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大学生去农村锻炼
时间:2022-07-01 03:18:00
导语:组织大学生去农村锻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组织闲散的大学生上山下乡创业二年锻炼,以后招考公务员必须有两年上山下乡创业工作经历,或考公务员另加10分/年的优惠。中央每年拨到农村科技建设上千忆资金,由上山下乡创业大学生去组织实施,让资金发挥出更大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农业,出路靠科技,关键在人才。面对农村高层次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实,安徽科技学院王等三位大学生顶着压力,毅然把户口迁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创业活动,浙江、江苏等地也有一批大学生“非转农”到农村创业。他们的行动不仅是对“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世俗观念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人才通向农村的新途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实践反复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党的政策”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有用的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结的“关节点”上,要有高素质的人去做工作。通观全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农业生产搞得好的,必定是农业创新搞得好的,而推动农业创新的背后必定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现实状况是,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留不住人才。由于农村条件艰苦,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农村知识青年走的都是通过读书“跳农门”而改变身份的道路,一批又一批农村学子一踏进大学门,就意味着永远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农村。于是越是贫穷的地方,考大学的人就越多;上大学的人越多,这个地方就越穷。其次,除了上大学外,有一定知识水平、年富力强的人都通过参军、打工等途径离开了农村,留下的人中,文盲半文盲居多,且大多为老人与儿童,最终造成了农村的“人才荒”。
就在社会为农村发展人才匮乏问题而困扰的时候,大学生把户口迁到农村创业,无疑是搅活了中国农村大地的“一池春水”,开辟了一条为农村输送人才的新渠道。他们的行动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就在于大学生落户农村创业这个挑战传统与世俗观念的创举为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难题提供了有效答案,显示出巨大的意义与价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有生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的支撑。大学生尤其是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造血功能,从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村级干部队伍急需补充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当村官对改善村级班子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通过创业被选为村干部又比直接委派任职效果更佳。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培育新型农民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
政府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农科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高校要坚定信念重视农科类人才培养。国无农不稳,民无食不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农科类人才。现阶段,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农科生就业难度大等原因,农科类专业成了冷门,普遍存在着生源“垫底”和报到率不高的现象,加之农科类专业办学投入大、效益低,迫使农业院校弱化发展农科类专业而大力兴办“热门”专业。实际上农科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在农科类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我校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明确提出把农科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坚持开设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农村区域发展、农用机电、农产品加工与贮运等十几个农科类专业,农科类专业在校3600多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3。此外,还开设了生物技术、中药学、园林工程等多个涉农专业。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明确立足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为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实践动手技能,我校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外挂牌建立了18个教学实习基地,在校内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由植物、动物、食品加工科技为主体的生产实习基地。多年来,我校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政府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一要有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创业的激情,二要有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几年前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创业曾一度“红火”,但如今在校大学生创业以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已很鲜见。高校要重视对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对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学校要继续给予关注与支持,以促进他们创业成功。
政府要优化政策舆论导向,促进农科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出台了倾斜政策,大力扶持高校加强农科类人才培养和鼓励人才到农村与农业行业工作。而我国面对大学农科专业逐渐弱化和农村基层大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办好农科类专业。目前,高校农科类专业因投入大、办学效益低,加上缺乏优质生源和就业形势严峻,处于较为艰难的办学境地,政府要重视高校中这一“弱势群体”,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支持高校办好农科类专业,防止农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萎缩。大力鼓励考生报考农科类专业。针对高校农科专业优质生源严重不足的实际,应积极实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科专业的招生政策。
努力打造良好的创业政策平台。要使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成为普遍和长期的行为,政府必须在政策导向上下工夫,建立和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政策体系。积极营造鼓励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社会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业行动与热情。目前,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到更广阔的农村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完善扶持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配套政策,尽可能为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显现了自身的人才优势。许多到农村去创业或工作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叹:“中国农村太需要大学生了!”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尤其是所学专业与农业相关的,就是可以直接指导在农村创业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有和科技院校和科研单位直接联系的便利条件。总之,与在城市相比,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正逢天时、地利、人和,面临许多商机和机遇。很多事例也证明,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
- 上一篇:环保局改善党建总结
- 下一篇:公务员党校学习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