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2-25 08:51:00

导语:县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卖难问题依然存在。大多数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品质差、品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低水平或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品率低。去年我县农产品商品率仅为,今年上半年,据百户农户调查统计,农产品收入仅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偏高,影响农业效益,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生产,导致复种指数连年下降。如近年来,粮食价格徘徊在每五十公斤—元之间,有时甚至跌破成本底线。今年全县双季稻面积仅为稻田面积的,比常年下降。三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收入为元,尽管同比增长,但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个百分点,致使农民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投入,出现了对土地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四是农村文化社会事业比较落后,交通、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近年来,我县以“”工程为主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成效,初步形成了竹、优质稻、葛、瘦肉型猪等几大产业,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产业规模看,基地面积不大,优势不明显。目前,除竹木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年产值达到亿元,葛产业的来势较好以外,其它产业的规模仍然不大,有的甚至呈滑坡萎缩之势。如茶叶面积从九十年代中期的万亩缩减到目前的万亩,采摘面积仅万亩;优质稻还停留在“口号农业”上,商品率低,与真正的产业化发展相差很大。从产业发展来看,在不少乡镇的领导和农民心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什么、怎么调”还比较茫然,适应市场、开发市场能力弱。很多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年发现几个典型,做做总结,没有整体思路和发展规划,更谈不上如何培育发展。从发展机制来看,土地流转不畅,不能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从投入水平来看,农业产业化“供血不足”,各级财政用于产业化的贷款贴息、周转资金较少,资金紧张仍是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工业化进展缓慢。农村工业主导地位不强,工业化进程缓慢是我县农村部分地方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县农村工业的现实状况是:全县有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共家,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家,集体、股份制、港台投资、私营企业家,个体工业户家;产品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工业产值约亿元。全县除灰山港、桃花江、乍埠、武潭等乡镇的工业企业发展相对较好外,其它乡镇的工业先天营养不足,资本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多,还停留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阶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难以适应日渐规范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需求。

(三)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加上外出务工受阻,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已成为我县农村工作的最大矛盾。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冲击,旅游、商贸、交通、娱乐、餐饮等三产业受到影响,加上在外省疫区务工的农民工返乡近两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据统计,我县上半年因受“非典”影响,人平减少打工收入元以上。

(四)农民联结关系松散,合作化程度低。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个,但合作的规模小,生产经营水平也较低,行业自律性差,竞相压价而导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致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竹木产业、瘦肉型猪产业表现尤甚。这种单打独斗的经营形式,形不成整体竞争力。

(五)农民整体素质低,科技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农民缺科学、少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作物减产、畜禽病瘟死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对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有限的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六)农村遗留问题多。“两会一部”清整形势严峻,全县尚有多万元的清收兑付任务,难度大;农业税费改革后,新的税收征管体制还没建立,农业税费征收难,加上“三收”尾欠较多,乡村两级负债较多,导致行政效率低。同时,近段时期以来非法买卖地下彩票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年月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农业问题,明确提出更多关注农村,更多关心农民,更多地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个背景下,针对目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抓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重心、重点应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和科技教育等配套服务的几个环节上,尤其要注意解决涉及农民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第一,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根主线。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这几年我县的竹木产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就充分说明了这点。要根据我县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结合优势产业群、产业带的布局,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配套,建设扶持一批示范样板和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从产业发展来看,要做大做强竹木产业,着力解决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品牌与效益统一的关系;突出抓好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万亩葛基地;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实施以“美人窝”、“雪峰山”为主的名优茶开发战略,抓好万亩省优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具有桃江特色的精品农业,抓好畜牧水产业及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及加工、建好万亩优质小水果基地,加快庄园农业的发展。调整的重点是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注重品牌效益,搞好资源配置,突出桃江特色,形成区域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的手段是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村各类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农村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原动力。只有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据专家介绍,发达国家农产品制成品消费量占左右,而我国仅占,发展空间广阔。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内涵、附加值和竞争力;要立足创新,打造品牌,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提升改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我县发展农村工业经济要在重点发展建材、锑冶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如竹木加工业、葛产业、畜产业、茶叶、小水果、粮食、蔬菜加工等,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以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劳务经济。新时期“三农”问题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难,去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为万人,转移万人,劳务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我县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当前,要转移滞留在农村、边际效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必须在大力开展对外劳务输出的同时,加快本地劳务市场的建设,以小城镇为载体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就业总量。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施好园区带动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鼓励和组织农民有序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流动。三是要逐步消除歧视性的政策规定,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信息服务,减轻务工成本,确保农民工的权益。

第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政府行为,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应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建立起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远近结合、国内外对接、城乡一体的农村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的积极性,重点办好职校、农校、夜校、农科教中心、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载体;理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培训投入机制,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县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带动了农村科技培训工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乡村干部、专业重点户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五,建立农村社会文化与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加快农村交通、文化、科教、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品位。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税费征收征管新体制,加快推进村帐乡管等配套改革,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重点打击非法买码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违法活动,保持农村大局稳定。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以资江为主的江河治理,保护好农业环境。实行废污利用,大办农村沼气,积极争取国家农村沼气生态建设项目,在—年时间新建户用沼气池个、发展示范村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农业污染和企业“三废”污染,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桃江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