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2-07 02:10:00
导语: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
国电长源荆门热电厂地处荆楚门户——湖北省荆门市城东工业区,始建于1976年,现有装机容量60万千瓦,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为华中电网的骨干电厂之一。2002年底划归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湖北境内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正在建设的三期扩建工程两台600MW火电机组,是国家和湖北省的重点项目,动态总投资近48亿元,项目于2005年3月29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首台机组预计于2006年底投产。
多年来,荆门热电厂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地位和作用,为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职工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企业政通人和、劳动关系和谐,职工安居乐业、忠诚企业、爱岗敬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和谐之路。
一、基本情况
荆门热电厂现有在岗职工1824人,内退职工246人,离退休职工481人。由于企业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从建立时起就背上了职工人数多、社会负担重的包袱,企业拥有学校、幼儿园、医院、煤气站、居委会、离退休服务中心等社会职能机构。2004年下半年,企业子弟学校停办。
目前,企业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发电主体产业,包括管理部门、从事发电运行生产的部门和职工。一部分是检修公司,在从事本厂电力设备检修、维护的同时,还走出厂门,承接其他电厂的设备检修业务。另有一部分属于综合产业部门,主要从事以电厂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电力修造加工和面向社会和社区的物业服务、后勤保障为主的多种产业。
截至2005年7月15日,该厂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741天,在全国同类型机组中名列前茅。在近几年电煤价格居高不下、火电企业绝大部分陷于亏损的严峻形势下,该厂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利润目标。两次获得“国电一级奖状”和“国电一级红旗奖状”等国电系统的最高荣誉。企业在连续获得“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电力系统各级“双文明单位”荣誉的基础上,2002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5月,被湖北省推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单位”
近五年来,该厂没有发生职工集体上访、静坐、非法游行等事件,无一人参与组织和活动,无一起违法犯罪和黄赌毒案件,无工伤死亡、中毒、职业危害和其他伤害导致职工死亡事故。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湖北省“优秀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荆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同邪教组织斗争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基本做法
回顾该厂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七个加强”和“七个促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强工会建设,促进“四个统一”
荆门热电厂于1978年5月建立工会组织,至今依法经过五次换届。现有会员1824人,下设18个基层工会组织,185个工会小组,专兼职工会干部28人。
为充分发挥工会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该厂行政对工会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按照《工会法》的要求,完善了工会组织机构,按时足额拨付工会经费,全力支持工会开展劳动竞赛和班组建设活动,而且在涉及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主动征求工会的意见,形成了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格局。工会在行政的支持下,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能,立足于“四个统一”,为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1、坚持服务大局与服务职工相统一。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的大局开展工作。工会每年会根据企业的中心工作,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将企业的中心工作,贯彻落实到全体职工群众之中。同时,工会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是服务于职工群众。这个服务,既包含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好劳动关系,同时也包括了为职工群众真心实意解难事,实实在在办好事。作为一个有着近三十年历史的老厂,人员包袱过重,结构复杂,由于企业的深化改革、加速发展,职工岗位的竞争加剧,原先大锅饭下固化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利益的调整使得少数竞争力较弱的职工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同时,家庭成员中下岗失业、生病意外,造成了极少数职工生活困难。工会一方面切实维护好劣势群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深入持久地开展好扶贫帮困活动,切切实实地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活就业难、生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诸多困难。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该厂工会帮助慰问职工共支出费用35万余元。
2、坚持维护稳定与维权相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改革与发展,统一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维权是维稳的前提,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关系十分紧张,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稳定,也就不可能获得企业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该厂工会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企业行政也充分认识到,没有职工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企业的稳定,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工会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切实保护职工民主权利当作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几年来,企业没有发生一起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在地方政府劳动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检查中得到一致好评。
3、坚持源头参与和具体维护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工会维权、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已经逐步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工会维权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依法维权,首先要重视源头参与。为保证工会的源头参与,该厂制定规章制度,首先会征求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同时,加强了规章制度的法律审查,使出台的制度不仅能够代表了企业发展的要求,代表了职工群众的真实意愿,同时也完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其次,工会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职工代表,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有针对性地在职代会上进行报告,有力地督促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其三,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办法或者方案,必须依法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4、坚持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相统一。为适应新时期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几年来,该厂工会依据《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如劳动合同制度,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平等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载体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及厂务公开制度等。为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生活权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为确保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下大力气加强了维权机制建设:一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与地方劳动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建立了工会、政府劳动部门、企业方面代表三方协商机制,对重大劳动争议问题进行协商和调处。二是建立了厂内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成立了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工会主席任主任,厂属各单位也相应建立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了二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对企业已经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先在企业内部调解处理,避免劳动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调解,发现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地方,向企业行政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行政及时予以研究处理。三是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对重大劳动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测、预报、预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整套维权机制的建立,使维权的制度得到了落实,维护了职工权益,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由于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该厂工会几年来荣获了多项荣誉:1998年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单位”、并三次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
二、加强职代会建设,促进“五个保障”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是落实职工民主管理权力,创造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该厂在加强职代会建设,促进职工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方面,主要是做好以下“五个保障”: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职代会依法行使职权。该厂1982年2月建立职代会制度开始,特别是近年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制定完善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征集办法》、《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工作小组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办法》、《推行平等协商,签订、实施集体合同细则》、《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办法》、《厂务公开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内容,增强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力度。
2、加强组织建设,保障职代会行使职权渠道畅通。为加强职代会组织建设,在职代会下设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即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工作小组、生活福利专门工作小组、提案审查专门工作小组、安全生产经营专门工作小组,抽调大量的专兼职人员,对职代会的各项专门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向职代会报告工作。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常设机构,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会前,厂工会广泛征求职工代表、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向厂党委汇报,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确定会议的议程,提交职代会预备会议通过。凡是需要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的议案,都提前7-10天发到职工代表的手中,让职工代表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收集广大职工的意见,使决策能充分考虑“民意”。由于职代会的各项议题都是在广泛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了反复研究讨论,代表了职工的意愿,在职代会上均能顺利通过。
3、加强代表素质建设,保障职代会参政议政的能力。职工代表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职代会的质量,该厂在选举职工代表时,一是选举那些既坚持原则又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水平,愿意为职工说话办事,密切联系群众,在职工中有一定的威信,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职工当代表,使选出的代表具有先进性。二是严格按程序民主选举代表,体现广大职工的意愿,选出的代表具有群众性。三是按照按一定的比例选举,保证工人代表、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模范人物、女职工的合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对职工代表进行培训,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保证职代会的质量。
4、加强提案落实工作,保障提案见到实效。在职代会召开之前,职代会提案审查专门工作小组积极向职工代表征集提案,并将筛选立案的提案移交有关部门落实,未立案的予以认真回复,使提案的落实率达到100%。在每年的职代会上,提案工作小组将提案的落实情况向职代会进行专题报告,并对提案进行评选,对优秀提案予以表彰,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5、加强民主评议干部工作,保障依法行使民主监督。坚持每年在职代会上民主评议干部,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和程序,做到“一认真三落实”,即认真确定评议范围和内容,做到民主评议的对象、内容、程序落实。厂党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不仅把民主评议干部的结果作为考核、使用、奖惩、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而且由厂党委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将民主评议结果与中层干部本人见面,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评议极差的干部予以诫勉谈话,直至调整岗位。通过民主评议干部,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加强集体合同的平等协商,促进发挥“稳定器”作用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器”。由职工推选的代表与企业行政推选的代表,分别代表职工和企业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就劳动合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互相尊重、平等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沟通,然后由工会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预防劳资双方劳动合同纠纷的有效途径。
1、建立平等协商的机制。按照规定程序确定和推选行政和工会双方平等协商代表各7名,本着“签约重在协商”原则,双方代表就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复多次的协商,逐条进行讨论,不断充实完善集体合同内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写进集体合同,由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企业经营者签订集体劳动合同。
2、狠抓集体合同条款的履行。成立了集体合同监督检查小组,每半年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有效地保证了集体合同的良好履行。在落实集体合同过程中,为职工办实事。如原运行职工吃饭不方便,企业克服资金困难为运行职工提供了免费工作餐。为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拨出专项资金数百万元用于噪声和粉尘治理。每二年为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病检查,按劳动卫生要求及时为生产一线职工进行身体检查。认真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效的防止了职业病的发生。组织职工赴外地疗休养,每年开支达数十万元。
3、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续签和修订。为了做好集体合同的续签工作,切切实实维护职工的利益,每次续签集体合同,协商小组都要进行多次协商,反复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成文,表决通过,才正式签订。
由于集体合同发挥了劳动关系“稳定器”的作用,该厂至今未发生一起因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群体性闹事和上访事件,全厂职工思想稳定,形成了“企业全面进步、职工爱厂如家”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厂务公开,促进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
该厂自1998年开始推行厂务公开工作以来,坚持做到“四个融入”,即将厂务公开工作融入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体制之中,融入到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之中,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之中,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之中,使厂务公开成为加强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着眼于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认真抓好“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强化了以党委书记、厂长为组长的深化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专班。二是制度到位,建立了十多项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三是措施到位,建立健全了公开前预审、公开中监督、公开后评议、失真后追究的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1、提高认识,建立厂务公开的长效机制。推行厂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厂党委始终重视厂务公开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厂长任组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并在工会设立了厂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同时相应成立了由纪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职工代表为成员的厂务公开监督小组,承担监督检查的具体工作,各二级单位也建立了领导小组并制订厂务公开具体实施细则,使厂务公开工作在全厂有一个完整的组织网络。从而建立健全了“党政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业务部门具体承办,纪检监察、工会组织协调,群众积极参与支持”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厂务公开的扎实进行。
在强化监督方面,充分发挥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对厂务公开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并设立了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着眼于实际操作,对厂务公开的标准、要求、监督与考核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宽了职工群众的监督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群众的知情度和满意度,确保了厂务公开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注重实效,全方位推进。为防止和避免厂务公开工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2003年,修订完善了《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实施办法》,依据有关规定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将公开内容确定为8个大项、47个子项,印发全厂执行。在开展厂务公开工作中,做到“五个围绕”,即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经营目标,围绕机构、人事改革等重大事项,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围绕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来进行。一是在每年的职代会上,都要向职工代表报告并审议通过企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行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业务招待费报告及企业的重大决策,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二是坚持每年在职代会上对厂级领导、领导班子以及中层干部,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及时反馈,评议结果成为党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加强干部人事、评先推优工作的公示工作,对候任干部和评先推优的人员,一律在厂网页上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最后,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对全部方案、程序予以公开,成立专门的纪律监督机构,公布举报电话。
此外,该厂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采取其它形式开展厂务公开工作。如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利用广播、电视、厂报、动态、MIS系统等,同时对公开的事项、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公开的范围、责任单位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
2004年,经集团公司工委推荐,该厂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授予“全国发电系统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
五、加强职业培训,促进“两个一致”
多年来,该厂总是将人力资源的软投入,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予以高度重视。厂部为适应未来人才竞争的要求,不仅制定了企业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而且根据企业每年中心工作的不同,制定企业年度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上,既充分考虑到组织目标和中心工作的需要,也充分尊重职工的学习意愿,做到促进“两个一致”,即促进企业组织目标和职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一致,促进培训计划与中心工作的一致。在培训机构设置上,不仅在厂一级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而且在车间和班组同时成立了培训网络。建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聘请有专兼职教师,基地有培训大楼四层,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标准教室7间,配有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容纳300多人同时上课。多媒体教室2间,学职工作站16个,装有远程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可供60多名学员同时上机学习。设有焊工、钳工培训基地,36个标准钳工工作台及钻床、砂轮机等工器具和测量器具。焊工培训基地拥有全套焊接培训及检验设备。2003年,培训中心通过了“湖北省特种作业”培训机构资质认证。2004年,建成了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远程培训基地。
该厂职工培训工作始终坚持面向生产、服务基层,围绕建立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技能人才两支队伍狠下功夫,全员培训率每年达83%以上,主体产业生产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一是制订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每年在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年度培训计划,推行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厂部与各二级单位签订培训目标责任书,培训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检查、同考核。
二是推行全员培训,开展学习型班组,学习型部门、学习型职工活动,在广大职工中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建立了职工培训档案,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培训内容,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提高他们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方面的能力。对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方面培训。近年来,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NEC等企业合作,开展企业管理培训活动。组织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了光华管理学院培训教材。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工商管理研究生班,今年已有20人经过3年学习,取得MBA学位证书,另有2人在华北电力大学进行在职研究生教育。在生产人员中主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复合型培训,培养了一批作风硬、技术精的技能人才队伍,不仅满足了我厂生产的需要,还向省内外电厂输送了几十名生产技术骨干,涌现了全国20万千瓦机组锅炉运行技术能手舒忠虎、全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技术能手徐挺进等拔尖人才。在2004年国电集团公司“168人才评选中,有12职工被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有14名职工被授予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三是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在培训工作中注重激发职工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建立了一系列激励职工学习提高的办法和制度,每年对教育培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自学取得高等学历的职工给予奖励,通过评选“学习型职工明星”,极大地促进了职工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职工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截止目前,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44人,专科学历者645人,初步形成了职工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全面,技能人才满足生产需要的局面,该厂职工培训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近2年来,几次在集团公司的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六、加强安全管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
近几年来,该厂在集团公司、华中分公司以及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全厂各项工作的基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职工安居乐业,该厂安全生产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电集团公司、华中分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安全生产红旗单位”称号。截至2005年7月15日,该厂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741天,创历史最好成绩,各项安全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1、加强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每年年初,该厂厂长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都要和各二级单位的安全第一责任人签订《年度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二级单位再将责任状签到每个班组,班组再签到每个班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安全工作四条防线的职责,即以党支部、党员、管理人员为主的安全思想防线,以厂领导、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班组长为主的安全管理防线,以安监人员为主的安全监察防线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安全技术防线,认真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2、保证资金投入。近年来,该厂克服燃料紧缺、煤价飚升、煤质下降、设备老化、资金紧张等重重困难,切实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确保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和反事故措施计划费用的落实,始终把防人身伤害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3、抓好三级控制。该厂认真落实三级控制措施,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坚持“安全活动日”等日常性管理,开展了危险点(源)分析、运行岗位分析和事故预想分析,在职工中开展劳动安全互查互保活动,把安全措施落实到生产作业的全过程中去,做到超前预防,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4、提高安全意识。结合多年来抓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经验,该厂提出了建立“安全效益意识、安全成本意识、安全生产使命感”的工作理念,为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举办各种安全技术培训班,学习贯彻各项标准、规程和反事故措施,加大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编印安全简报、安全学习资料,将安全知识放在企业局域网上以及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和技术素质。
5、创建特色安全文化。初步建立起了有荆电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我们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又一大特色。该厂经过多年实践,初步构建了“以人为本”、以“关爱和幸福”为企业安全文化核心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保安全是全体职工的首要职责,抓安全是全部工作的首要环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该厂通过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致力于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使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道德观和安全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加强,自觉维护自己、他人、设备和社会的安全,安全行为准则正在逐步走向和谐和统一,达到良性循环。
七、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荆门热电厂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该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改革调整作为主线,把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贯彻国家关于“一控双达标”和《国务院关于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指示精神,积极治理污染源,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此,企业多次被评为荆门市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多次荣获“全国电力工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工厂”、“一控双达标企业”等荣誉称号。
1、采用多种手段降低新鲜水用量。该厂从一水多用、废水回收重复利用着手,降低新鲜水用量。新鲜水首先主要用作循环冷却补给水,然后在系统内多次循环利用。绝大部分经冷却塔蒸发和风吹损失掉,少部分以循环水排污形式进入冲灰水补给水。目前该厂冲灰水也全部是二次重复用水。为降低冲灰用水量,提高灰浆的浓度,灰浆泵全部改采变频措施,降低灰浆泵的出力。同时在所有废水排放口都建设有废水回收泵站,回收废水,实现废水回收重复利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厂发电单位水耗仅为3.64千克/千瓦时,达到同类机组先进水平,在发电量比原来每年多出几亿千瓦时的情况下,该厂的取水量已从原来的2300多万吨/年降到现在的平均1633万吨/年,废水排放量也比以前大幅减少。
2、大力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荆门热电厂现有60万机组每年燃烧煤炭180万吨左右,约产生的粉煤灰60多万吨。从八十年代开始,该厂就开始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从简单的直接利用到产品深加工,形成了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对灰库中的粉煤灰,主要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筑。对收集的干灰进行深加工,用于大坝混凝土浇注。成立了新兴建材公司,主营混凝土加气砌块砖,作为新型建筑墙体材料。2005年又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年产1亿块粉煤灰标砖的生产线。2000年以来,该厂年均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168%,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3、逐步改造落后的除尘设备,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该厂一期两台10万机组为油改煤机组,改造前采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投产的双室二电场电除尘器,设计除尘效率为98%。由于当时处于我国电除尘器技术起步阶段,加上属改造锅炉,受场地限制,存在先天不足。实际运行过程中,除尘效率达不到设计值。企业先后投资了2000多万元,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对两台机组进行了技术改造,分别改造为二室三电场和二室四电场电除尘器。改造后,现在运行实际除尘效率达99.7%。烟尘排放浓度由原来的1000mg/m3多降至现在的100mg/m3以内。目前,即使两台10万千瓦机组满负荷运行,烟囱也几乎看不到烟尘,效果非常好。
二期两台20万千瓦机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投产,采用文丘里水膜除尘器,除尘效率低,不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二期两台20万千瓦机组的脱硫除尘改造项目于2003年被国家经贸委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项目总投资16148万元。2005年6月底已完成了4号锅炉的脱硫除尘改造,2006年将完成5号锅炉的脱硫除尘改造。改造后的两台20万千瓦机组除尘器采用双室四电场电除尘器,设计除尘效率≥99.44%,烟尘排放浓度≤200mg/m3。两台20万千瓦机组脱硫除尘改造后,每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近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9000多吨。
三期扩建工程两台60万千瓦机组将分别于2006年底和2007年相继投产,环保指标较现有机组更为严格,采用的环保设备和技术也更先进。三期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脱硫效率大于90%,SO2排放浓度100mg/m3以内;采用双室卧式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99.7%,烟尘的排放浓度小于50mg/m3;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目前烟气脱硫、除尘、废水处理等环保项目的设备和施工都完成了公开招投标。
该厂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后,全厂装机容量将达到180万千瓦时,是现在的3倍,但全厂的废气污染物排放将比2004年还少。经测算,届时全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17000吨,烟尘排放量约为4000吨,均比2004年减少一半还多。
主要体会
一、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逐渐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劳动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确保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特别是电力事业的空前发展,对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作为建厂时间较长、历史包袱较重的老国有企业,在薪酬待遇、职工福利方面,自然不能与新厂、民营企业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到上下同心,必须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切都有赖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的现实需要。
三、要建立好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应主动搭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
由于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在劳动关系上,企业总是处于支配或者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企业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更是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企业不仅成为劳动关系建立和存续的载体,而且也成为劳动关系在建立、存续、变更和终止过程中,协调双方利益关系的基地。就企业来讲,没有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为职工提高工资、增加福利、改善劳动条件就成为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职工来讲,没有企业的发展,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也同样没有保证。只有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和企业的“双赢”,才符合劳动本身的真正意义。无论从企业的现实需要考虑,还是从企业社会责任考量,企业都应该主动搭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
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必须做到与职工共识共谋共建共享
虽然企业搭建了建立和谐构建劳动关系的平台,但是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平等性原则,与企业职工共识、共谋、共建、共享。所谓共识,是指企业应该运用企业的文化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和职工产生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识,形成理念,达成共识。所谓共谋,是说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不是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不是一厢情愿的,而是互惠互利的。共谋的结果就是要兼顾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利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所谓共建,是指劳动关系能否达到和谐,是劳动者与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所谓共享,是说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者可以享受到更多权利,而企业则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管理以及给职工让渡部分权利,使职工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劳动义务,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做到了共识、共谋、共建、共享,企业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劳动关系。
五、要建立长久的和谐劳动关系,有赖于建立人性化法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随着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的管理必须更多地依靠法治来完成。但单纯法治管理的局限性愈来愈被现代管理学者说认识,简单的制度约束、被动的管理人的方式,往往造成职工主动性不强,创造性不够,导致企业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而人性化法治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应变力和创新力。首先,它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层面,注重职工的自我参与和自我管理。其次,它致力于建立人性化制度体系。在设计标准体系和制订制度规范时,着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它在实施过程中实行柔性管理模式,以企业独特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管理。其四,它寻求企业目标和职工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尊重职工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
- 上一篇:机关服务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 下一篇:平凡中奏响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