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金融网点设置思考

时间:2022-03-22 10:35:00

导语:贫困山区金融网点设置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贫困山区金融网点设置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随即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但是,由于精简乡镇机构和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建立低效网点淘汰机制的统一要求,各金融机构纷纷裁撤了业务量少、亏损严重、风险隐患大的营业网点,这对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或远郊山区,“首当其冲”。该走的已经走了,

该来的却没来,“三农”金融服务,已在全国形成了较大的盲点和真空。“三农”需要扶持,更需要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那么,金融机构网点设置是一个急需平衡和优化的问题。

一、贫困山区金融机构网点现状

(一)县以下几乎无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网点。由于农行体制改革,收缩县级以下机构,全部集中到县级以上,其经营网点主要在城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原有的定位决定其不宜在山区基层设置机构网点。

(二)“中心镇”以下几乎无邮储银行网点。由于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原遍及乡镇的邮政网络,在邮储银行成立后,一方面不符合金融安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人员结构、内部管理划分上邮储银行与邮政储蓄尚不明晰,基层有储蓄性质的网点均已撤销,只保留了业务量相对集中的“中心镇”网点,其余机构均在县级及其以上。

(三)部分乡所在地无金融机构网点。2004年前后,全国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因机构规模、核算等问题,很多地方“撤社改站”。2007年上半年,对达不到风险防范与控管要求的代办站或信息站全部进行了撤销。这样,即使是行政乡所在地,其网点也没有逃脱裁撤的命运。

(四)绝大多数乡镇有合作金融机构网点。无论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有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历史沿革,绝大多数乡镇均保留有网点。

(五)部分村社有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即一个乡镇有两个同一类型的网点,这是因为行政乡的撤并形成,这部分网点一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二是安全及人员结构均达到了监管要求,如一时撤并,对成本和信贷资产的回收在短期内难以消化。

*县2009年各金融机构网点情况统计

*二、贫困山区现行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目前,贫困山区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乡镇无网点,服务范围不能全覆盖。所谓全覆盖,是以行政乡镇作为基础而言。如果一个行政乡所在地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网点存在,那么金融服务“三农”即无从谈起,因此,这是目前贫困山区金融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有网点无乡镇,风险隐患大效率不高。目前,村级金融机构网点,单从服务看,是无可厚非的,但因为没有政府机构或者说没有相应的社会治安机构,仅凭村级联防或银行人员内部防范,难以充分保证其外部安全。而且从发展角度讲,没有政府的地方,办事的人少,市场难以活跃,发展后劲不足,效率就难以提高,从而无多大生命力可言。

(三)基层金融机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受小范围内经济总量的影响,基层金融机构,在短期内难以形成面对面的竞争,就如池塘小了难以养活较多的鱼一样。但是,交错式的竞争模式容易实现。这种竞争是指站在县级、省市级甚至全国的角度,不同类型的网点,不在同一个小范围内的竞争。这种模式,应成为当前贫困山区引入金融竞争和实现网点全覆盖的首选。

三、贫困山区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建议

对于贫困山区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基层,一方面要方便存取,有足额的现金供应,满足“三农”兑换零破钞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严防制假、贩假、受骗。再一方面是培育诚信,满足“三农”在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同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扩大服务范围,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金融服务“三农”是面对面的服务,其网点设置应遵循直接、方便与安全的原则。

(一)以“服务”为政治前提,以政府为依托进行设置,出台金融服务全覆盖方案。

在贫困山区设置网点,应站在服务“三农”,方便“三农”,为“三农”解决实际问题的政治高度,才能实现。银行是服务的,“服务”又是具有政治性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政治性是大局、是稳定、是和谐,完全不等同于“政企不分”的性质。因此,管理层应牢牢把握这个主动权,否则,没有几家银行会自愿到那种既难以保证安全(这里主要指在途押运安全),又无法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地方立足发展。

以政府为依托,就是在有乡级政府机构的地方必须设置网点,没有政府机构的地方,没有必要设置网点。没有政府机构而有网点的,可根据自愿原则,进行保留、迁址或撤销。因为,政府的职能首先是服务的,政府都撤了,银行机构还有保留或新设置的必要吗?加之,从狭义上讲,有政府机构的地方才“安全”。

只有在“服务”的政治前提下,银行才可能去贫困山区设置网点,也只有依托政府机构,多方配合,全力搞好安全,才能逐步搞好经营,最终实现盈利。这样的方案出台,才能让人信服,才便于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实施。

(二)政府主动,银行履职,群众维护,实现贫困山区金融服务无盲区。

1、无银行机构网点的乡级政府,要主动向上级、向银行业监管部门汇报情况,反馈和传递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同时,要主动与银行衔接,寻求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在网点选址、安全护送方面提供便利,争取网点的设置。

2、凡涉农金融机构,应将“三农”服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和使命,将设置网点作为当前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无论体制如何变化,均不得弱化服务“三农”的使命,而应在服务“三农”方面做出更多、更大、更加深入的表率。

二是农业银行。已经确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无论我国的农业实现了第二次还是第三次的飞跃,其服务“三农”仍然是它承载的历史责任,特别是对于贫困山区,要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还任重道远。这种历史责任更多应在于通过具体的金融服务来逐步实现。

三是农业发展银行。农发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商业性金融“一身二任”问题,在完成其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调节经济结构的使命后,政策性色彩逐渐淡薄,其商业性质已经凸显。在这个过度期,要尽快恢复农发行的支农业务,特别是含微小金融服务,争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四是邮储银行。其市场定位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因此,邮储银行应积极主动,将网点深入到农村更加广阔的地方。

五是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其组建和发展的速度应当加快。

3、群众维护。从众多撤离的金融机构网点分析,其所在地域信用环境薄弱,社会治安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发动群众,合力维护,努力培育诚信,打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只有强化宣传,切实引导,让群众真正理解了信用,理解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对“不正之风”进行严厉打击,构建和谐、平安的金融服务环境,金融服务全覆盖才具有其真正的含义。

(三)形式灵活、交错设置,逐步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

一是直接设置网点。由于现行没有网点的乡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多数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原有网点已撤离的地方,要其再吃“回头草”,显然不尽合适,因此,将此项重担委任给邮储银行、农发行、待建的村镇银行比较合理。一方面,他们有支持“三农”的重任在身,另一方面,他们的网点本来就少,都在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布局可谓顺理成章。同时,横向对比,又在乡级之间形成了交错式竞争,服务“三农”的整体功能将逐步得以体现。

二是建立流动服务网点。这种网点的设置,需要政府的直接支持与配合:一间固定的办公室,一辆可用于接送服务人员和少量现金凭证的面包车。逢场天作业,除远程监控以外,不设库存,不留操作设备。无场期的场镇,约定服务周期,分三天或五天按时到点服务。按照就近原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比较适合这种模式。

三是设置离行式自助柜员机网点。这种网点,宜设在较大的乡镇,或有公安派出机构的乡镇。除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外,地点应设在公安派出机构的值班室门口。这种网点最适合于农业银行,特别对他们正推行的“惠农卡”贷款,在还款结息方面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