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工作制度

时间:2022-04-02 08:52:00

导语: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工作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工作制度

一、党委工作制度

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一次党支部书记会,一次党群部门负责人协调会,汇报分析情况,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做到党委常议、书记、副书记常抓,年头有计划、有部署,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有典型。

要把党建工作任务、质量标准、时限指标,落实到每个党委成员,定期听取汇报,进行检查。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党委成员按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工作。

二、党支部工作制度

党支部在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正确执行党委的决议、决定,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持和配合行政班子,带领职工完成生产工作任务。领导同级工会、共青团、女工组织,支持他们的工作,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民主生活会制度

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过好双重组织生活,既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民主生活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党委、支部领导成员的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

四、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党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党支部要坚持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党员,一般采用评“两头”的做法,即评出优秀党员,由非公经济组织党委给予表彰;评出不合格党员,进行妥善处置。对大多数党员采取对照党员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什么问题就实事求是地解决什么问题。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可结合年度工作总结进行,也可结合“七一”活动或根据工作实际安排。

五、党员和干部学习制度

党委要紧密联系党的中心工作和本组织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分层次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内容以政治理论为主,也要学经济、学科学、学管理、学技术,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非公经济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每周五下午学习一次,党员每月学习一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时间一至二天。非公经济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每年参加一次培训或考察,时间一周左右。对入党积极分子,坚持入党前用一周时间集中培训。学习培训由党委、党支部、职能部门组织,必要时与相关单位联系安排。

六、“”制度

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支部党员大会一般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提前或延期召开。支部委员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或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课一般半年上一次。党委要加强对“”的指导,定期进行检查,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七、党内选举制度

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每届任期两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推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的,要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换届选举时,应召开党员大会。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党员人数的4/5时,方能举行。支部换届选举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进行,选举时应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选举结果须报上一级党委审查批准。

八、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以支部为单位每年组织党员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评议结合党内外测评,在党内民主测评与党外职工代表测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评议。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支委会(支部)根据评议结果,确定每个党员等次。评议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劝其退党、党内除名、限期改正等形式作出处理。

九、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党支部要建好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以及时事政治,学习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法律和科学文化等一切反映社会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使广大党员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凡应聘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作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都应及时将组织关系转至该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并编入党的一个支部或小组,参加组织生活,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至人才交流中心、劳动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个协党组织或上级党组织指定挂靠的党组织,并参加所在党组织的活动。流动党员应按中组部的有关规定,定期交足党费。从业或应聘时间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所在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对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的,要按党章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十一、党费收缴和管理制度

新入党的党员,应在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开始缴纳党费。党员交纳党费,以其月工资收入的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和机动部分(津贴、奖金)的总和为基数按比例交纳。实行年薪制人员中的党员以上年月平均收入为计算基数。具体按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执行。党费收缴以党支部为单位,党支部要按规定将党费上交上一级党委。

十二、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坚持把党员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方针,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做到每半年讨论一次发展工作。

凡列为积极分子的各支部要指定一至二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并吸收积极分子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采取定期培训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等,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

接收新党员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的程序办理,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要重点发展经营管理、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工人入党。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必须由上一级党委审批。发展非公企业党支部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或党委)委员的直系亲属入党,应报上一级党委预审,然后根据预审结果,办理有关手续。预审不合格,不得发展入党。对外地员工在非公企业连续工作不满两年要求入党的,一般要征求其原籍所在地党组织的意见。

十三、党员联系职工制度

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员工,促进发展生产,帮助部分困难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党员与员工结对帮扶制度。

1、要认真分析所属党员队伍状况,选择文化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业务技术较强,经济条件较优,年富力强的党员,确定为参与结对帮扶的人员。各党支部参与结对帮扶的党员数,应达支部党员数的30%以上。

2、分析支部所属员工队伍的状况,选择文化水平较低,业务技术较弱,工作表现较差,经济条件较次,年龄较大的员工,确定为结对帮扶的对象。参与结对帮扶的员工数与党员数相对应。

3、帮扶的党员和员工一对一结对,党员要有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措施,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帮助结对的员工,使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公司生产经营的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员工,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寻找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4、结对帮扶的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做好工作,对党委和党支部组织特定的帮扶活动,需积极参与。

5、支部对党员结对帮扶工作,每个季度自查一次,党委每半年检查一次,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查找问题,不断改进,使此项制度取得实效。

十四、领导及机关科室挂钩联系车间制度

为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和科室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意识和实效,促进生产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立领导及机关科室挂钩联系车间制度。

1、挂钩职责。非公经济组织领导和机关科室挂钩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履行挂钩职责。

第一、非公经济组织领导挂钩职责。参加挂钩车间班组长例会,党员领导参加车间党支部会;了解车间生产、安全、劳动纪律情况;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帮助车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向经理办公会报告有关情况,为非公经济组织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机关科室挂钩职责。了解车间生产、安全等情况;了解车间落实规章制度情况和员工思想动态;力所能及的为车间做实事;向相应的挂钩领导汇报挂钩联系情况。

2、挂钩要求。非公经济组织领导每周至少二次深入到挂钩车间,每次不少于2小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机关科室的领导或其他人员,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到挂钩车间,每次不少于1小时,了解和掌握情况;上述人员一周内因公外出4天以上的例外。

3、考核。非公经济组织领导及机关科室挂钩联系车间情况,由非公经济组织党委和纪委每季度检查考核一次。

十五、党员目标管理制度

实现党员目标管理,就是将党员的标准、义务以及一定时期内应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有数量、质量、时限要求的具体目标,通过党员的实际行动保证目标的实现。

党员目标管理的方法步骤:(1)制定工作目标。根据党支部工作职责,制定支部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2)制定党员个人目标。根据《党章》关于党员的标准,结合党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党员个人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3)支部审定目标。对党员个人目标修改补充、审定,由党员与支部签定责任书。(4)组织实施。党员目标明确后,支部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监督,狠抓落实,保证目标的实施。(5)进行考核。对党员目标,结合民主评议党员进行考核。对完成目标好、实绩突出的党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成目标差的党员,给予批评教育,增强党员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