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社会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二

时间:2022-12-13 09:45:00

导语:知识经济社会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二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知识经济社会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二

第三章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差异

进入70年代,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成功管理模型研究的结果总是表明,凡是成功的管理,都是依托于其内在特定的文化力和传统力。既便是外来的管理,也只有在其和民族的文化印记吻合以后,才能产生绩效。相反,如果去考察一些不成功的管理,都往往以两者的不耦合为特点。

由于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因此最能体现其管理文化特质的是“人本思想”,即对人的本性、本质了解的理论和思想。情、理、法三者,也是管理的文化内涵,它涉及到管理中的情感投资、目标实现和法规制度建立等问题。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特质,对其有不同的偏好和处理艺术,但是只要是成功的管理,都必须是三者的统一。东西方正是通过各自不同途径而实现三者统一。

研究管理与文化关系,其根本点归结为管理成本的大小问题。事实表明,凡同特定文化传统相吻合的管理模型,由于其内在的认同和整合效应好,往往能产生较高的凝聚效应,从而节省管理成本。反之,则会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增大管理成本,管理效益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随着人类管理文明的发展和东西文化的融合,最有效的管理是吸收两种文化之长,并形成一系列整合效应的管理。

第一节东西方人本思想比较

西方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和民族,在其自身的文化发展中,人的个体价值、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展示,由此形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到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基于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发展,使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推进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过渡。其主要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赋予鲜明的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特点。

而作为对理发人本主义的修正,本世纪初兴起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特别是进入50、60年代,对人的本性作出了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其主体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作用,而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观点。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决定意义;(2)作为独立意义上的人已经具有了社会角色,因此人应当使自己的行为和社会要求相协调。而不是以个体排斥社会,以自我排斥他我,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3)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中,不再以惟一的经济指标为目标导向,而注重自己行为的环境价值。它强调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顾客需要的,企业擅长的,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产品。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相结合,人学会从他我,从社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而正是这一系列进程,演化出“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文化人——现代人”的发展序列。

而人本思想,则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治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民”。“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他对于“以不教民战”,“不教而诛”,“居上不宽”等现象极为不满,明确指出,宽则得众,惠足以使人。他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提出“使民如承大祭”,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的祭祀那样严肃认真,不可轻率。而孟子则更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认为治理天下,老百姓的事情最为重要。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群体和谐,自强不息,体己与体人相统一,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所以东方人本思想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种人本思想,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与价值,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转化”:

其一,重人的生存需求而转为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结合。在封建牧民思想的指导下,重民实际上是重民的生存需求,希望统治者“治民要宽”,“养民要惠”。而现代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则是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人的个体价值,注意发挥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其二、由简单地排斥和否定竞争而转为规范竞争秩序,制定竞争规则,尽取竞争之长而避无序竞争之短。封建社会的和谐抑制竞争,抑制发展,以“平天下”为目的;而现代竞争则有新的内涵,如以“仁”为竞争规则,就是力图把竞争对手视作朋友而不是敌人,通过竞争而实现共同进步;以“礼”作为竞争规则,强调竞争中的道义和规则,不搞损人利己的行为,注重信义,注重规则等。

其三,注重群体价值同时注重个体价值,不以群体而淹灭个体,也不以个体而否定群体,实现群体和个体统一。即有现代人特色,注重个体的价值;又有群体人特质,把个体融汇于群体之中。惟此,方能真正体现东方人格的特点,实现东方群体人格的更新和升华。

东西方人本思想和理论,虽然起点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由此带来各处的特性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却有趋向于同一。其具体表现为:西方强调个体价值的人本理论开始注重其整体作用的发挥;而东方强调社会人价值的同时,却注重其个体价值的突现。特别是现代企业家的特点,就必须实现其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西方注重人的理性因素的人本主义开始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而且开创了一个管理的新时代(在现代管理阶段,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成为一个显著特点),而东方文化由于一开始就关注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意志、素质对其工作的影响,但却缺乏规则和秩序,缺乏管理的制度化,因此随着现代管理科学化时代的到来,两者被有机结合。西方管理的防范性、制度化特征增加引导性和教育性因素,这是向东方文化靠拢;同时,东方教育引导性管理则被赋予制度和强制特点,从而使两者管理特征趋于同一。

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东西方人本思想的发展并日趋一化的趋势,将最终奠定未来管理的人本基础和文化基础。

第二节东西方企业文化理念比较

一、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西方人文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人是宇宙中心,周边一切皆“备于我”。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在这种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由此可见,特定管理模式的成型,必定同其文化背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历史传统(原罪思想和防范管理),资本结构(契约资本)等一系列基本因素有关。最后形成制度管理特点。具体表现为:条例管理、效率管理、例外管理、分层管理和逻辑管理。

在人类管理发展史上,美国式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学管理的全部内容,行为科学管理中属于“独立人”方面的全部内容,现代管理系统中的电脑、数学模型、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内容,创新管理的全部内容。由于制度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的无序状态、放任状态、经济主义等方面的缺陷,因而构成为全部管理的基础。亦即任何形式的管理,如果不能经历科学管理阶段的全部内容,建立自己的科学管理体系,其管理绩效不是无效的就是低效的。

二、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西方人习惯于先行动后思索,一者是由于他的逻辑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有行动就可取得实证分析的逻辑思维点,由此展示出全部进程;二者由他们勇于拓展的特性决定的。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特点决定他们的在尚未理清思路以前就已经行动了。而中国人则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由此可推测: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一旦有法制约的话,其产生的罪孽将比西方少,但是每一种罪孽所表现的形式则比西方更丰富。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都不愿背离基本的伦理准则。因此,把这种价值准则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员工就会把企业目标看成是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实现的是自我管理。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正。如果人的经济行为背信弃义,就会受到社会排斥;反之,“信”、“义”两字,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媒介物,构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和交换网络,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显然应当同这个网络接轨,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人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正是依据于这样的网络,从而使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华人经济圈内迅速运转。导致华族资本的急剧膨胀,构成为华族管理的基本特色。

“静思”习俗,“家”本位,“重义”,构成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为东方管理的基本特点。这种以“情”为纽带的管理在现代管理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沟通频率的提高而增加了内部成员的认同效应。其次表现为组织的整合功能强。第三,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费用也会降低,并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互补效应,从而有利于整个公司和企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以“情”为纽带的管理模式,由于其内部情感交流频繁,成员之间认同效应高,往往易于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相互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但是,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第四章知识经济时代下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方略

近20年来,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以其持续增长的加速度,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积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挑战,正确制定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取的发展方略,无疑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使地球显得越来越小,人脑向外延伸,信息瞬时即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的复制成本几近于零。高速传递、互动共享信息的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将逐渐与电信业、广播电视业、金融业和娱乐业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信息产业构成知识经济的基础,并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近些年来,人们亲眼目睹,一场汹涌澎湃的信息化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信抑,不分语言,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甚至一些处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在尝试着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事业,积极利用基于信息高技术的各种智力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走上信息化的发展之路。

正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结构一样,知识经济也需要自己的基础结构。信息基础结构是支持知识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结构体系。其功能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先进发达的信息网络;二是保障信息网络有效运转的社会支持环境,信息网络是开发,获取、加工、再生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技术设施体系,由采集信息的现代传感与测量系统、处理和再生信息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高级智能系统,以及传输信息的先进控制与显示系统组成。社会支持环境主要包括支持信息网络有效运转所需要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观念、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等。信息基础结构的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将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向任何对象传递任何信息,可以方便高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从而大大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远程采购、远程协作、远程聚会将为公众普遍共享。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将越来越丰富多彩,城乡差别将日趋缩小。

二、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挑战

发达国家大企业正在积极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志在获得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我国近2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已不允许我国再置身于世界经济圈外。在上一次产业革命中,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其结果造成了近一个世纪的落后和。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给我国企业既带采了巨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观进行考虑,企业规模上去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未必就能形成;产品质量问题解决了,企业未必就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立足。如果我国的企业对此茫然不知,毫无举措,其思维方式仍停留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境界,没有看到信息经济的巨大冲击,我们将痛苦地看到,伴随着规模、质量和成本目标的实现,也有可能我们新一轮的落后又开始了。

我们已错过了文艺复兴,我们也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决不能再和信息革命的大潮失之交臂了。

三、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取的发展方略

国际市场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市场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对于捕捉国际贸易商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象征,已勿容置疑地成为当今和未来国际市场信息竞争的制高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充分有效地获取、传送经贸信息、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和扩大合作最有力的手段,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拓展经营途径、创新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益的动力,是企业实现产品增值的催化剂,是企业争夺21世纪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我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这块跳板实现名牌发展战略,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掌握国际经贸市场信息,注重国际经贸市场调研,确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思路和方针。

国际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信息竞争,信息传播效益直接影响经贸效益。国际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媒体,网上用户正呈现激增势头,我国企业应高度重视这个国际市场信息传播战略制高点。例如,由国家经贸委主管、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企业信息网,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它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工作站,用户覆盖全国各地。设在北京的主系统广泛采集国内外最新政策法规、经济动态,科学技术、市场行情,商贸机会等信息,每日可向网员单位提供4卷24类50万字以上的各种经济信息,它不仅能够提供电子邮件(EMAIL)、全球信息检索(WWW)、Internet服务、Homepage主页制作等网上服务还能为国内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内网络漫游、高效业务展系统、电子商情综合系统、网上贸易等十一项独特的商业增殖服务,其独特的专业性、广泛的覆盖面、权威的影响力,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已成为世界了望中国企业的窗口中国企业通向世界的桥梁。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跃上信息高速公路快车道,夺取当今和未来国际市场信息竞争制胜的战略高点。

四、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上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新特点。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及时革新原有的管理思想和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企业重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

企业重建运动是从研究传统分工开始,针对过细的专业分工中将管理重点放在单个作业效率的提高,而忽视整体业务流程功效的问题,从根本上对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以期彻底抛弃原有的作业流程,针对顾客需求,再造一个或几个新的业务流程,使品质、效率、成本、服务等经营目标获得惊人的改善。

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大大节省了指令、报表、数据等在不同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之间的流转与延误,缩短了生产周期,精简了管理机构和人员,使专业分工所产生的金字塔组织逐渐转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经理人员主要由监督与控制转变为指导与激励,每个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企业重建是一项智慧、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它透过创新流程来革新企业,更能适应以顾客为主导、竞争激烈、变化快速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二)顾客驱动: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指导,与组织机构,产品和服务、激励和奖惩制度等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顾客管理系统实现消费者与决策者、生产者的联系。这个系统主要包括:(l)顾客意见征询系统;

(2)营销服务系统,设计规范化的服务流程;(3)顾客沟通系统;(4)顾客满意度评价系统。

(三)研究与开发:企业的命脉

知识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

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研究与开发是获得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它左右着企业的命运。所以,管理者必须把目光投向国际信息网络所创造出来的信息市场,进行信息的收集、综合、提练、创新并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步伐,通过研究与开发,把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又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源,进一步促进研究与开发。这是无数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美国的微软公司是这样,中国的北大方正也是这样。

(四)发展战略:全球化经营

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不同利税水平和金融风险开发与配置资源,实现跨国经营;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被人承认、受到重视的一员。

(五)知识价值: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知识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或智力密集程度)决定的。知识能大大增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来自知识价值。企业除了物质资本以外,还有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知识(或智力)资本,掌握这类知识资本的智力型劳动者的产出增加,除得到更多的报酬外,还应当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把知识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管理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善于调动和利用企业的智力资源,把“知识就是力量”变为现实。

(六)知识主管:功能广泛的新职位

美国的“高速信息公路”行动计划使美国经济驶入了知识经济的快车道:我国的“863计划”使我国经济紧跟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宏观经济决策与管知识化的典型例证。同样,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也“需要一位善于思考的人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信息技术乃至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于是,发达国家的不少公司中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他们的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智力资本主管”等等,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包括科技研究与开发,职工教育、技能训练、市场分析等几乎所有的工作,一句话,就是从事知识经营。

知识主管及知识经营的产生是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长期以来,许多企业把眼光仅仅盯在生产设备和经营利润上,忽视人才、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投入。知识经营降为一种全新的经营形态,第一次使企业有可能隆脱物质资本或自然资源有限的制约,利用知识主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七)绿色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走可待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裁,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崇尚自然、重视环保、追求健康的新时尚。

知识经济已经把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即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列为自己的产业领域。可以肯定地讲,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绿色营销将是国际市场营销的重点。对此,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赔其为‘潮阳工业”和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给;保护和扶持。目前,绿色管理的思想已开始变成广泛的实践,绿色将是企业向社会举起的旗帜如果因生产经营活动而危害环境,这样的企业必定为社会所淘汰。

(八)企业文化:跨国多元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管理活动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自历年代提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以来,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对人的理解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主要是指单个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是分散运用到单个对象上;有的主要是指集体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调“人和”效应、团队精神、追求整体优势。在管理方法上,有的注重制度和纪律的强制;有的重视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在其感受下的自觉行动。

在管理的目的性上,有的是利用人,追求功利;有的是为了人,实现人的价值。如此等等,各有其合理性,体现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在企业管理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综合性的管理内容和艺术技巧,则是必然的趋势。

总之,上述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是知识化的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广阔的价值判断视野,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第二节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特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它自觉地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的积极成果,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统一

理论基础的科学性。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马列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它不仅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列主义、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教育职工群众,武装职工群众,才能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所包涵的企业物质生产过程理论、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管理信念等内容,也只有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自觉性相统一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国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表现在与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物质财富分配、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企业领导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特殊的企业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相关系、相作用。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是个别企业的被迫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客观规律、有积极效应的自觉而又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活动,是制度的优越性与实践的自觉性相统一。

三、主体的集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现代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全体干部和职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职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企业职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领导的身体力行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相统一

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人的自觉努力才能逐步培育。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倡导者、创立者和实践者,由于他们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在如何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由他们亲临其境、切实重视、首先参与,就能使企业的上上下下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而且有利于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工厂的经营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不但要懂得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运用企业文化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开展需要企业领导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五、效应的企业性与整体的社会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与整个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因而在取得企业效应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社会效应,是效应的企业性与整体的社会性相统一。

第三节以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营造全新的企业文化

案例:"光威"企业文化的建构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以及它的外在表现-企业的形象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表面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即心理层次发展,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成果方面。现代企业文化通常是融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点,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和时代特点。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决不是孤立的。首先,它离不开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就其代表中华民族特点的精华而言,它是我们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如果我们抛弃了它,无异于离开了我们脚下的黄土,也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还要利用新经济特别是信息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共享的机遇,不断学习、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这样才能营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中国企业文化。山东省威海市光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光威")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主体,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自身独特的创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

"光威"企业文化是"光威"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经济师陈光威先生带领全厂广大职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阐述"光威"企业文化的建构时,就不得不研究陈光威总经理的人生哲学和创业实践,特别是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人生哲理方面。

陈总的前半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磨炼了他的意志,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特别喜欢研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从中吸取营养,接受薰陶和激励,并不断地酌磨人生哲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主要是"识己教育",即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追求和实现圆满人生。陈总在逆境中,倔犟而不浮躁,忍辱而不屈服。就像"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等历史记载一样,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由于陈总的勤奋好学,使他具有一个不平凡的脑袋和非同一般的悟性,并在他的创业实践中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典型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它主张积极入世和强调身体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精神,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内修外治"学说,即内求诸己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外志于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因此,从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上看,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它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正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

(三)

《周易大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按照自身的法则运行,刚健有为,周而复始,永远处于日新月异、变动不居的变化过程之中,从而创造出琳琅满目、朝气蓬勃的万事万物,也显示了自身卓越超凡的伟大创造力和不朽的生命力。所以,"周易大传"认为,人应该效法天的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创造出无限美好的圆满人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充满了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本质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人的个体价值、生存价值和超越价,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天赋潜能和无限创造力。而这一思想也正是陈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准则。

1987年11月,陈光威先生担任原威海市田村镇石化科研器材厂厂长。这是一个只有35名员工、连年亏损达70万元的小厂,仓库里堆放着几万米玻璃纤维布,职工半年多没发工资。陈光威以"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强烈使命感,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精神,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到任后和职工一起同甘共苦,想方设法调整产品结构,在短短的5个月里,就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起死回生,由亏损变为盈利3万元。可以说这是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为内在动力,"上下同欲"结出的硕果。

1988年4月,他看到市场上钓鱼竿俏销,经过慎重考虑和论证后,毅然决定转产渔竿。一个企业转产是企业的二次创业,是关乎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陈总敢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决定,表现出一个优秀企家的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众所周知,生产渔竿需要引进专用设备。陈总经过千辛万苦在中国银行争取到40万元的外汇指标,但由于在威海找不到担保而成为泡影。但他没有走非从国外引进专用设备不可的老路,而是决定走自己动手研制渔竿设备的创新之路。他打开了自己不平凡的脑袋,把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发挥出来。他找到了相关的书籍,请来了懂设备的老朋友共同进行分析研究,凭着自已的钻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苦干了150天,终于把国产化的渔具专用设备流水线攻克下耒,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成果于1989年10月,荣获了山东省星火计划奖。事隔不久,他还开发出"超细长锥度模芯"并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此后,他还相继开发出碳纤维渔竿、渔竿导眼、二节式、三节式插竿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振兴中国的钓具业,做出了功不可没的重大贡献。全公司共完成国家专利项目10项,而陈总本人就占了5项,令有关专家、教授刮目相看。

企业的转产成功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系列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它是以"自强不息"精神作为内在动力,奋力拼搏,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一飞跃发展导致了企业的转型。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的兴业宗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从而也促成"光威"企业文化从观念到内质的变化。光威人在经营管理上坚持走"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结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产品系列化、标准国际化"的新型企业之路。自创业以来,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科技进步、质量万岁、勇于超前、争创一流"的兴业宗旨。这些无一不闪烁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体现了陈总本人的"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万章下》)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伟大实践精神。

1990年前后,正逢渔竿外贸出口处于低谷时期,由于外销价格太低,国内许多渔具厂家都不愿意生产出口渔竿。而陈总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意识到欲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渔具业,不打入国际市场以至占领国际市场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并以保本经营的战略构想安排生产了档次高、品质好、花色多的出口产品。与此同时,他还南下北上寻找"知音",攻克口岸,搜集信息,历尽艰辛,先后开通了威海、烟台、青岛、济南、天津、北京等口岸。并与山东工业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搞起了联合舰队闯市场。当年就有日本、韩国、法国、波兰等国外客商登门与光威公司搞合资合作或签订供货合同。目前,光威品牌系列渔具己销往世界五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渔具客商都称颂"光威"是在困境中崛起的"钓具之星"。这再一次表明陈总的超前意识和准确的判断力。现代企业要求领导者应是先导者,即思维先导、市场意识先导、管理先导,而陈总正是这样一位先导者。他始终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见几而作",积极进取,以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赋予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他建构的"光威"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是企业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财富必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

(四)

《周易大传》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载万物而成其广,海纳百川而成其大。人也应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虚怀若谷,无所不容和汇通万物的精神。《周易大传》启示我们,要"厚德载物”、"容民蓄众"、"仁厚爱人"。要善于以自己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博采天地万物之长,兼容整个宇宙的创造力于一身,以达到理想的人生。一方面要学习、吸收别人(包括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吸收宇宙万事万物的长处以完善自己。"厚德载物"体现了大地具有的胸怀博大、阴柔宽厚的美德,包含着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人才和人的创造力以及重视培养人才的容人、育人的伟大思想。而这些也正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另一主要特征之一。

陈总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常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财富的创造者。"他引用"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只有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才",只有人能"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等思想来教育企业的干部,要尊重职工,爱戴职工。现在光威公司有3000名员工,其中70%以上是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打工娃和打工妹。这支运离父母和亲人的打工族,受到了企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93年,为了解决职工住宿、吃饭问题,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高档次的职工公寓、家属楼和宾馆化的职工食堂,职工住房不收房租,集体公寓的用具免费提供。职工的伙食标准每天4元多,但每人只交1.4元。另外,还为成家的职工开设了食品自选店,净菜入店,一律享受批发价。仅职工就餐补助和办自选店两项,公司每年补贴100多万元。为了职工的幼儿入托方便,还建起了一流的托儿所,并按排了两名保育员和两辆专车接送幼儿。如今,职工们无忧无虑地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由于光威公司步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于是需要裁减员工1000多人,为了保住这一大批职工的饭碗,陈总毅然决定保留低档的玻璃钢渔竿生产线,让这1000多人无忧无虑地留在厂里工作。这与日本一些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不裁员的做法极其相似,它充分反映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充分体现了"光威"企业文化中"厚德载物"、"容民畜众"以及"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伟大思想。它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精神力量将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公务员之家

陈总非常尊重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公司现有员工300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460人。这支技术队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配置得当。在科技开发上不断推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产品,从而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光威牌系列渔具己创出了中国名牌产品。

在创业初期,陈总便在厂内办起了技术培训中心和职工夜校,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惜重金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全公司有近200人次先后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学习。全公司用于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达300多万元。他还省吃俭用,把刚毕业不久的长子送到日本留学,随后又把次子送往美国勤工俭学。陈总自创业以耒,始终把注意力放在人才建设上,他不仅看重个人的高素质,而且还要求形成人才团队、人才集体,使其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力量。这也是他在人才建设上,思维先导的一种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才"为人中精英。因此,"尚贤任能"是传统人才观的集中体现。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孟子认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孟子·尽心下》)荀子也认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中国的先贤把"尚贤任能"提高到为政之本和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尚贤任能"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关乎兴亡盛衰的大事。

陈总的用人之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才观。他规定对待人才"不看文凭看水平,不讲资历讲能力,对人不准分等级;看人要看其心,用人要用其长;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正常人和残疾人,只要有才、有智、有能力,一律大胆启用。"在"光威"就有这样的事例:有位年过半百的残疾人毕吉敏,他勤奋好学,为人耿直,对财会业务有独到的见解。于是他被安排担任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残疾人戚务均,因他既有缝纫技术又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所以被安排到碳素渔竿厂服装车间担任车间主任。

陈总在治厂的实践中,始终遵循传统的"趋善求治"或者说是"内求外治"的学说行事,即先"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本人就是一个注重修身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典范。他廉洁奉公,几十年来无论在哪里,都始终坚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做事",他经常教育大家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注重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生活非常俭朴清淡,不抽烟、不饮酒、不打扑克、不玩麻将、不跳舞;出差从来不住高级宾馆,不吃高级饭店,出国自带方便面和咸菜疙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集腋成裘"、"堆砂成山"和"成由勤俭败于奢"等古训来教育干部职工。他强调所有"光威人"都要养成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洁身自爱的好作风、好习惯。几年来,他坚持抵制吃喝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节省的招待费、吃喝费可达百万元之上。另外,光威公司所有的干部都不配专车,上下班和职工一起乘班车,出差办事由公司车队派车,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50多万元。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陈总不仅自已注重修身并具有高尚的修养,同时他还教育"光威人"注重修身养性,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自己需要达到的境界,也帮助别人达到。这就是陈总在建构"光威"企业文化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光威公司9位副总和9个工厂〔公司〕的厂长、经理,为陈总特制了一面"天道酬勤"的金匾,以表达全体干部、职工对他的深深感激之情,同时,也是对他辛勤创业的褒扬。多年来,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动力,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天赋和潜能,注重发挥人的无限创造力,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刚健有为,勇于拼搏,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使企业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他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以博大的胸怀,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以完善自我。他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尚贤任能,注重人才团队的建设。他以人为本,容民蓄众,仁者爱人,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以"已欲达而达人"的教育方式,引导和培育广大职工,体现出容人、育人的伟大精神。总之,陈光威总经理在推动光威集团公司发展的同时,与光威公司全体职工一起建构了"光威"企业文化。他是"光威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光威人"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则是"光威"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外在表现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