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时间:2022-11-05 10:45:00

导语:循环经济发展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一、总则

(一)制定发展纲要的必要性。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按照“走在前列、率先崛起”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政发〔2005〕39号),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打造生态**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推进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重要载体。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结合转变增长方式、创建生态市、缓解要素制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构建起经济政策、科学技术、法律规章、评价指标、绿色标准等支撑体系,率先走出一条适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化生产和可循环利用原则。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使资源向低消耗、高产出领域转移,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全面确立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深入宣传,使循环经济发展渗入到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

三是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生产、消费、技术、政策、舆论等领域都需全面推进;但必须重点突出,实现企业、园区、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

四是坚持典型带动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原则。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加大技术创新,实施减税、贴息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循环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年):

到2010年,建立企业内部微循环、生态园区或行业中循环、城市整体乃至长三角及全国的大循环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及其保障体系。力争重点工业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绿色、无公害、有机等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较快发展,农业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绿色消费理念逐步形成,各类节约型产品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等逐步形成;各类废弃物得到充分回收,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框架初步确立,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指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1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下降6%;工业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总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节能率保持3.5%以上;城市及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每年下降2%;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年均增长5%以上。

中长期目标(2011—2020年):

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全面确立,多数产业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明显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土地投资强度保持较高水平;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基本建成,把我市建设成为发展全省循环经济的示范市。

三、发展重点与任务

(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生态型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第三产业,做大做强比较优势产业。滚动调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坚决扭转传统产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逐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八)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按照《清洁生产法》的要求,加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力度。引导调整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倡园区建设专业化,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鼓励生产节能产品。依托环保产业的区域集聚优势,研究制定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出环保产业发展方向,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

(十)加强资源开发保护,提高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做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继续抓好节水型城市各项工作。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大力推广节材技术,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

(十一)实行节约开发并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和综合利用电厂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电动机、变压器和绿色照明、节能家电。全面实施和应用节能用具,合理利用太阳能等再生资源,推进节能建筑、节能小区建设。

(十二)强化废弃物再循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十三)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集约生产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十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文明生活水准。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提倡使用双燃料汽车等节能环保型汽车,解决交通沿线的噪声及环境污染问题。

四、主要载体和工作抓手

(十五)全面贯彻全省“991行动计划”。立足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以“八个一批示范工程”,即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提升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改造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园、创建一批绿色饭店、绿色学校,推广一批节能、降耗、治污、可循环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绿色建筑,巩固一批生态社区和生态村为抓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组织实施相关行动计划,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十六)全面实施“4612”行动计划,推进循环型农业建设。突出抓好推广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生态园建设、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四大任务,重点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特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深入推进100个农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施,全面建设100万亩生态高效(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00万亩生态公益林。

(十七)组织实施“3911”行动计划,推进循环型工业发展。切实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的落实,重点在建材、纺织、电力、化工、造纸、皮革、食品、机电和竹木加工等九大行业中取得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组织实施100个工业领域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展100家企业清洁生产试点。

(十八)积极实施“3551”行动计划,建设循环型服务业。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流通产业层次、全力推进绿色消费环境建设等三大任务的落实,规范发展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专业市场等五大行业,突出开展争创绿色饭店、实施阳光消费工程、实施“三绿”工程、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创建绿色消费社区等五项重点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循环经济特征的流通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

(十九)全面开展“四节”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开展建设适度集中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生态社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节约型机关建设和“四城联创”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五、保障措施

(二十)增强全民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引导公众优先使用和采购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二十一)强化规划引导。实施《**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对策措施;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滚动实施。

(二十二)实施政策扶持。市级财政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发展循环经济成效明显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循环经济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循环经济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优先争取省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开发研制节能、节水等环保技术及设备。

(二十三)加快科技创新。组织制定《**市循环经济科技实施方案》,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整合各类院校、企业的科技资源,鼓励开发应用于循环经济的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

(二十四)规范生产标准。给合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等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重点研制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

(二十五)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切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环境犯罪行为,严肃惩处环境违规事件。加强对有序用电、定额用水、集约用地和企业节能、节水、节地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考核。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重点研究解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有关责任领导和部门责任,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政绩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