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行业协会是农产品走向市场必然之路

时间:2022-05-04 08:06:00

导语:发展行业协会是农产品走向市场必然之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行业协会是农产品走向市场必然之路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从地方优势和生产能力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些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的优势特色项目,并形成了相当规模,这对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土地承包到户经营后,土地面积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标准不一,粗放式经营,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在产业化链条中作为龙头的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尚未形成,生产、加工、营销脱节的问题没有很好解;,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独自承担着无法预期的市场风险,农户又无法分享到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效益。因此,种植信息不灵,农产品销售不畅,加工能力弱,规格不统一,几乎是年复一年困扰我们。以我省河西某农业大县为例,近年棉花、番茄、制种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成为农村乃至全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近些年,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企业为收购原料恶性竞争,哄抬价格,农户见利外忘义,随意违约,掺杂使假,恶性竞争几乎砸了企业和产品的牌子;市场行情不好时,企业又压级压价,克扣农民,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显然,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证明,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完善,政府已不能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以行政命令方式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因为政府职能在越位、错位、利益驱动(如保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可能在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调整中偏袒一方,从而使自己处于尴尬地位。所以在市场条件下,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社会中介组织来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笔者曾去温州考察学习,据温州同志介绍,温州不仅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异常活跃的地区,创造了蜚声全国的“温州模式”,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同时也是农产品行业协会比较发达的地区。温州农民仿照当地二、三产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思路,以当地特色农产品经营为界限,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根据调查统计,到200年6月,温州地区市、县两级共有农产品行业协会33家,会员遍及各乡镇、自然村。温州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专业生产基地’的模式,将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技术推广等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从我省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看,借鉴温州的有益经验,在我省一些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经济发展,适逢其时。

一,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各地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特色项目,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不论是农户、加工企业、都需要一个协调机构,组织好生产经营各环节,协调和均衡各方利益关系,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强行为自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次,农产品行业协会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交易成本,彼此之间共享结网的优势,共享利益成果。再次,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建也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市场条件下盲目无序的竞争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新科技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十分剧烈的情况下,单个的农户和企业很难应付多变的市场,也无法解决市场进入的高成本,他们在信息获得、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共同缔约,自我约束,集体维权等办法,把分散的农户和企业联系起来,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农业生产的积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二,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利益共同体。从温州经验看,协会大多是在行业大户、企业或有关部门牵头下自发组建的,为实现共同的意愿,它应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为会员提供如下服务:

首先是技术和生产服务,一是信息引导。协会通过全面系统的信息搜集整理,提供市场行情,减少盲目性,增加预见性,把农民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示范效应扩大规模。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推荐给会员。

其次是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加强市场的竞争力。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会员组织起来,共闯市场。通过筹集发展资金,建立统一标准,协调行动,产前抓定单,产中抓销售,产后抓服务。创立品牌,启动市场。例如对会员符合标准的产品统一申请注册商标,统一销售,统一开拓外地市场,统一组织促销活动。这样能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

再次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竞争秩序。在有些地方,尽管动用了行政、法律各种手段,但农产品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现象和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某些农产品的声誉。在执行政府法令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行业协会会员的自我协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拟订行业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标准,信誉规范,调解纠纷,代表行业对价格进行指导监督,监督约束会员和企业遵纪守法,维护各方利益,维护行业竞争秩序。

再次是作为分散的会员整体利益的代表,维护自身权益。例如与加工、销售企业进行协商谈判,沟通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从而使生产、与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减少摩擦,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运用政府职能促进农产品协会成立并规范化运作。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政府职能转变后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手段。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没有生产加工农产品一方的积极性,勉强建立是摆空架子,只能流于形式。如果条件成熟,没有政府的热心扶持与指导,也会群龙无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性质是自律性、行业性自治中介组织,由于会员的经济实力有限,又多从事公益性服务工作,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政府的支持,勉强成立也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首先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对一些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点和支柱产业,通过财政资金加以扶持。农口部门要通过立项强化资金和管理指导,鼓励那些多年从事涉农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兼职,利用他们的经验优势,帮助农民通过协会走向市场

其次是在帮助行业协会规范运作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民政部门要指导行业协会在批准成立、健全组织、明确权利义务、活动制度、管理监督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运作的制度。例如温州市茶叶协会就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协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学习政策,安排工作。内部分设基地开发组、品牌管理组、市场开拓组、生产资料服务组、加工指导组、帮助会员搞好生产经营。尤其要重视会员之间的共同合作基础的构筑,把服务作为联结会员的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分配和共享的机制,这样协会就有了充分发挥职能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再次要靠行业协会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支持行业协会在保证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实现政府一些宏观管理职能。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对农村经济的管理还较多的延续着行政命令的手段,无庸讳言,农民群众对这种方式存在着相当的逆反心理,结果是好心也往往办不成好事。行业协会的组成人员因为是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精英人物,是有识之士,通过他们更容易实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进而加强合作,实现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当然,也要避免行业协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或传声筒,变成“二政府”,那就失去了行业协会存在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