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实施要点

时间:2022-08-29 10:48:57

导语: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实施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实施要点

2013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先进街道和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两项争创工作为抓手,不断完善人口计生政策执行情况,不断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建设“科技、服务、魅力、幸福”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化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

1、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各地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通过论坛、动漫、书法、摄影、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政策普及。充分利用“12.4”等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深化人口计生法律法规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创作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切实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全面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口学校建设,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广大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育龄群众进行宣传和培训。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主阵地作用,开辟人口计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专题、固定时段、固定版面、固定栏目,努力提高知识普及率,增强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3、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人口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制度,认真落实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重点宣传企业落实计划生育职责等法律知识,提高依法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水平。普及广大群众特别是来常务工人员的守法意识,重点宣传与其工作、生活特点相关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和人口计生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强化依法行政,维护现行生育政策。

1、继续深化“两非”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部署,继续深化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完善部门协作的综合治理工作规范,加强与卫生、药监等部门的协作,继续对医疗卫生机构、药械市场进行监管督查;加强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严肃查处并曝光“两非”典型案件,在全区形成持续打击“两非”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和女孩家庭发展的社会氛围。

2、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查处力度。全面清理二胎审批、二胎生育、非婚生育情况及其它违法生育的情况。对经调查、举报、检查核实的违法生育案件,依照《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加强依法行政,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案件结案率,增强群众依法生育观念,切实稳定我区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按照省、市人口计生委和财政部门的文件精神,按照国家标准,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标准从每人每月不低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依照《关于将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通知》(常人口计生委规〔2013〕1号)要求,认真细致做好各项申报、审核工作。按照常政发〔2011〕23号文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做好2008以后持证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的登记、审核、录入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加快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坚持和完善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证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实行计划生育村(居)务公开,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提高自治能力。积极开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评选活动,培植典型、总结经验、宣传先进、抓点促面,提升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整体水平。

2、加强法制建设,推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生育服务联系单办理等执法行为,建立完整、规范的案卷。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设,配合政府开展“三合一”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各项人口计生执法行为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的规定,杜绝因行政行为不当引发的恶性事件。

3、加强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信访条例》,推行信访规范化管理和群众的逐级上访与分级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大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公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努力把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