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活动要点
时间:2022-08-27 09:52:47
导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活动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在稳定就业中求突破,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2013年继续确保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一是以援企稳岗为着力点。要认真研判经济发展形势,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通过落实各项就业补贴、降低社会保险企业缴纳部分的费率以及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用人、留人机制等手段帮助企业缓解压力,尽最大限度减少失业。
二是以创新驱动为增长极。全面做好创建创业型城市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创业政策、创业资金、创业载体、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快人才资源库建设进度,探索研究人才派遣的示范化管理,建立民生档案电子管理系统,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创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以精细管理为助推剂。注重对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精细化服务标准,创新工作举措,密切市级劳动就业部门与基层的联系对接,帮助各乡镇打造劳动就业“一品”项目,扎实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充分就业水平。
四是以信息服务为新抓手。进一步探索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职业介绍功能,拓展“人才就业网”服务功能,开设短信订制、就业e图、手机平台、在线客服等信息服务,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省星级市场的服务功能。
五是以产业规划为突破口。在“市区共建”指导思路下,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打响服务品牌。研究部署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实现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优势互补、并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在转型升级中谋发展,实现人才引进培养的全新跨越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重要职能部门作用,以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深入开发国际、国内两大资源,坚持人才引育并重,全年新增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00人,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180人,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分站)4家,新增进站博士后6名。
一是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系统性,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人才开发工作的实效,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出台重点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资助办法、人才工作合作组织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2013年全市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形成人才政策比较优势,全面提升政策激励实效。
二是奋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周这个品牌活动,继续举办好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要创新洽谈活动方式,建立项目专家评审机制,完善创业人才导师机制,突显在服务人才、营造环境上的优势。要利用创业创新载体的良好承载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更大力度推动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落户工作,充分发挥精英周的集成效应。同时根据上级的要求,深入实施“海鸥计划”、“鲲鹏计划”等柔性引才和孵化项目的实施工作。利用市留学人才及博士联谊会以及海外人才网站平台,充分发挥其参谋助手、以才引才作用;加强与海外合作组织的合作,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常创业创新。
三是着力夯实引才聚才载体平台。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在数量和运行质量上求得新突破。再创建一个省级留学生创业园。巩固好高校研究生实践基地。继续深入“985、211”重点高校开展人才科技对接推介活动,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围绕我市新兴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吸引高校优秀人才来创业就业。
四是加快推进专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我市专技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第七批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全面推进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新一轮的名师带高徒活动,建立技能人才大师工作室。全年开展不少于二次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举办好南京理工大学MPA班、举办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加强企业技术工人及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服务力度,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在覆盖水平上抓提升,实现社会保障的平衡发展
一是扎实做好城保扩面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制订的外来职工参保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认真制订扩面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大力推进外来职工和本地新职工的参保工作。从公平、公正出发,合理确定各镇(板块)扩面指标,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以社保年检为重要抓手,加强城保扩面的调研和指导,强化后续跟踪监督机制,使扩面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围绕《社会保险法》、外来职工参保展开,营造强势推进的良好氛围,确保完成外来职工参保净增5万人的任务,使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6%。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与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办法,维护参保人员跨制度流动时的养老保险权益。探索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待遇增长机制,统筹考虑各类人员养老待遇的同步调整,逐步缩小城乡、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切实提高全市养老保障水平。
三是不断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医保政策体系,确保职工医保平稳运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逐步推进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管理经办体制的整合,不断提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水平。抓住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完善医保结算办法,深化医保复合式综合付费制度改革,增加病种结算项目,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医保费用动态监测机制,增强医保监管力度。贯彻落实人社部《生育保险办法》,完善我市生育保险制度政策,实现各类职工人群全覆盖。
四是落实工伤保险政策。依法开展工伤认定工作,提供优质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着力推进工伤康复工作;调整各类人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减轻用人单位经济负担;建立完善宣传教育、警示督查和费率浮动的工伤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
五是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的宏观调控。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状况以及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适时调整公布全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建立与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收入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强化对企业、行业、市场的有效引导。
六是加强各类社保基金的监管。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按照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的要求,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真实反映基金运行情况,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预警工作。不断完善“业务经办、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监督管理”四位一体的内控体系,保证各项基金的安全完整。
四、在规范严谨上下功夫,实现人事管理的扎实高效
一是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招录工作。在合理设置招录职位的前提下,着力规范招录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程序,梳理和修订事业单位招聘的政策文件,提高招聘简章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安排招聘计划,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归并零散招考,注重招考工作的细节;开发完善网上报名系统,优化流程,减少报名审核环节的工作量;加强舆情监控和主动应对能力,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消除公众对招考公正性的疑虑。
二是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公务员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严肃公务员队伍的纪律;分级分类开展好培训,通过开设网络课堂、加大拓展训练力度等形式,丰富培训形式,让参训公务员有效互动;通过初任培训、跟踪考核、定期谈话、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新录用公务员的教育管理;探索尝试建立内部流动机制,搭建公务员交流平台,激发队伍活力;改进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不断完善考核监督机制;研究制定《机关奖励综合管理意见》和《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意见》,开展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活动。
三是规范事业单位综合管理。出台《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意见(试行)》,将岗位设置作为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来抓;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岗位设置中的特设岗位的设置和聘任办法,利用特设岗位为我市引进高层次或急需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抓好动态更新和维护,与主管部门、各事业单位形成三级联动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岗位管理科学实时运行;着力规范事业单位奖励惩戒与考核办法,进一步提升单位和个人的竞争力;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权责关系,明确处分标准,将惩戒工作落实到位。
四是积极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部署实施全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及其他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绩效工资工作。与此同时统筹考虑和合理调控公务员规范津补贴水平,健全公务员收入分配正常增长机制;不断优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适当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水平;统筹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新进后勤服务人员收入待遇,切实缩小同一制度体系内人员待遇的不合理差距。
五是加强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分工负责制,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的解困和稳定工作;扎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的发放工作和有关节日前的普慰工作;与重点人员进行思想交流,深入细致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使稳定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继续保持全市企业军转干部赴、省、北京“零上访”。
五、在执法方式上做文章,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是有重点开展主动监察执法。建立以工资支付为重点的分类管理预警机制和用人单位诚信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来遏制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外来人员参保和工资支付为重点,开展工资支付、整治非法用工、女职工权益保护、高温劳动保护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同时重点规范劳务派遣企业参加社会保险行为,督促劳务派遣企业切实履行《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义务。
二是宽领域开展劳动关系指导。加大对劳动者的普法力度,不断提升其自身维权意识;通过和谐村(社区)的创建,带动社会整体和谐劳资关系的推进;通过举办法律法规校园行、优秀企业用工经验推介、人事经理综合业务提升培训、行业协会用工交流等活动,推广优秀经验做法,扩大影响力;继续推行“人力资源助理”服务制度,扩大示范点影响力;推进网格化工作模式的转变,引导用人单位主动报送,推行动态维护网上申报。
三是高标准规范行政管理工作。在特殊工时审批、经济性裁员备案、集体合同审核和未成年工报备四个领域同步开展业务流程规范和完善工作,进一步优化外部流程、整合内部流程,缩短工作时限,公开工作进度,加强事后监管,有效推动政策执行到位,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同时降低行政责任风险。
四是高效率提升监察执法能力。在运行机制层面,要建立健全劳资矛盾隐患排查的常规机制,利用劳动保障四级平台,将劳动关系异动情况采集延伸到村、社区平台,实现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及时发现、迅速处置,用主动的工作来实现工作中的主动;在协调机制层面,要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在季度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完善议事规则,另外要谋求突破协调劳动关系的瓶颈,选择个别镇、开发区,试点运行三方机制;在执法手段层面,要加强执法软硬件配备,及时固定证据,加强执法威慑力。
五是高质量调处各类劳动争议。坚持“双服务”、“双维护”、“两统一”原则,力求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关系运行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劳动争议调处的思路和做法,通过开展走访联系企业、庭审观摩、送书送法等形式,实现“宽立、多调、慎裁、快结”,实现劳动争议案外调解率在80%以上,案件调解结案率在75%以上,按期结案率在95%以上,努力巩固省级示范仲裁院的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实际效果。
六、在服务能力上促升级,形成精细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水平,推进标准化管理。继续拓展村级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巩固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继续推进省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管理服务“四个不出村”便民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服务工作,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镇级报销试点工作;坚持以“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手段信息化”为工作主线,进一步巩固村级退管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广大农村退管对象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打造我市“幸福退管”品牌。
二是提高经办服务水平。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内控管理,优化经办流程,规范业务操作,促进经办服务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加速构建异地参保或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费跨统筹地区联网结算网络;强化门户网站、12333咨询电话、咨询台、LED大屏显示系统、电子触摸屏“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一站式”和“一柜式”服务内涵;全力为城乡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人社一体化系统二期建设,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标准统一、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将网络横向覆盖各项业务,纵向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提升全系统信息化处理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快社会保障卡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险应用为主的社会保险应用服务系统,逐步扩展到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等劳动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
七、在工作作风上抓转变,促进人社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加强对全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探索建立依法行政工作考核机制。引导系统内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工作环节更注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局内部重大决策时注重坚持走群众路线,规范风险评估,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加强全程动态监督,全面规范执法行为。
二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全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有计划地推行岗位交流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是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扎实推进人社系统文化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围绕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全面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五个一评比,保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良好形象。
- 上一篇:专业技术员管理工作要点
- 下一篇:土地执法巡查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