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制度
时间:2022-11-02 03:53:00
导语:市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和纪律处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是指市管领导干部,主要包括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市管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应当进行审计的领导干部(以下统称领导干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区(市)、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或者主管责任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
(一)直接违反财经纪律、法律、法规、规章和组织、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财经纪律、法律、法规、规章,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给国家造成财产损失的;
(二)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集体造成财产损失的;
(三)重大经济事项违反民主程序决策或者决策失误、实施不当,给国家、集体造成财产损失的;
(四)其他由于领导干部的不当行为而应负的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对下列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
(一)由于管理、领导不当,给所在区(市)、部门、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发生责任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因制度不严,监督不力,造成所在区(市)、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的;
(三)除直接责任以外其他应负有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第四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经济责任审计要逐步建立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必审,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离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者在提拔、交流、辞职、免职、降职、退休之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遇有特殊情况,可以先离任后审计。
任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或有关部门临时委托,在领导干部任期内,为监督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满1年,即可安排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应先审计在同一部门任职3年以上的、即将离任的或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需审计的区(市)、部门、单位领导干部。
专项审计调查是指审计机关通过运用审计基本方法,对党委、政府交办和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委托的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有关的某些特定事项,向有关区(市)、部门、单位及个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
第五条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
第六条审计机关按照本办法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实施审计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政府专项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第七条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高效,保守秘密。
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回避制度的规定。
第八条审计机关依法实施本辖区内部门、单位或区(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区(市)不得拒绝、阻碍,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二章审计管辖
第九条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第十条市级审计机关负责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区(市)法院、检察院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市委组织部委托市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
区(市)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同级组织部门报经本级党委同意后,由市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市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市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可以直接审计,但应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审计机关之间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确定。
第三章审计内容和程序
第十二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一)区(市)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和执行国家财经法纪情况;
2.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合法、合规和效益情况;
3.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相关部门、单位及有关重要经济活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4.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5.政府负债和或有负债情况;
6.所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变化情况;
7.国有资产管理、收益、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8.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
9.群众反映有问题的重大纪检监察事项;
10.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2.预算(或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3.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
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重大投资决策及其效益情况;
6.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7.债权债务情况;
8.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
9.本人廉洁从政情况;
10.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2.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3.企业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和重大股权变更、重大对外经济担保、大额资金运作、大额采购等决策)的科学性、效益性;
4.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5.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
6.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情况;
7.本人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情况;
8.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
9.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三条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主要包括:
(一)干部管理部门考察考核干部期间,群众反映的与被考察考核对象任期经济责任有关且需要及时进行审计查证的较为明确、具体的事项;
(二)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与公示对象任期经济责任有关且需要及时进行审计查证较为明确、具体的事项;
(三)领导干部任期内或离任时,群众比较集中反映的与其任期经济责任有关且需要进行审计查证较为明确、具体的事项;
(四)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涉嫌经济上违法违纪拟立案查处或已立案查处期间,对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有关且需要及时先行审计查证较为明确、具体的事项;
(五)因其他原因,需要审计专项查证的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有关的较为明确、具体的事项。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根据提拔、交流、辞职、免职、降职、退休事项,由组织部门提出审计对象名单,向审计机关下达委托审计通知,由审计机关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实行计划管理。由组织部门和有关机关协商后,在每年的1月份提出本年度审计对象名单,列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具体实施。
任期经济责任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由审计机关直接办理。
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由党委、政府交办或者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机关负责实施。
(二)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前,应进行审前调查。同时,将审计组成员、审计地点和联系电话张贴公示,受理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
(三)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应在实施审计的3日前,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的区(市)、部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审计通知书或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部门。
(四)被审计或调查的领导干部所在区(市)、部门、单位应当及时按要求向审计组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
(五)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应当在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向审计组提交自己负有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有关的书面材料。
(六)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区(市)、部门、单位的意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区(市)、部门、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者审计机关,逾期视为同意。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区(市)、部门、单位提交的意见进行审核,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说明。
(七)审计机关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进行审定后,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的区(市)、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并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结果报告。报告等文书主送委托部门,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视审计情况抄送同级组织、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及其他相关部门。重要审计结果报送同级党委、政府。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重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同时报送同级人大常委会。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审计结果,依据有关规定分别作出处理、处罚。
审计机关提交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报告同等的效力。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应当区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第十六条实行审计建议书制度。凡是审计决定中涉及应由财政、税务部门收缴有关款项的,在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决定书的同时,向财政、税务部门另外发送审计建议书,协助落实审计决定。
第十七条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前,应当听取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机关部门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情况介绍。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区(市)、部门、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并可以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单位和个人开展审计调查,取得有关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遇有审计手段难以解决或者涉及职权范围以外的问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纪检监察、组织等有关机关部门调查核实,核实结果抄送审计机关。
第四章审计结果运用
第十八条纪检监察机关要重视和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反映的违纪问题,应予以及时查处,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三)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认真核查,追究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审计机关;
(四)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
第十九条组织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同干部考核任免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调整、聘任的重要依据。
(一)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负有主管责任的领导干部,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二)对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表现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应当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职务调整。对一般性问题,由组织部门进行戒勉谈话;
(三)对任期内经济工作成效显著、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领导干部,应当结合干部考核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存入干部人事档案。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依据有关规定分别作出处理。
(一)对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专题报告本级党委、政府,并提出审计建议,同时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报;
(二)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或落实整改意见情况依法进行监督;
(三)对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经济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对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存在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五)建立被审计领导干部审计档案及审计资料数据库。
第二十一条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促进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企业领导干部依法经营和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良好运行等方面的作用,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别作出处理。
(一)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企业经营业绩和考察、奖惩、聘任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制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改组、合并、分立、兼并、破产和国有产权整体转让、置换、拍卖等重组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协助审计机关落实审计决定,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协助执行扣缴由财政拨款的被审计单位应上缴财政的违纪违规资金;
(四)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多发性、倾向性问题,制定和完善财政财务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和堵塞漏洞。
第二十二条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的区(市)、部门、单位应当认真执行审计决定,积极采纳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研究,认真整改,规范管理,积极采纳;
(二)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处理、处罚决定,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完毕,并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第二十三条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审计等有关机关部门,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区(市)、部门、单位执行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以及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整改的,责令立即纠正;拒不整改的,予以通报批评或依据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一)市级审计机关要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每年要将审计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审计结果综合报告,向市委、市政府和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对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堵塞漏洞,完善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制度。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机关部门,应当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督查报告制度。市级审计机关应当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区(市)、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经多次督促仍不落实的,应当向市纪检监察、组织等有关机关部门通报。
(四)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检查制度。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要组织1至2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检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检查情况要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五)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经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在保守国家秘密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市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告。
第二十五条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或处理。
- 上一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 下一篇:区审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