全区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时间:2022-12-04 09:32:55
导语:全区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强基固本,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按照国家、省、市对深化医改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把推进医改与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大力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精心组织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按照省、市要求科学规划和设置村卫生所,达到村卫生所服务覆盖每个行政村的要求。严格村卫生所建设标准,合理配备乡村医生。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和执业管理,将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纳入卫生行业管理范围,对服务行为、药品器械、经费使用和服务收费等统一进行监管。坚持村卫生所公益性方向,实现向公共卫生服务的转型。完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所一体化管理,建立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巩固和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前期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自2013年元月份起,在全区省规划村卫生所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其库存药品和新购入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制定实施标准,完善推进机制,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村卫生所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健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采购制度,认真做好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工作,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不降低,使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健康持续运行,切实降低药品费用,减轻农民群众看病负担。
三、创新提升,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一)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年内完成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新改貌建设任务。继续开展星级站(所)创建活动,年内新创建五星级站所8个,四星级站所7个。
(二)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提升新农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巩固提高农民受益水平,继续保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和农业人口覆盖率100%。2013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个人缴费60元。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区范围内实行门诊总额预付制。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范围和种类,最大限度地控制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巩固“四级联网”的成果,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外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工作,加强参合农户信息管理,探索实行“一卡通”,规范新农合补偿费用公示制度,强化监管措施,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协议管理、分类管理,制定《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诚信等级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诚信级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三)强化措施,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抓好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积极做好疫情跟踪监测、预警报告、流调处置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加强免疫规划管理,降低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抓好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规划免疫疫苗免费接种率达到99%以上。抓好疾控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融资金、以项目求支持、以项目带科教、以项目促发展”的路子,全力做好“省全球基金结核病防治(领域流动人口)项目”、“区肺结核患者治疗手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项目”、“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防治项目”等五大项目。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投入,抓好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
(四)依法行政,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职责,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用,定期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食品安全的问题和对策,按时完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继续巩固食品添加剂、问题奶粉、地沟油、学校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卫生监督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和传染病防治等精细化监督管理水平,扩大监督执法覆盖面,增加卫生监督频次,季监督覆盖率100%。深入开展公共场所“示范店、示范街、示范行业”创建活动,年内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要达到90%以上,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卫生许可证、涉水人员健康证持有率要均达到100%。加大餐具集中消毒整治力度,进一步拓展饭馆(餐饮企业)公共卫生许可与监督的覆盖面。大力开展职业卫生推进、医疗市场规范和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三项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卫生问题。集中抓好职业卫生“六进”宣传和“四个一”工程,积极开展洗涤机构消毒卫生监测,拓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新领域。年内,企业接害职工查体率达到90%以上,疑似职业病患者诊断率、职业禁忌症调离率、放射诊疗单位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集中抓好医疗广告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医疗机构“三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持有情况专项整治三项工程,进一步净化医疗市场。突出抓好学生健康查体、校舍卫生监测、学生饮用水管理、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托幼机构消毒监测等工作。继续开展卫生监督力量下沉活动,探索实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前哨作用,解决基层卫生监督相对薄弱的问题。
(五)创新模式,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创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孕产妇管理,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区妇幼保健院与岱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创新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创新妇女保健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婚前医学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深入落实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年内,全区婚检率达85%以上,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六)突出特色,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各级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服务体系,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能力建设,年内全区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100%。加强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年内,将中医二院东院进行改造,建成儿科医院,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完成2个省级重点专科能力提升任务;新创建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
四、打造亮点,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一)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上求突破。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继续做好临床路径、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帮扶基层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试点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名牌、医疗质量示范科室及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卫生强基”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卫生支农、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行目标责任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成本核算,引进竞争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拉开收入差距,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和设备准入,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年内,区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
(二)扎实推进卫生服务均等化,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上求突破。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建设,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延伸公共卫生服务内涵,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开展五个“万人健康管理行动”。对全区23.1万名重点管理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和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对12万名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健康面对面随访活动”,提供人均4次面对面随访服务;开展“健康生活促进行动”,覆盖城乡居民5.5万人次,在每个社区、村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1次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和发放12种健康教育资料;为5.3万名0-6岁儿童开展儿童保健服务;为10万名妇女提供妇女保健服务。
二是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特色创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省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岱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全省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级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泰前、上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邱家店卫生院创建市级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徐家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市级公共卫生示范全科团队;省庄镇卫生院完成门诊综合楼二期工程建设。
三是打造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一封公共卫生服务公开信、一张居民联系卡、一块责任团队网络公示板、一份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一部健康服务电话”的“五个一”社区居民健康平台,提高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加深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与信任,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三)不断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上求突破。进一步完善以区直医疗卫生单位、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组成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和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卫生应急预案,建立常态下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加大卫生应急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年内组织开展1—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各相关单位储备充足的卫生应急物资和药械,切实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卫生应急敏感性,落实卫生应急责任制,卫生应急处置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年内,争创“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
五、倡树形象,努力推进“五项建设”
(一)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作风建设整改年”活动,突出解决好“空、虚、散、慢、低”五个问题,强化“大局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奉献意识”六种意识,倡树“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精于动脑、勇于创新,敢于克难、专于攻坚”的良好作风,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学习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扎实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创新形式、改进方法,采取理论研讨会、专题讲座、交流座谈、外出考察、深入社区调研、参观区里重点建设项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开展“关爱健康”知识讲座活动。邀请医学专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干部职工开展大型健康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干部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落实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抓好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制定优惠政策,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
(三)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协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医疗救治、卫生行政管理、卫生统计和医改监测网络直报、传染病网络直报、疾病控制与监测、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药品配送、社区卫生、新农合实时结算、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与培训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卫生服务网络,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四)推进平安卫生建设。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安全管理,经常开展隐患排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确保不发生失火、失盗及重大治安事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机制,确保医疗安全,保持卫生行业平安和谐稳定。
(五)推进卫生文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创先争优争做卫生先锋”活动。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卫生系统思想文化研讨,营造具有医疗卫生特色的思想文化活动氛围,开创卫生文化建设新局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优质服务承诺活动,使用文明用语,树立白衣天使圣洁形象。搞好医疗卫生单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切实改善院容院貌,为群众创造优美的就医环境。继续抓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巩固卫生局“省级文明机关”创建成果,继续保持中医二院省级文明单位、区人民医院和区疾控中心市级文明单位称号,积极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家庭、巾帼示范岗等创建活动。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炼品牌特色,拓展品牌内涵,推广品牌效应,培育和发掘更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创建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品牌。
- 上一篇: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指导要点
- 下一篇:公共空间与乡村集市功能的一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