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
时间:2022-07-17 04:58:00
导语: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重庆市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加快发展符合山区实际的现代农业,努力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子,是重庆农业农村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山区农业是重庆农业的典型特征。与东中部地区相比,重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现实基础等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
农业自然条件差。山地、丘陵占全市面积的比重超过九成,坡度超过1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48.8%。耕地资源少、质量差,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70%。农民人均耕地1亩、户均耕地4.7亩,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4亩和4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在山区丘陵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难度相对较大,投资需求相对增多,而长期以来在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有一定困难。
农业经营风险大。重庆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区域间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特别是旱灾频发,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山区与贫困相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50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4元。尚有18个国家和市扶贫工作重点县,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近200万人。贫困造成了农民自身投入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抓住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在充分把握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山区特色,用好山区资源,才能推动重庆现代农业建设走上又好又快之路。
改善基础条件,保障山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重庆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应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主城区城市绿色屏障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搞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土地整治,大力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山区现代农业。种田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应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机制,鼓励农户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尽快消除一些地方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的土地撂荒现象。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
推广科学技术,提升山区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山区依托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较大的潜力。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研发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省力节本、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小型适用农业机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广适用农业机械,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努力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民。
培育优势产业,支撑山区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应立足山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骨干产业。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粮油、生猪、蔬菜产业;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长江沿线柑橘产业和中、高海拔区域中药材、竹木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县、乡镇产业特色,支持专业村、专业社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参与优势产业开发,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农产品基地。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农产品物流中心。
- 上一篇:农村合作体系构建的综合农协道路
- 下一篇: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