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7-04 04:01:00

导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之举。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交融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入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农业交融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有1.2亿人。近3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左右。正如农民所说,一家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同时也应当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加上农户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业发展出现了缺人、缺钱、缺技术、缺装备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城镇企业进入农村,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城市企业之所以有动力进入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村市场较为稳定、经营风险小、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很多地方已初见端倪,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增效新途径

在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对此应有正确认识。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就发展得好,因为农民收入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会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通过一定的农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和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大棚、温室、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经验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统计,目前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立方米。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为世界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截至*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年增长70.9%和91.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组织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及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和农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则规范了企业与农户在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由于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务工效益。三是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一家一户的农民是无能为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国际贸易维权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能够有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

近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加快。据农业部调查,*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年增加13.5%,成员增加103.5%。其特点主要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本组织成员,提高成员的收入”为宗旨。其功能主要有:一是规模集成。通过专业联合,采取批量购买、批量销售的办法,降低农户产销成本,提高产品价格,获得规模效益。二是作业同步。统一生产,统一要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批量。三是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四是管理智慧共享。专业合作组织一般由能人大户牵头。他们的一个经验、一个点子,往往会成为全体成员的行动。五是诚信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讲求农产品质量、讲求信用,成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互相监督。可以预料,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有更大的发展,成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形式。

农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走出去”成为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出路

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和耕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日趋突出,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是解决农产品供需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我们对赞比亚、莫桑比克的考察,两国土地和水资源都相当丰富,85%以上的土地尚未开发,租金相当低廉,平均1公顷1年1美元。第二,结合援外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可实现“三赢”:受援国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接受我国经济、技术支持,有利于其发展经济;有利于解决我国紧缺农产品不足问题;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为两国企业合作打好基础,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合作成本。第三,有助于减轻我国就业压力。第四,有助于带动农业生产资料出口。非洲等一些国家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相似,我国生产的小型农机具比较适合当地实际,农业“走出去”能够带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出口。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随着国际环境趋于宽松,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必将为农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