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时间:2022-12-16 11:33:00
导语: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但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004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14.4%,财政收入中有26%来自煤炭产业。今后,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以低硫、灰分小、燃点低、耐磨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而著称于世。虽然资源丰富,但80%以上资源划归了郑煤集团,划归地方开采的煤炭资源均是国有重点煤矿不能开采的小面积孤立地段或大矿采过后留下的“剩余资源”,经过前些年的充分开发,目前浅部资源基本枯竭。
(一)浅部煤炭产量将逐年下降,15年内将全部枯竭
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划归地方开采的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资源仅有1.49亿吨,可开采期限为15年。2005年资源整合后剩余地方煤矿84家,全部是浅部易开采矿井。现有煤矿中大部分企业剩余资源量不多,有近三分之一的煤矿已开始复采,每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自行关闭。预计从2006年开始,全市煤炭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按2005年煤炭产量1200万吨推算,到2010年浅部煤炭产量可能下降到800万吨,到2015年可能下降到400万吨,到2020年将全部开采完毕。
(二)深层煤开采成本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有限
根据最新资源勘察结果,*市深层煤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目前已勘探井田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深层煤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以上。随开采深度增加,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能力必须有相应提升,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提高。因此深层煤基础投资数额较大,吨煤成本较高。以崔岗井田为例,其前期勘探投入已达1200万元,要建成年产60万吨的矿井,其基建投资概算为1.2亿元,基建周期在3年以上,从矿井投产到收回投资资金约需9.4年。如果深部井田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生产能力。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
*市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全国产煤重点县(市),虽然产量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有限。目前正在运行的发电厂仅有5家,且规模不大,2004年发电量不足4亿千瓦时。
(二)自身积累多,自我发展能力差
近几年来,*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很快,到2005年已突破100亿元,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新增储蓄余额中多来自于煤炭行业。许多矿主再投资意识不强,不愿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
(三)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过去,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煤炭开采对*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地表沉陷。目前,由国家重点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乡镇新建企业无址可选,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这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煤炭产业的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目标和转型重点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促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逐步降低煤炭产业在经济的比重。
“小转型”是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
“大转型”是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
(二)转型方向
“小转型”:煤炭开采由浅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发轻保环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
“大转型”: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
(三)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转型期内完成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接续开采。2010年前新增两个年产50万吨以上矿井,2015年前再增加两个年产50万吨以上矿井,到2020年使已探明的5个井田全部投入生产。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
4、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10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降到12%以下,2015年降到9%以下,2020年降到6%以下。
5、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四)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
2、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一是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二是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
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条的核心是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
做强做大电力产业。现有电力企业抓壮大规模,在建电力项目抓建设进度。结合产业转型,积极申报新的电力项目。新建电力项目在申请报批时考虑向高耗能产业和集群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提供电力直供。
积极发展煤化工业。发展煤化工业的重点是:一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二是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三是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通过不同技术层面研发应用,变废为宝,增加效益。
4、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
继续实施“1+1”型产业转移模式(即每家煤炭企业至少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在产业转移中,优先考虑转向全市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
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发展何种产业由企业家根据市场决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做向导不做主导,只为转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并对发展前景不好的项目予以限制,不强迫企业从事何种产业。
5、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
四、煤炭产业转型的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观念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煤炭产业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以观念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二)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稳住、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实用型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建立煤炭产业转型专项基金,用重大项目拉动经济转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相关规定,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认真做好国家重点支持的转型项目筛选、汇集、上报工作,活化项目运作方式,探索项目融资渠道,用项目建设引领煤炭产业转型。
(四)转变政府职能,用一流的软环境服务经济转型。把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作为经济转型的“生命线”,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对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下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