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制度

时间:2022-11-02 07:08:00

导语: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制度

劳动保障规划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纲领。“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科学地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有利于推动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工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大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规划重点

(一)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立足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为全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切实为全县“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三)强化劳动关系调整,为全县劳动者提供更加快捷、周全的服务,为用人单位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规划期限

**年—2010年

第二章发展现状及形势

第一节发展现状

**年底,大足县总人口92.7万,现有劳动力资源56.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5万(含农村劳动力就近到乡镇企业就业2.3万);农村劳动力50.3万人;常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人(其中:大足县外**市内务工人员2万人,**市外务工人员12.5万人,就地转移4.5万人,境外输出人员累计达380人次)。

近年来,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以就业服务、技能开发、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一、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步入正轨

全县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轨道,就业准入制度逐步推行。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增强劳动者参与市场就业竞争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建立计算机应用、缝纫、美容美发等5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培训城乡劳动力2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2500人。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4年7月1日,工伤保险正式启动,**年12月1日,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启动实施。到**年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69人,享受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超过8004人,**年发放养老保险金达4306.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23046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359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386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工作稳步进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三、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加大

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用人单位与新招工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积极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新机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办结率达95%以上;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案率在99%以上;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认真组织全县性执法大检查,积极办理监察举报案件和信访件,办结率100%。

第二节发展机遇与形势

未来5—15年,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备很多

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全国再就业工作会对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趋于完善,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在新形势下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以及我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我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全县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并向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形成,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有利条件,都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

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矛盾尖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复员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生劳动力、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交汇在一起,截止**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随着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38%,将有10万人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二、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仍存障碍。

由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县、街道办事处(镇乡)、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加之户籍制度,学生入学等政策限制,我县的城乡二元就业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一片空白,这些都不适应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要求,将对我县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产生巨大的阻碍。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县劳动者从文化结构看,初中(含初中)以下占60%,就业人群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占劳动力总数的3%,劳动者综合素质总体偏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四、人口老龄化和失业人员的增加对社会保障构成压力,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增大,到**年底,我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0369人,其中缴费人员只有12157人,而领取养老金的人员达8004人,相当于1.02名缴费人员就要对应1名退休人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就业竞争的加剧,富余劳动力转向市场和结构性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五、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缺口大,筹资任务重。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突出,再就业资金投入不足,各项

保障基金面临着总量不足的压力。特别是养老保险费征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需求,特别是**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改由**市财政统一调剂为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承担的政策,将极大地增加我县社会保障基金和本级财政的支出压力。

六、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新的工资分配制度还未建立,企业内部平均主义和部分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问题仍较突出,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和企业工资自主决定机制尚不完善,无法从根本上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

七、劳动关系趋于多元化、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人员增多,劳动合同管理不够规范,劳动争议和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尤显突出。另一方面,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工作薄弱,劳动关系调整任务艰巨、机制亟待完善。此外,劳动保障社区工作机构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还不适应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宏伟目标,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就业,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理顺企业劳资关系,开展维权服务,建立企业诚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加快劳动保障法制、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开创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发展目标

根据全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兴县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加大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的推进力度,建立适应我县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调整制度,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一、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到2010年,实现全县常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培训城乡劳动力4.5万人,鉴定技术工种从业人员1万人,从事国家规定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人数达到90%。获得高级(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获证人员总数的20%以上。

二、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镇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稳定、规范的资金筹措机制,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

到2010年,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各项保险基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

三、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本指导性调节作用,形成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依据劳动力市场价格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和根据职工岗位责任“以岗定薪”的新机制。

到2010年,劳动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完善,职工实际平均工资保持7%的年增长。

四、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基本健全,建立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到2010年,用人单位与职工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劳动争议结案率99%以上。

五、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到2010年,初步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第四章发展任务

一、扩大就业

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扩大劳务输出、引导返乡创业五个环节,大力实施“岗位开发、就业援助、素质提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五大就业工程,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指导帮助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

(一)岗位开发和就业援助努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挖掘就业潜力,想方设法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岗位的“五条途径”,即:发挥公共职介作用的协调作用,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寻找岗位;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积极与各社区周边单位,建立空岗信息联谊;与多家劳务派遣组织联手安置失业人员;通过与外区企业或职介联系,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寻找适合的岗位。在未来的五年里,要依托工业、旅游、商贸三大经济推动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培植县域特色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发挥县内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使广大城乡劳动者有工可做、有业可依。同时,按照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市再就业优惠政策,帮助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再就业小额贷款,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二是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帮扶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工作机制,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服务组织,把“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作为再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劳动保障局、市政管理局、国房局对全县的社区保安、保姆、保洁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进行认真清理,到2010年,全县平均每年至少提供100个公益性就业岗位,用以解决“4050”人员的再就业;四是大力培育扶持再就业重点企业,每年要重点培植一批年吸纳下岗失业人员50名以上的再就业重点企业;五是通过依靠县劳动力市场这一平台搭建一条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的绿色通道,构建几家劳务型公司,专门为用人单位提供全日制、季节性、临时性、突击性用人或为社区居民家庭派遣劳务人员。

(二)素质提升

各个行业职业岗位需要,大力组织职工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在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培训资源作用的同时,积极利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企业发展培训中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在近三年内将我县所有职工分期分批培训一遍,全县每年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职工达到5000人以上。以企业为基础,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形成由企业、地区行业、县级三个层次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规模以上企业和地区、行业开展的技能比赛达到5项以上。每年共办1-2项全县性职业技能大赛,同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市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高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和全县职工技术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力争我县三年内培养500名新技师,每年有10%的技术工人提升一个技术等级,5%的技术工人成为复合型人才,2010年末,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在全县企业职工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技师、高级技师为带头人,能基本满足我县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劳务输出

加强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职业介绍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服务向社区、镇乡延伸。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本县劳动力结构状况,在中敖、雍溪、铁山等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地区,建立劳务重点输出基地,对全县各类劳动力分别登记造册,及时准确掌握本地劳动力基本情况;在本地劳动力输出相对集中的地区浙江宁波、江苏无锡、广东深圳、上海等建立劳务重点承接基地,与输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和用工单位建立起定向劳务协作关系,随时掌握劳动力需求动态,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大力做好向外输出劳动力的工作,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鼓励其走出去实现就业。

(四)返乡创业

从创造宽松环境、营造浓厚乡情入手,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延伸“打工经济”,实施“回归工程”,构建返乡创业平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结合本地经济格局,在龙水五金工业园区规划1.5平方公里设立返乡创业园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就地就近吸纳富余劳动力。督促各部门、各街镇乡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带资带项目的进城务工返乡人员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比照执行引进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政策,在用地、税费、项目规划、资金支持、人事管理等方面,提供同等机遇,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在提供经济发展信息,兑现优惠政策等方面,推动企业的发展,开辟出有力于扩大就业的新途径、新渠道,拓展城乡就业的空间,制定一系列激励回归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通过设立回归创业园区,打造回归创业经济特区,为回乡创业人员竭诚服务。

2010年争取实现吸收100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吸纳5000万元资金进入创业园区,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2020年实现1000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吸纳资金过亿元,开发就业岗位5万个的目标任务。

(五)硬件设施建设

整合党政网和劳动力市场网络平台,搞好“金保工程”,完成县劳动力市场微机和系统的全面改造升级,将我县的劳动用工信息、社会保险情况、失业职工动态管理、失业职工培训等通过县劳动力市场这一中心,把24个街道(镇乡)的劳动保障服务所和社区居委会连接起来,使劳动力信息资源向基层延伸,做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把我县的劳务输出、报表统计工作、社会保险等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社会保障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县广大劳动者,涵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保障体系,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参加的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并按规定为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一)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1、进一步搜集完善参保职工个人数据信息,全面建立和规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数据库,稳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2、加快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参见大足县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表)。加大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力度,把全县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等各类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同时,做好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人员的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我县情况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适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鼓励开展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4、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实现养老保险工作下

沉到社区,由社区社会保障机构承担起接收、管理社区退休人员档案。建立社区退休人员数据库,建立党的组织,接续组织关系;组织社区退休人员学习和开展文体活动,为孤老、残疾退休人员提供便捷服务;开展社区退休人员健康生存和流动状况调查,协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审查工作;协助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办理临终事宜,代申领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等工作任务。

(二)失业保险

1、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失业保险扩面工作,重点扩展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把符合规定的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

2、加强失业保险的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失业保险费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增强基金承受能力,管好用好基金,规范基金支出,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3、积极实施失业保险功能扩展工作。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三)医疗保险

1、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参见附表)。加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宣传,加快医疗保险扩面工作步伐,切实保障广大参保群众的就医需求。

2、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率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属地管理政策。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通过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药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3、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离休人员医疗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医疗待遇,防止发生医疗费用拖欠;实施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合理解决国家公务员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费用;实行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职工自愿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4、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健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统计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保证职工合理的就医用药需要。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管理,强化基金监管,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5、实施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后,由社区社会保障机构负责辖区内灵活就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申报资格初审工作以及有关医疗保险手续的工作;并负责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破产解体企业退休人员的代管工作。

(四)工伤、生育保险

2010年,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稳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督促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推进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定灵活政策,方便农民工参保和待遇领取。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保持工伤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衡。采取行政手段和调整缴费比例等经济手段,切实降低用人单位特别是高风险行业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扩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起预防优先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努力探索生育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同步推进、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办法,使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职工。

(五)农村养老保险

2010年前,逐步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六)社会保障工作社会化服务和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社区保障社会化服务工作。围绕社区社会保障机构的建立,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下沉,逐步把社会保障事务性工作(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就业服务机构承接一部分外)从用人单位剥离出来,移交街道和社区社会保障机构承担。

2、加强基金筹集。实行社会保险费全额征缴,强化征收管理,力保社会保险基金的足额征收,各项基金的当年欠缴率控制在10%以内。

3、加强基金监督。依法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社会监督。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现场监督面达50%,非现场监督面达100%。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每季度汇报一次基金收支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三、劳动关系调整

(一)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力度,督促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实现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切实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措施是: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针对经济成分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十分复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的签订,指导各类企业普遍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由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与劳动者完善用工合同,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内容,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行为,在非国有企业,结合规范用工行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推进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

2、大力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变化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平等协商机制,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促进完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切实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力度加强劳动争议的处理,建立起完备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1、健全制度。建立起由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组织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解工作,协调解决本县的重大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

2、强化调解。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全县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继续坚持劳动仲裁工作的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促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仲裁队伍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仲裁员素质,增强咨询、调解、仲裁等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综合能力。

3、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监控机制。继续完善和落实预防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控力度,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渠道解决问题,消除突发事件隐患;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接待和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支付和贯彻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障中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支付制度,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确保职工的合法报酬权益,在建筑、煤矿等行业探索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然后在企业中逐步推行。

2、建立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制度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力度,指导企业搞好内部分配;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实行竞争上岗,按岗定薪,岗变薪变,使职工工资收入能增能减,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工资分配的透明度,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3、建立和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分配指导监控体系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探索改革企业工资决定办法,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逐步形成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新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在部分企业试行多种形式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决策的办法,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在部分企业稳步进行技术入股、专利产品入股等试点工作,对具备条件的小企业探索试行劳动分红办法。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根据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整机关和下属单位办公布局,抓好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和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平台的建设,努力提高政务效能和服务质量。

(一)积极搭建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搭建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实际需要。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及工作开展的通知》(足委办发[2004]101号)和**市社区社会保障机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民政、财政、编办、人事和各街道办事处、镇乡,加快全县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下沉,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以社区就业服务平台的搭建,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到2010年,实现社区社会保障机构覆盖全县所有街镇乡。

(二)加强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建设新建大足县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综合培训基地拟征地45亩,分教学区、生活区、综合楼、运动场等。教学区建教学楼二幢,共7000平方米,共60间教室;生活区宿舍楼二幢,共2550平方米;综合楼一幢,共五层3000平方米,其中一楼为焊工、电工、车工、钳工、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车间,二楼为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厅,三楼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实习车间,四楼为电子技术专业实习教室,五楼为计算机机房。工程预计总投资1450万元,预计政府投资1200万元,自筹250万元。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全县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水平。

五、搞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对于实现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广开资金渠道,加大对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快建设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按照**市的统一规划和要求,以县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积极搭建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前台业务计算机管理,加快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及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机构在内的信息网络,在2010年前建成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的信息网络,实现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

按照素质高、思想好、作风硬的标准,全面加强劳动保障战线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工作队伍。

(一)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教育

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内形成讲团结、实干、奉献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提高干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努力增强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

坚持推行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送干部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对全系统的干部职工普遍进行比较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变,造就一支高业务素质干部职工队伍,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强化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制度,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求真务实,树立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务实作风、协作精神和勤政廉政形象;结合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生活保障放在首位,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树立劳动保障部门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第五章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加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

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街头法规宣传,举办劳动保障法制讲座,培训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借助新闻媒体宣传等方式,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工的依法行政意识,营造一个职工群众懂法、用人单位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严格执行对特殊劳动对象的保护政策,加强对女职工、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休息、休假等各项权利;转变观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服务于用人单位;以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掌握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坚决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融监察于服务之中,通过为企业服务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注重程序和证据,提高效率和质量,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群众举报专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检查以及年度检查等多种工作方式,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监督检查权,加强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合同及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处理各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促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第二节劳动和社会保障调研工作

针对当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专门组织力量深入企业、乡镇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对劳动力管理、就业和再就业、职业技能开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用人单位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抓住当前全县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全县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提出工作新思路,积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向县政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措施,为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以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大足县劳动保障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