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制度

时间:2022-11-05 03:16:00

导语: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制度

第一条为预防“多合一”建筑火灾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多合一”建筑(含出租房)指集生产、库房或经营与员工集中居住为一体的两种用途以上的,在用的地上建筑。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层数不超过6层、高度不超过24米,总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多合一”建筑(下称建筑)的消防安全整治,不适用于已建住宅建筑内,增设生产、库房或经营功能的改建项目的消防审核。

员工集中居住指“多合一”建筑中员工居住人数超过5人的居住部分。

第三条本标准为该类建筑在现阶段无法做到彻底整改完成前的一个过渡阶段的最低标准,各地执行时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标准不得低于本标准。

第四条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确有困难时,建筑耐火等级可降低为三级,但只能从事丁、戊类生产、储存及无明火、非人员密集型的经营。

第五条建筑的不同功能区应进行防火分隔,其分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5小时,楼板和其它重要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5小时。建筑内疏散楼梯应按封闭楼梯间的要求设置。员工集中居住部分的房间内装饰的顶棚、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小时的非燃烧体材料,且隔墙应砌至楼板底部,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建筑内不应设置夹层(阁楼)。

第六条建筑严禁从事甲、乙类火灾危险物品生产或储存,严禁从事易燃易爆物品的经营。生产和储存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确定按《建规》执行。

建筑生产场所严禁存放甲、乙类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因工艺需要时,可少量分类存放,存放量不得超过1天的使用量。

第七条员工集中居住、走道、储藏室等部位严禁储存和使用液化石油气。建筑内如需设厨房时,宜为独立防火单元,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的非燃烧体隔墙与其他场所分隔;宜靠外墙布置,设置可开启窗;液化石油气量贮量不大于15公斤时,可直接存放在厨房内,超出该量的应在建筑外独立设置液化石油气燃气钢瓶储存间,并在靠地坪处设置通风百叶,储量不应大于50公斤。

第八条自备柴油发电机宜独立设置,确有困难需设在建筑内的,应在建筑底层靠外墙设置,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隔墙和1.5小时的楼板分隔,通向建筑内门应为甲级防火门,应采用丙类柴油作燃料。储油间应独立设置,储油量不大于8小时用量。

第九条总蒸发量不超过100升/小时的锅炉房可贴邻建筑设置,建筑层数应控制在一层,应采用防火墙与耐火极限不低于1.5小时的楼板与建筑隔开,门应为甲级防火门,且不得布置在员工集中居住部分下面或贴邻。

第十条建筑的员工集中居住部分应当独立设置安全出口、通道,建筑安全出口设置数量、设置标准应符合《建规》的要求。当独立设置安全出口、通道有困难时,可利用屋顶平台、相对独立阳台等空间为避难场所,毗邻避难场所一侧的隔墙除安全出口外,严禁设置门、窗、孔、洞;若必须设置时,应有防火措施。建筑的门、窗严禁设置铁栅栏等阻碍人员安全疏散的构件。安全出口门的门锁不应采用普通锁具,宜采用防火型报警逃生门锁系统或推闩,其中一层直通室外的门及员工集中居住部分直通安全出口的门必须设置防火型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窗户如确需设置铁栅栏的,应开设逃生出口。

第十一条员工集中居住部分住宿的员工数量不应超过0.4人/m2,每间房住宿人员数最多不应超过8人,总人数不应超过25人。凡员工集中居住的建筑,应在走道和房间配置逃生绳或软梯等逃生装置,并在靠外墙窗口内侧位置设置便于逃生装置使用的固定挂钩。

第十二条电气线路的敷设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型pvc管保护,电器设备应安装在不燃材料上,灯具不得紧贴可燃物或用可燃物遮挡。员工宿舍内严禁使用热得快、电炉等加热电气设备及60瓦以上大功率照明设备,严禁使用明火。

第十三条疏散走道、生产、经营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和安全出口指示标志;超过10m2的宿舍应设置应急照明,小于等于10m2的宿舍需配置便携式照明工具。

第十四条建筑内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灭火器材。

第十五条建筑内应设置独立式报警装置,装置应设于人员经常停留的走道、生产、库房区等处,应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控制室相对独立并固定,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敷设。

第十六条建筑中可燃物较多的生产车间或库房、厨房及公共走道宜设置局部应用喷淋系统。局部应用喷淋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应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