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
时间:2022-05-08 05:44:00
导语:关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人民政府: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委会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调研活动和服务新农村特色活动。最近,区政协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交流了服务新农村特色活动经验,专题协商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们形成的《关于扎实有效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报送你们,供你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参考,并请将采纳情况反馈给我们。
我们认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时间很短,但特点非常鲜明。第一,工作抓得非常主动。区委、区政府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1+6”文件、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并进行试点示范等工作,在全市率先展开。全区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发动,特别是区级六个宣传服务团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服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区多数村提出了发展思路,部分村制定了发展规划,示范村和推进村制定了建设规划。第二,试点示范层次较高。在市委、市政府做出“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和“统筹城乡”试点决定后,区委、区政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争取了更好的试点条件。全区共有5个村成为全市示范村、28个村成为全市推进村,所占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静观花木和旅游农业产业带列入全市“一区一带一镇”统筹城乡试点范围,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认证工作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区已成为全国“百县百企”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第三,工作效果比较实在。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已经激发出来,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整治村容村貌力度加大,农村税费减免等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群众已经得到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惠。
我们感到,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从区的层面看,试点示范的进度还不够快,全面推进的势头还没有完全形成;从镇村的层面看,带倾向性的问题也比较明显。镇村带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等待”倾向。部份村工作热情高,发展规划好,但组织实施差,等待上级给钱给项目的要求比较强烈,有的还产生了埋怨情绪。二是“畏难”倾向。部份村基础条件差,畏难情绪大,工作按部就班,体现不出建设新农村的新气象。三是“急躁”倾向。个别村在修建道路、建设基础设施方面,超越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有可能形成经济债务。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还认识不深刻,思想准备不充分;多数镇村和农户经济实力薄弱,投入能力不强;各级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问题还来不及深入研究,政策措施还不配套;各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还不够到位,新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们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所谓扎实有效,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防止走“过场”;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要实实在在,造福农民,防止出“偏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新农村建设,要从进一步形成工作势头、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切实抓好具体工作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势头
我区新农村建设面临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农民群众寄予很大的希望。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继续向前推进,一方面要继续搞好试点示范,另一方面要积极搞好全面推进,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势头。
(一)要有新的思想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方面都要有新的思想认识。第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研究和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各项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努力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第二,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要全面落实“5句话20字”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第三,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国家主导作用和社会参与作用,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尽快健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工作引导的保障体系,有效激发工商企业、部门单位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热情,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要有新的目标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区提出的目标要求。第一,把握总体目标。建设新农村,要全面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第二,落实工作任务。建设新农村,要搞好“培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村镇建设的新面貌,推动社会事业的新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局面,促进农民素质的新提高”的发展规划,落实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第三,达到总体效果。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明进步程度明显提升、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观”的工作效果,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要有新的工作举措。各级都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第一,加大项目投入力度。要制定项目投入规划,明确工作措施,做到具体可行,效果明显;拓宽投入渠道,增加发展投入,做到财政、金融、社会各界的投入有较快增长;发展二、三产业,扩大收入来源,做到镇街财政、村级组织和农户家庭三个层次的经济实力有明显增强。第二,强化政策法律支撑。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区镇两级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力争“十一五”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要调整金融信贷结构,逐步提高支农贷款在信贷资金中的比重,力争“十一五”期间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要建立以工补农制度,鼓励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对支农企业及其化肥、水泥等支农产品给予税费优惠,对农村工商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第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要求,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镇街党政及其部门以及村干部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镇街要充实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力量,区镇街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充实工作力量。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具体责任。区镇要制定考核奖惩办法,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大奖惩力度。
二、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长期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既快又好的要求健康发展。
(一)正确处理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当前工作要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长远发展要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提高。当前要加强宣传引导,突出工作特色,形成工作亮点,同时要从长计议,搞好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克服短期行为和急躁情绪。
(二)正确处理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试点示范要为全面推进提供经验借鉴、发挥带动效应,全面推进要借鉴试点经验、提高发展水平。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5个试点村、28个推进村、静观花木和旅游农业产业带的试点工作,争取尽快出特色、出成果、出经验,充分发挥带动效应。新农村建设要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广大农民。试点示范既要实行项目资金相对集中,又要考虑试点经验的推广价值。要把全面推进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适时作出安排部署。村的工作类型应当在“试点村”、“推进村”的基础上增加“跟进村”,把“试点村”、“推进村”以外的村纳入“跟进村”。“跟进村”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三)正确处理农民收入与农民素质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继续抓好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同时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大力实施思想道德培养、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三大工程”。实施“三大工程”要紧紧围绕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来进行,既要举办田间地头的短期适用技术培训会,又要举办三月期、半年期和一年期的长期职业技术培训班。要探索创业培训的新途径,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四)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与发展需要的关系。客观条件要为发展需要提供科学依据,发展需要要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增强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既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又要准确把握镇村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等基础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防止盲目建设、浪费资源。对不同条件的村要在发展模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
(五)正确处理国家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国家主导要惠及农民主体,农民主体要依靠国家主导。国家要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管理服务和考核激励等方面成为主导。农民要在参与建设、投工投劳、享受成果等方面成为主体。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要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把建设新农村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引导农民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搞好投资投劳和自主创业,支持招商引资,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
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要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具体工作。
(一)制定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注重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做得了,防止规划成为第一个被浪费的资源或者成为制约发展的第一个因素。要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城镇周边村、交通干道沿线村、调整整治村和搬迁新建村的不同特点。规划要突出产业发展和村镇建设,同时要注重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村镇建设要注重特色风貌,加强规划指导。规划工作可由区新农村办公室负责培训、指导和评审,除场镇周边村和有特殊要求的村外,由镇村负责制定方案,并征求农民意见。规划费用要尽量降低,并由市区镇村多层次共同解决。
(二)搞好项目带动。项目带动要突出特色性和覆盖面,做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发展项目。规划发展项目,镇村社户要层层落实,并抓好组织实施。要拓宽项目资金来源,搞好招商引资,鼓励农民投资兴业,大力推行农村小额信贷。选择发展项目,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的有效性,防止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和“烂尾”工程。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实施主要人行便道硬化工程和乡村公路整治维护工程,提高通达率和通畅率。要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工程,提高沼气普及率,带动农村改灶、改圈、改厕。要大力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大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要加大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镇村要加大“一事一议”、“八步工作法”等制度的推行力度。
(四)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要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行农业业主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发展“两社两化”,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立足本地资源,找准发展项目,落实投资来源,搞好经营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两年内消除空白村。
(五)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未来命运的大事。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紧张、设施简陋、师资外流等突出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快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严格实行城市支援农村学校的“支教”制度,尽快解决2003年前“普九”债务。
(六)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医疗保障制度。我区目前还没有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减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愈加突出,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实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需要量大,单靠农民和区镇财政难以解决。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都要共同努力,向市里积极反映情况,努力争取有关政策,力争尽快纳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范围。
(七)进一步帮扶特殊群体。我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移民人口、煤矿采空区(含地质灾害)影响人口、贫困人口⒊6万人左右。他们是我区农村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应当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要采取教育引导、培训转移、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帮助他们搞好住房建设、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已纳入国家政策范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煤矿采空区和整体扶贫的村社,要尽快组织实施搬迁或治理工程。对没有纳入国家政策范围的村社和农户,区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向市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上级支持,力争纳入有关政策范围。
(八)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村“四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要配齐村级“四职”干部,尤其是民政部门要和组织部门一道做好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要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本领。要关心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当前应适当提高区镇财政对村“四职”干部的补贴标准,同时增加必要的办公经费,今后要建立起与财政正常增长相一致的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
(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要组织区级部门、社会单位和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区级部门和社会单位要联系一个村,开展政策宣传、了解和反映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联系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规模以上的工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自主选择联系村,除自愿捐赠外,要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要鼓励企业到联系村投资兴业,搭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平台。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商企业,要从土地规划、项目资金、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把参与效果作为区级部门、社会单位和工商企业评先评优的基本条件,并由联系村的干部群众进行评议考核。
(十)弘扬××乡村建设运动精神。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所积累的经验是我区乃至中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借鉴××乡村建设运动“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实业、改良社会,精英倡导、大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弘扬××乡村建设运动“关注民生,兼善天下,科学求实,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努力培育和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激发人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大力支持和推进“现代都市·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协助业主单位办好“乡村建设论坛”和“中国·××乡村建设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