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意见
时间:2022-11-05 03:03:00
导语: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全面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就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构建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财力保障,进一步调动县区、乡镇两级办学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四)坚持充分发挥教育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以县(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县区、乡镇两级政府责任明确、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区为主的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县区政府负责制定县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湖政发〔2005〕42号)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性津贴、补贴,改善教师福利及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福利;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及维修经费,改善办学条件;领导和管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落实农村中小学助学制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对乡镇政府有关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乡镇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学前儿童入园,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认真抓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新建、扩建中小学建设的选址和征地拆迁工作;负责成校、幼儿园的建设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实施义务教育的水平。
(二)完善“以县(区)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1.加强教育财政保障力度,依法保障教育经费。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市级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今后,政府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重点支持农村及边远乡镇的义务教育发展。县区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县区级财政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农村中小学公办教师工资(地方津贴、三保一金、福利奖金)、公用经费、师资培训经费、校舍建设维修和学校设备购置经费全部统一纳入县区级财政预算,随着财力的增加,努力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待遇与办学条件的差距。依法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并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农村公办中小学的收费收入及其他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由县区统一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可以不受乡镇、村地域限制,实行邻村跨乡镇办学。各乡镇要在建设规划中安排好学校建设用地,进一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别。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乡镇级初中和中心小学资产,由县区统一处置,村校资产由乡镇负责处置,由此所得的收益继续用于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
3.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券制度,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家庭经济确有困难和其他因突发事件造成贫困的学生,纳入县区财政补助范围。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好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和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按照聋哑教育以市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区为主的原则,整合和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重视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早期干预,把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
(三)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力度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按照教育发展均衡优质的要求,全面提升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细化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将中小学网点调整与小城镇建设、行政村撤并、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学设施与装备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对农村新课程实验学校的指导,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新课程教改培训和农村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
3.扎实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奖励力度,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校长和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提高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4.进一步深化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职工与学校实行“劳动聘用、岗位聘任”工作,不断完善教师竞争、流动、待聘等有序流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认真落实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百校结对、千师支教”活动,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要规范学校用工制度,严格控制临时用工和压缩非教学人员。
5.积极探索职成教办学模式。要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整合职成教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实施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要认真抓好“燎原计划”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培养各类人才作出贡献。
(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监督、考核机制
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以后,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部门预算。县区应建立教育经费支付(核算)中心,实行农村公办学校全部进入“教育支付(核算)中心”集体核算,以利于对教育经费的有效监督和合理使用。要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强化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将教育工作作为县区、乡镇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完善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对学校进行综合考评督导。
四、工作要求
各县区、乡镇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要顾全大局,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担负起教育事业的管理职责,努力致力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要统筹各项工作,加强宣传力度,积极稳妥地做好相关工作。要及时掌握动态,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扎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单位领导和学校教职工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地履行好工作职责,端正工作作风,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严肃财经纪律,确保教育经费规范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