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厅信访工作管理制度

时间:2022-03-14 11:11:00

导语:建设厅信访工作管理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厅信访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则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厅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建设部信访工作管理办法》、《*省信访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厅信访接待办公室负责日常信访的接待、处理、分办。厅信访工作接受建设部办公厅、省信访局的工作指导。

本办法所称来信是指信访人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提出的信访事项。

本办法称来访是指采用走访形式提出的信访事项。

第三条厅信访接待办公室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并在建设厅网站上公布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以及其他为信访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

第四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即使、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处理原则,厅信访接待办公室转有关市建委及有关部门负责解决的信访问题,或转厅有关处室处理的信访问题,有关单位应当认真负责,依法在规定时限内办结。

第五条各市建设系统应当建立健全信访责任人和联络员制度,有一名分管领导作为信访责任人,并确定一名专(兼)职信访联络员,负责信访工作的协调并知道做好处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各种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超前化解工作,把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置转到事前预防上。要高低重视并热情耐心地做好群众初次来信来访的接待处理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第二章厅信访接待办公室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第七条厅信访接待办公室的基本任务:

(一)受理群众反映与建设厅职能有关的意见、建议和诉求的来信来访。

(二)负责及时向各市建设部门和厅有关处室交办、转办、督办来信来访事项,承担建设部、*省信访局交办信访案件的督办或查办。

(三)按月、季、年做好信访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做好突发事件和集体上访的信息报送工作(附件1-4);紧急时可先口头报情况,事后补报文字材料;对重大事项应当追踪连续报送后续处理情况。

(四)从群众来信来访中,筛选出群众信访的热点、难点问题,搜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对来信来访中带普遍性、政策性、倾向性的问题及重大信访案件进行调查研究,商请厅有关处室提出建议和处理意见,为领导决策服务。

第八条厅信访接待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做到: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建设系统的有关政策法规,坚持原则,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

(二)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认真登记来信来访的诉求,倾听并分析所反映的问题,耐心解释政策,及时与地方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沟通情况;

(三)做好对来访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信访工作秩序。

第三章处理信访事项的基本要求

第九条厅信访接待办公室应当保持与各市级建设部门信访联络员的联系畅通,一经发现来省集体上访、异常访及突发事件,及时协调地方有关部门与厅有关处室派人到现场进行处理。

第十条厅信访办对越级来省上访的人员,应当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和思想疏导工作,劝其依法向有权处理的机关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如有必要,厅信访室应当及时通知地方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防止矛盾扩大。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厅信访接待室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厅信访室不予受礼。并出具《信访事项不予受理告之书》(附件5)

第十一条厅信访办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凡属反映厅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意见和建议,或者不服厅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或者依法对市级建设部门复查意见不服要求厅进行复核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并在15日内转送厅有关处室处理,厅有关处室不得推委、敷衍、拖延;对于不属于厅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之信访人向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

对收到的信访事项,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之信访人;信访人的姓名、地址不清的除外。

第十二条信访事项涉及地方建设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处理的地方机关提出。情况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由厅信访室及时转送有权处理的有关市、县建设部门,并抄送该市、县信访局(附件6)

第十三条地方建设部门或者厅有关处室经过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当面答复信访人:

(一)请求事由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予以支持,并督促有关机关或单位执行;

(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想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三)请求事由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第十五条信访人对行政机关做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第十六条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可以按照《信访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举行信访听证,经过听证的复核意见可以依法向社会公示。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七条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厅信访办不再受理,并出具《信访事项不再受理告之书》(附件7),但应当向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第十八条信访人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极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不予受理,但应当告之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四章来信处理程序

第十九条厅信访接待办公室收到来信后,应当将来信和信封装订在一起并在来信首页右上角空白处加盖当日建设厅信访室收信印章,将来信人姓名、地址、反映的主要内容、办理情况等登录在《群众来信登记表》。(附件8)

厅有关处室收到群众来信的,也应当登记,及时转地方建设等有关部门处理,并书面告知信访人。有关处室应在每月2日前(节假日顺延至上班第2天)将上月群众来信登记表送厅信访室。

第二十条下列内容的重要、紧急信件应报厅领导阅批:

(一)有关建设行业的管理、科技和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意见和建议;

(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重大问题;

(三)建设系统的重要情况和动态;

(四)国内外知名人士的重要来信;

(五)反映对重大问题顶、拖不办、明显违反政策的来信;

(六)建设部、省人大、政协及省信访局交办的信件;

(七)其他需经领导同志阅批的信件。

信件上报前,办信人可对信件的内容做适当的了解核实。上报的信件经领导批示后,由指定经办人按批示意见具体落实。在规定期限内无反馈结果的,由经办人负责催办。领导批示件要登记、复印保存。

第二十一条下列内容的信件由厅信访办按办公室分管领导阅批后用公函按要求将信件转交有关市级建设部门或者厅有关处室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反馈办理结果:

(一)检举、控告严重违法乱纪、扰乱秩序或者以权谋私的问题;

(二)可能发生意外,给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三)其他应当由市级建设部门或者厅有关处室进行调查处理的重要的情况、问题。

交办的函件应按《群众来信交办函》办理(附件9)。交办后,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未反馈结果,由原办信人催办。

第二十二条一般信件由厅信访办用固定格式的转办单(附件9),转交给有关市级建设部门或者厅有关处室酌情处理,不需反馈处理结果。

对无查办和无参考价值,以及不需要再处理的重复信件,由厅信访办做暂存处理。暂存信件由办信人登记、存放,定期整理销毁。

第五章来访处理程序

第二十三条来访人应当到厅信访接待办公室提出来访事项。来访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建设厅机关大楼周围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建设厅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四)在厅信访室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厅信访室;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名义为名借机敛财;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来访人应当按照要求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附件10)。集体来访的应当按来访人数逐一填写。

第二十五条接待人员要坚持文明接待,认真耐心的倾听来访人员的叙述,阅看来访人员携带的材料,做好接谈记录,认真负责地向群众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

来访人反映的问题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由厅信访接待室通知厅有关处室。有关处室应当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到厅信访接待室待来访群众。

第二十六条依法应当由厅负责处理的信访事项,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办理。

第二十七条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立案交办或者请有关建设部门派人来省协调处理;

(一)问题比较负责的疑难特殊案件和人数众多的集体来访、经动员不返回或者情况不清,而又需要及时处理的;

(二)多次来访、多次交办而无处理结果的;

(三)来访人有异常表现或者意外情况,需要与地方有关建设部门当面研究的;

(四)地方有关建设部门的处理有明显失误,且处理难度较大的;

(五)其他需要请地方有关建设部门赴省协调处理的情况。对于交办事项,应出具《群众来省上访事项交办函》(附件11)。

第二十八条对立案交办的信访事项,有关市级建设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反馈处理结果。

第二十九条要做好集体来访的接待工作。

本制度所称集体来访,是指同一地区、反映同一问题的群众代表5人来访。超过5人的,按照本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处理。

接待集体来访时,应当有2名接待人员接待。

接待处理集体来访时,要注意加强与有关市建设部门的联系、沟通,避免矛盾激化,事态扩大。集体来访反映的问题涉及部多个处室业务的,厅信访办应当及时向办公室领导报告,由办公厅领导协调部有关处室共同处理。

第六章复核办理程序

第三十条信访人对市级建设部门提出的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市级建设部门书面复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厅提出复核申请。

第三十一条厅信访办收到信访人要求进行复核的请求后,应当自收到之日立即报告办公室领导,由办公室领导报厅领导批示后交厅有关处室对信访人的请求事项进行复核。

第三十二条承办处室应当认真研究信访人要求复核的理由和市级建设部门的复查意见。必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

第三十三条承办处室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并报分管副厅长审核同意后书面答复信访人。

第三十四条承办处室在办理过程中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报厅领导同意后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

听证的具体办法可参照建设部《建设行政许可听证工作规定》执行。

第七章信访突发事件处理程序

第三十五条厅成立处置信访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厅处置信访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分管厅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分管副主任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置信访突发事件的协调工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第三十六条厅信访办接待人员发现来访人在信访室患有危、急疾病,以及受到意外伤害或者服药自杀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及时与厅机关门诊部和市急救中心联系急救处理,并及时向办公室领导报告。

接待人员发现来访人患有按规定应当上报的传染病时,应当及时与厅机关门诊部和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处理,并配合做好传染病有关防治工作。

第三十七条对来访人中下列行为之一的,接待人员可视情节轻重进行劝阻、批评、教育,请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训诫、制止,或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一)不按规定到指定场所上访,干扰社会秩序和机关工作秩序的;

(二)同一地区、反映同一问题的来访人数超过5人的;

(三)反映的问题已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作了处理,仍提出无理要求,经耐心说服教育无效,长期在厅信访室纠缠取闹的;

(四)反映的问题按有关政策、法规不应解决,但仍坚持无理要求,长期在厅信访接待室纠缠取闹,妨碍正常共走秩序的;

(五)在来访人中串联闹事,拦截、纠缠领导的;

(六)扬言爆炸、杀人、自杀,企图制造事端,铤而走险的‘

(七)携带危险品,爆炸品以及各种管制器械到接待场所或者机关办公区的;

(八)对接待人员进行纠缠、侮辱、殴打、威胁的;

(九)破坏接待室办公设施以及有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的;

(十)其他严重影响办公秩序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接待人员遇有下列特殊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一)来访人扬言要到省委、省政府上访、制造事端,应当及时向办公室领导汇报,并及时向省信访局、合肥市公安局报告;

(二)发现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犯来访时,应当立即向派出所报告;

(三)发现信访接待室或者附近有人员死亡时,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办公室领导报告,同时请公安机关勘验现场和尸体,验明死者身份。如属来访人的,应立即通知地方有关建设部门商讨处理办法;现场无保护必要的,应协助有关部门立即将其送医院存放,等待处理。如属非来访人的,由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对规模较大、情绪激烈,或者围堵厅机关办公大楼的集体来访事件,除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要求做好接待工作外,厅信访办应立即报告办公室领导,由室领导请厅有关处室立即派人和厅信访接待室接待人员共同听取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同时,要求有关市级建设部门派得力人员尽快到场,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疏导上访人员尽早返回本地妥善处理。说服教育无效,集体来访人员继续围堵部机关办公大楼的,要提请公安机关处理。

厅机关有关处室要按照厅印发的《*省建设厅处置群体性上访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的要求,负责做好相应的工作。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省建设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