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时间:2022-07-17 04:34:00
导语: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近百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也形成了多样的现代化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农民、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视角,可以概括划分为人多地少、人少地多、人地适中三种类型。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有荷兰、以色列等。荷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但由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以色列缺水少土,但由于大力发展水、肥集约利用,土地产出率雄踞世界前列。人少地多国家的代表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350万人,农场平均耕种面积高达4000英亩,大力推动资本集约,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代表的特色模式。人地适中国家以法国为主要代表。法国多年坚持推动农业制度变革,实行以工养农政策,一方面防止农地经营分散,一方面引导农民分流,使法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简单照搬。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家庭经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实践证明,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容纳现代生产力。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农户的数量多、分布散、生产经营规模小。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重点推进社会化服务。这种社会化服务,应当以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营造商业性组织开展营利性服务的环境。
第二,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突出粮食安全、协调各业发展的道路。*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市场对国内相关农业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年我国大豆、棉花净进口量占国内供给量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60%和30%以上。生猪、奶业、油菜籽生产的波动以及近年来的粮价上涨提醒我们,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关系。大多数人多地少国家的农业并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协调各业发展的路子。
第三,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发挥市场基础作用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基本要求。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对农业给与支持和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对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的吸引能力弱。必须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支持保护,减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生产要素的外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向农业。要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建立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物质装备、资源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力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第四,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道路。我国耕地、淡水资源紧缺,草原等资源退化严重,资源载荷率高。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扭转。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而且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占到2/3以上;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要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不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严格保护耕地,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强化农业传统功能与拓展农业现代功能并举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功能,同时,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不断拓展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发挥农业的带动作用,扩大农业对农业工业的需求,促进农业向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延伸,发展农产品物流、营销业,发展农业旅游、服务业,发挥农业投资的乘数效应,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第六,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并重的道路。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趋势。虽然目前已经转移2亿多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偏多,还有1亿多劳动力需要转移。相对务农劳动者来说,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是比较高的。在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造成了务农劳动力素质的相对下降。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部分区域出现了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供给短缺的现象。农业的现代化,根本在于农民的现代化。必须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七,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改善工农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近30年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巩固改革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刚刚展开,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八,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产业发展与体制创新互动的道路。目前,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产业发展促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保持和发展这种良好势头,必须深化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必须强化管理创新,更加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加强政策效果跟踪评价和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不断改进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方式。
第九,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兼顾多重目标、实现全面发展的道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发展中的新矛盾错综复杂。仅就农产品生产而言,既要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又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既要保持农产品供求的总量平衡,又要努力做到结构平衡;既要发挥进口农产品的补充、调剂作用,又要合理保护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既要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又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率和效益;既要推广机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推广生物技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既要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保障供给的基础,又要保持供求紧平衡态的现实产出水平,而不是多多益善。
第十,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因地制宜、模式多样的道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在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客观地存在不同选择。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倡导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分行业看,生猪、家禽等产业的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大宗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必须明确不同行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
- 上一篇: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
- 下一篇:农业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机理及模式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