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老板文化启示

时间:2022-09-21 11:34:00

导语:企业中老板文化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中老板文化启示

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老板的喜好就是企业文化,老板喜欢的一定是企业倡导的,老板厌恶的一定是企业禁止的”。然而,培养健康的企业文化并不是老板随心所欲就能造就的,按照儒家“人君犹盂”的说法,那并非是按照老板之“盂”去打造企业文化之“水”,而是反过来要求管理者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检点自己。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几个小故事受到这样的启示

“无心插柳”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次到他宠爱的李夫人那里,顺便把李夫人的玉簪拿过来,盘住了自己的发髻。李夫人身边细心的宫女们发现后就开始模仿。别人问起来,她们就讲起了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颇引以为荣。于是宫女们口口相传,大家都用玉簪绾定发髻,使得“玉价倍贵焉”。玉簪搔头,玉价倍贵,可以说是汉武帝“无心插柳”形成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形成的秘密,它就是管理者的偏好不经意间的流露所形成的惯性。管理者偏好的流露是不经意的,但是经旁观者解读,将它被认定为成功的相关环节时,这种行为便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在员工眼里,管理者往往就是成功者;员工也渴望成功,取得像管理者那样的地位,于是当管理者的行为被认定为成功的相关环节时,那就是他取得成功可以做到的第一步。即使自己暂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玉簪搔头”总可以成为被管理者肯定的一种表示。管理者拥有重要资源,掌控着资源的分配,别人要想获得这种资源,取得管理者的中意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不能违背管理者中意的行为模式,于是这种行为模式的流行便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般说来,一种行为成为时尚,是人们在可能情况下的自觉选择。簪作为古人用来绾定发髻的长针,有金属、骨头、玉石等不同的材料,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随机选择。既然玉簪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人们就不能不加以特别的考虑。但是当这种选择成为一种刻意的追求时,那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比如同是汉武帝,在他使用了以“玛瑙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的豪华马鞍后,京都长安便兴起了豪华马鞍的装饰攀比之风。有钱人对自己的坐骑“皆以南海白蜃为珂(马笼头上的装饰),紫金为萼,以饰其上。犹以不鸣为患。或加以铃镊。饰以流苏。走则如撞钟磬。若飞幡葆。”稍有些条件的家庭对马匹的饰品也是“竞加雕镂”,使得“一马之饰直百金”。汉武帝不甘落后,又“以玟□石为鞍,镂以金银□石。以绿地五色锦为蔽泥。”自己被自己造成的奢靡之风束缚住了。

应当承认,管理者的“无心插柳”往往是一种非职务行为,如果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那不是他在有意倡导。相反,他有意倡导的文化理念有时可能很难奏效,甚至上升为一种制度也难以“落地”,“有心栽花花不成”。这是因为,当两者有冲突的情况下,人们更重视管理者实际倡导和践行的东西。员工往往认为老板的言行背后所隐含着的价值指向更实在和更可靠,把它称之为潜规则。如此说来,管理者要想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就需要在自己的非职务行为中为自己的职务责任负责。比如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在公众面前曝光“天价烟”,在遭到媒体的质疑后被免职。基层局长抽“天价烟”当然与公仆形象不符,更重要的是抽“天价烟”远远超出了他合理收入的支付能力,背后隐含着某种潜规则。作为负责任的组织如果对此熟视无睹,腐败文化的沉淀就成了“无心插柳”。

受之泰然?

知道了企业文化形成的“秘密”之后,也就不难从反面找到不健康文化的源头,那也与管理者的个人偏好有关。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老爹尊为太上皇,将其从老家接到京都长安皇宫。太上皇本可以从此养尊处优,不料日子长了,竟整天凄怆不乐起来。刘邦很纳闷,问老爹身边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太上皇的出身并不高贵,一直和屠贩少年、酤酒卖饼的人物厮混,一起“斗鸡蹴踘”。皇宫里没有这些,他就感到很失落。刘邦为了让老爹高兴,就根据其爱好,按照老家的样子打造了一个小城,叫新丰,将老爹的那些狐朋狗友都迁了过来。有这么多故人陪着玩,太上皇是高兴了,却弄得新丰城里多是些无赖之徒,“斗鸡蹴踘”成风。

刘邦投太上皇所好,太上皇受之泰然,结果搞乱了一方民风。更严重的是,别人也会对刘邦投其所好,上行下效。刘邦小时候常在乡间的社日活动中参与社祭,乐此不疲。大臣们知道了这一点,就把他乡间的旧社整体搬迁到新丰城。经过一番经营,不仅社树下祭祀社神的供台像模像样,而且连周遭的街道、楼房、宅院都保持了原貌。据说那些被搬迁过来的人们“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为了能让刘邦重温旧梦,大臣们下足了功夫,劳民伤财。

应当承认,管理者无论如何位高权重,也需要正常的生活空间,包括对自己偏好的满足。问题在于,管理者对“太上皇”投其所好,别人也会对自己曲意逢迎,受之泰然,都有可能导致不健康文化的形成。在左右逢源中,我们很难分得清这是个人交往还是想对自己的职位行为施加影响,自己感性的当期满足很容易放松应有的警惕。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如果自己的偏好很容易就能够得到满足,那一定有潜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很容易导致副作用的产生,给另有所图者留下作弊的空间,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隐患。如果说以后的发展是一种“潜绩”,投其所好造成的是一种“显绩”,那么,“显绩”的出现往往会以失去“潜绩”为代价。于私,留下的隐患将证明得不偿失;于公,那留有隐患的“显绩”就是一种“虚绩”。

其实,“虚绩”不虚,有人会在其中“务实”。比如在刘邦作新丰,移旧社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吴宽的匠人大发其财,他在整体搬迁的时候为了使“衢巷栋宇物色惟旧”而索贿受贿,一个月就“致累百金”。管理者自己以“虚绩”代替业绩,当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某种诚意或者能力,在营造“虚绩”时付出的代价也许是有限的;但是由此造成的弄虚作假、长官意志等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不健康文化的滋生将严重侵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管理者对个人偏好不能不有所节制,既不能借此迎合上级,也不能对别人的迎合受之泰然。

修元正本!

管理者的言行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孔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反过来加以解读,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