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农问题
时间:2022-08-24 05:13:00
导语:教育的三农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占我国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公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我国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改造建设好农村学校,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拉长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短板”,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本质要求。
教育“三农”问题的提出
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缺乏;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差,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好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教育“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教育“三农”问题,同样也关系着教育发展的全局。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从现行的教育结构看,农村教育具有面广、量大、比例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没有占教育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没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教育需要有农村的价值定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不管城市化发展到何种水平,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都将长期存在。因此,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端正农村教育发展观,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村教育真正进入大众化时代,应该摒弃完全精英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能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农村教育更需要关注农村学生文明观、世界观的培养,使他们懂得怎样“理解生存”,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成长进步,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是破解教育“三农”难题的基本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
本世纪初,在全面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实情的基础上,衢州市邀请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主持制定了《2003-2010衢州教育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衢州市、县党委和政府统筹安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农村教育上,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为抓手,着力建设办学条件优良的农村学校,大力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农村教师,全方位保障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在破解教育“三农”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实施六大工程,农村学校亮起来。按照教育规划的部署安排,衢州分步有序地进行了农村学校调整改造。针对学校布局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效率低的现状,2002年,衢州实施“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学校“布局调整工程”,这为后续的学校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重复或低水平建设改造,促进农村学校适度扩充规模,提升办学效率。2003年-2004年,实施农村学校“改水改厕工程”;2005年-2007年,实施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2008年-2009年,实施“农村小规模小学调整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6年共投入12.6亿元,完成农村学校建设改造项目2689个,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关键。为此,衢州确立了“局长抓校长,校长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实施“校长培训工程”。通过强化培训,校长们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教师培训体系,农村名师多起来。据统计,从1997年-2002年的5年间,衢州共有1800多名农村教师流向城市。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002年-2008年,衢州逐步解决1800多名教师缺额问题,保证农村教师足编足额配备,使农村教师在数量上有了保障,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新增教师素质高起点。
构建入学保障体系,农村学生笑起来。衢州市属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并不宽裕。但为了保障学生的就学,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新生的教育扶贫帮困机制,保障所有困难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同时,还实施了“爱心营养餐工程”。
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体系。衢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根据2002年的资料统计,全市有农村劳动力90余万。由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50余万人。这些剩余劳动力急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实现转移致富。对此,自2003年以来,衢州践行穷人教育学,对转岗农民授之以“渔”。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于衢州而言,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既是产生于教育自身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自觉实践。回顾这一段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考: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可以发挥教育在农村文明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是引导,教育是影响,教育是感染,教育是文化。因此,教育要善待社会,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展好农村教育,让教育激活农村建设事业的生机,让教育亲近关爱农村孩子,和谐农村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引导社会善待教育,以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和谐。衢州农村教育发展的历程,是教育觉醒引领着社会觉醒的过程。以学校的规划布局引领乡镇的规划布局,以师生的文明风尚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以教育的科学民主引领农村的民主政治,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以教育的科学和谐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
破解教育“三农”难题,需要责任理想智慧毅力。破解教育“三农”难题,既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也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面对任务与挑战,使命与责任,教育不能无所作为或知难而退。我们不能把教育“三农”看作包袱,而要看到它是巨大的财富,宝贵的精神资源。要面对现实,充满理想,承担责任,启迪智慧,知难而进,创新思路,寻求突破。一要全面深入了解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二要制定科学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三要寻找实施规划工作的突破口,四要有打硬仗不怕苦的信念决心,五要有协调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智慧策略,六要有把工作做对做好做完整的恒心毅力,七要认真总结宣传,让工作瞻前顾后,环环相扣,不断提升,持续发展。公务员之家:
科学规划是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前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投入,而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保障教育投入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每年衢州教育都重点解决农村学校的一至两个问题,形成了积累效应。从衢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在农村学校改造之前,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重复改造,同时也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而保障了六大学校改造工程资金投入的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农村学校的运行成本。
改革创新是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动力。在寻求教育“三农”问题破解之道的过程中,衢州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率先开展布局调整、改水改厕、食宿改造。2005年创造性地实施网上名师资源共享,2006年开始依托名校的校长培训,各地在教育均衡发展上开始新探索。底子薄、资金少、困难多,衢州人以改革创新之勇气,迎难而上,破题攻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推动了衢州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破解教育“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衢州破解教育“三农”问题的实践,使弱势群体子女有了享受教育公平的机会,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为衢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民人口占衢州人口的绝大多数,能否建设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能否实现小康。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衢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发展农村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 上一篇:机关办公室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 下一篇:三农问题成为最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