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
时间:2022-10-03 04:18:00
导语: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一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善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积极性、从严监督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干部健康成长、充分施展才能的社会环境机制;建立起一套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工作制度,加快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
第二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探索党管干部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干部的“四化”方针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用“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干部;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快党内民主化进程;坚持依法办事原则,严格执行制度,履行程序。
第三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和资格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4、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5、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6、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五条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1、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2、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3、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4、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5、应当经过党校、行政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6、身体健康。
7、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龄要求。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的,应当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从企事业单位选拔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须报上级组织部门批准。
第七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推荐
第八条推荐考察人选主要包括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等形式。
1、民主推荐。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配备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要求,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方法。
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通常情况下,两种方式应同时采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综合分析。
民主推荐分为定向推荐和非定向推荐。定向推荐,是针对具体的职位的人选推荐,包括全额定向推荐和个别定向推荐。全额定向推荐是指对应领导班子职位设置,推荐整个班子组成人选,适用于领导班子换届。个别定向推荐是指个别提拔任职时,按照拟任职位进行的推荐。非定向推荐是指提出任职级别要求,不明确具体拟任职务的推荐,适用于跨县(市)、跨部门领导干部选拔、竞争上岗和后备干部选拔。
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效。
2、组织推荐。是指根据工作和配备领导班子的需要,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直接提名考察对象的一种推荐领导职务人选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组织推荐考察对象,必须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必须经过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确定。组织推荐要以党委(党组)名义填写干部推荐表,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简历,全面准确地评价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并形成综合材料,报送组织部门。
3、个人推荐。是指领导干部或其他人员以个人名义,向党组织推荐领导职务人选的一种方式。个人推荐必须按照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和资格进行推荐,必须负责地写出署名推荐材料,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并申明与被推荐者的关系。
个人推荐的人选,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未经民主推荐或虽经民主推荐,但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九条民主推荐的原则。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推荐人选时,应充分考虑到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需要,注意推荐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确定考察人选要把会议投票和个别谈话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民主推荐票达不到50%的,不能作为考察人选;非定向推荐如果推荐票分散,没有获推荐票50%以上的人选,对得票相对较多的前3名人选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如推荐票仍没有超过50%的人选,不再进行民主推荐。实行差额推荐,如果第一次推荐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人选,可对票数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第二次推荐;第二次推荐仍没有达到规定比例的人选,不再进行民主推荐。
第十条民主推荐的参加范围。除《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人员外,县市党委、政府换届和届中调整时,参加推荐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员可扩大到党代表、部分非领导干部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离退休老干部;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由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有的还可以扩大到有工作指导和服务关系的单位及部门负责人;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参加推荐的人数必须达到应参加人数的2/3以上。
对拟跨县(市)、跨部门提拔任职的,民主推荐在人选现工作单位或部门进行。
第十一条民主推荐由上级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通过适当的方式民主推荐预告;
2、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3、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推荐;
4、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5、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二条领导班子换届时,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要遵循以下程序:一是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人选进行酝酿;二是有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三是经本级党委将考察对象名单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四是对拟新进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党委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党组成员或者全体成员,纪委领导成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成员,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以及其他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个别提拔任职时,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对象人数与空缺职位一般按2:1掌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人选数与相应职位一般按3:1掌握。
第四章考察办法
第十三条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部门和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考察工作,由主管方负责,会同协管方进行。
第十四条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十五条考察工作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考察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步骤及有关要求等。
2、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的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考察预告。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提前一定时间,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个别谈话、发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6、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十六条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分管的下级单位、部门或内设机构、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七条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为: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八条考察组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对所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后,形成反映考察对象表现情况的考察材料。考察材料包括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情况。
第十九条建立干部考察文书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党委(党组)上报的请示文件、考察方案、考察预告、考察公告、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自述材料、审计结论材料、部长办公会(常委会)讨论决定情况、公示结果、试用期干部考察材料、干部任免通知。
第五章酝酿和决定任职
第二十条酝酿是指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干部任免之前,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酝酿分为个别酝酿和书记办公会酝酿。个别酝酿是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就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与相关单位领导成员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的工作。书记办公会酝酿的内容包括:职位空缺情况,领导班子结构要求,拟任职位要求,拟任人选基本情况,主要简历,优缺点,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情况,呈报单位意见,个别酝酿情况。
第二十一条酝酿的范围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确定,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选,在本级党委(党组)有关领导成员酝酿。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人选,还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地方政府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人选,还应当征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成员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还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代表人物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以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第二十三条酝酿的情况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作好记载,以客观反映酝酿的内容和进程,为日后分析、研究、整理有关资料提供依据,也便于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第二十五条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2/3以上的成员到会,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并采取无记名等额或差额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表决。
第二十六条票决制范围
1、县(市)党委、政府、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正职拟任免人选,由州委常委会提名,州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2、州委、州政府秘书长,州委、州政府工作部门和州委直接管理的州直企事业单位正职拟任免人选,经州委常委会酝酿讨论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并逐步做到由州委常委会提名,州委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3、由州委常委会决定任免的其他干部,全部由州委常委会投票表决。
第二十七条票决制程序
1、介绍情况。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介绍领导职务拟任免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2、集体讨论。
3、投票表决。参加会议人员填写《中共延边州委常委会(全委会)任免干部表决票》,表明自己对列入表决范围的人选“同意”、“不同意”、“缓议”的意见。表决后,由党委组织部门、纪检机关人员当场计票、监票。
4、形成决定。会议主持人在计票结果汇总表上签字,并当场公布表决结果。因故未到会的常委或全委会委员的书面或口头意见,不计入表决结果。表决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二十八条当与会成员对拟任免人选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做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停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第二十九条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党委会或全委会表决未获通过的干部,本次会议不得再推荐作为其他职务人选;拟任职位出现空缺,本次会议不得另提人选。会后经组织部门进一步考察,确属适合担任拟任职务的,经常委会研究同意后,可在下次会议上再次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连续两次表决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
第三十条需报上级党委(党组)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呈报的材料应当严格审查。
第三十一条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推荐需要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事先向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党组织或者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党员介绍党委的推荐意见。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政府工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成员人选,在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政府任命。政协领导成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协商提名,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提拔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至十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四条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提拔担任非选举产生的副县级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时间从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决定之日起计算。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三十五条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
第三十六条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六章公开选拔
第三十七条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纪检机关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做到全程公开、全程监督。
第三十八条适用职位和范围
1、适用职位。公开选拔适用于除涉及国家重要机密和国家安全等特殊职位外的州直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职位人选。
2、适用范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可在全州或某一系统范围内进行;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人选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宽选拔范围。
第三十九条报名条件和资格
1、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2、符合公开选拔领导职位人选应具备的工作经历、专业知识和学历等资格条件。
3、有特殊要求的职位人选,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附加相应的条件。
第四十条工作程序
1、制定选拔方案。公开选拔前,要对拟选拔职位所需人才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预测,确定报名范围、条件资格和各环节筛选比例(资格审查合格参加笔试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0:1,经笔试进入面试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在5:1左右,经面试合格进入考察范围的人数与拟选拔职数的比例一般在3:1左右),拟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方案,报党委审批。
2、公告。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拟选拔职位、报名条件资格、选拔程序和方法。
3、报名与资格审查。资格审查要严格按照公布的职位条件要求进行。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级、任职年龄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
4、统一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考试工作应由组织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试题一般从州级以上题库中提取,也可由具有实践经验、掌握拟选拔职位专业知识的人员命制。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法,也可根据实际,使用一些现代人才测评手段。
5、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根据考试成绩,按照选拔方案规定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考察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进行。组织部门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差额拟任人选或者拟推荐提名人选意见。
6、党委(党组)讨论决定任职。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拟任人选或者拟推荐提名人选。属越级提拔的人选,应当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党委(党组)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职位,可是暂时空缺,但应当在公布选拔结果时予以说明。
7、公示和公布选拔结果。对拟任人选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后未发现影响任用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任命,并公布选拔结果。
第四十一条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经笔试合格进入面试,没有被任用的人选,经公示没有问题的,纳入到州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
第七章干部交流、回避
第四十二条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它原因需要交流的。
第四十三条交流的范围是:担任州直工作部门和县(市)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
第四十四条交流的重点是:州委、州政府工作部门领导成员,县(市)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第四十五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必须进行交流:
1、在成长地担任、拟任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
2、县(市)党政正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和副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8年的;
3、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公安部门的正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和副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8年的;
4、党委、政府其它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同一部门领导岗位任职满8年的。
第四十六条同一县(市)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异地交流。
第四十七条县(市)党政领导成员一经当选或任职,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
第四十八条领导干部任职遇到下列情况应当回避:
1、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双方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或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的。
2、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3、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进行交流:
1、年龄满55周岁的;
2、因健康原因影响工作的;
3、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4、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5、任职试用期未结束的;
6、其他不适合交流的。
第五十条干部交流的相关措施
1、把干部交流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政策导向。对那些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应优先提拔使用。
2、被交流干部的配偶子女随调随迁,工作、入学、入托、就业、住房等应优先安排。
第八章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
第五十一条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均属于不称职领导干部,应及时予以调整:
1、思想政治素质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有关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不落实,给全局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2、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议事规则,作风专断,重大问题不经集体讨论决定或科学论证,个人说了算,导致决策失误造成较大损失的;
3、拉帮结伙,制造矛盾,难以与班子其他成员合作共事,或者对领导班子严重不团结应承担主要责任,上级组织谈话后半年内仍无改进的;
4、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精神不振,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实绩差,连续2年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
5、形式主义严重,作风漂浮,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利益,或因工作失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的;
6、为政不廉,利用职权为个人、亲属和他人牟取私利,造成不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合格,或在3年内受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批评2次以上的;
7、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被依法判刑,本人负有重要责任,严重影响领导干部本人形象,难以正常履行公务的;
8、因以权谋私或犯其他错误,纪检、监察部门确定给予从轻处分或免予处分,但建议免职的;
9、根据任期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认定为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负直接领导责任的;
10、违反《干部任用条例》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严重失误的;
11、在事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紧要关头旁观退缩、临阵脱逃或不听调遣的;
12、组织领导能力弱,不能适应现岗位工作,难以履行职责,致使单位工作或分管工作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
13、群众威信低。在年度考核、届中届末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1/3或不称职票与基本称职票之和超过2/5(其中不称职票超过1/5),经考核确属不称职的;
14、不遵守组织纪律,拒不服从组织调动和工作安排,3天内无故不报到或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不履行职责,对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15、任职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或经组织诫勉谈话后仍未改正错误的;
16、属于“一票否决”的工作被否决后,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正职和分管这项工作的副职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这项工作在次年度再次被否决的;
17、在上级对干部考核、调查时,不如实反映情况,甚至有包庇和隐瞒错误事实,造成严重后果的;
18、擅自离岗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7天以上,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15天的;
19、一年内连续病休半年以上或两年累计病休一年以上,不能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
20、发生其他与领导干部身份不相称行为,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第五十二条确定不称职领导干部,一般应遵循下列程序:
1、严格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调整对象。
2、对考核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反馈,听取本人的意见和申辩。
3、提出调整意见提交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对需按法定程序任免的干部,按有关法律程序办理。
4、对决定调整的干部,主管领导或组织部门要与其进行谈话。
第五十三条对确定为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视具体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的程序予以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处理。具体为:
1、对工作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任领导职务的,应当降职使用,也可改任非领导职务。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2、对担任现职经验不够,开展工作有困难,但基本素质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可下派锻炼或免职安排培训、进修。
3、对不适应现职领导岗位,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可免去现职,安排其从事所熟悉的专业技术工作。
4、对政治素质不高,缺乏事业心,思想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群众不信任的,免去现职,不再安排其它职务。
5、领导干部因志趣不投、用非所长、自身性格等个人原因或者个人健康、能力局限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不适宜继续在领导岗位工作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愿提出辞职。
6、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不适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7、单位(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认定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对拟责令辞职的对象存在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必要时还要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要将调查核实结果与干部本人见面,听取本人意见。
8、对因身体条件差,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离岗休息一年以上,难以履行现职岗位职责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可改任非领导职务。
9、对有些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还可以采取离岗退养、提前退休等途径加以调整。
第五十四条被调整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担任相当于原级别或高于原级别的领导职务。
第五十五条被调整的领导干部,在新工作岗位一年以上,改进明显,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重新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九章领导干部待岗制
第五十六条经组织考察群众评议,不适宜担任现任领导职务,近期没有合适岗位安排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因机构合并、撤消或因领导职数减少,未能安排上岗的领导干部,免职待岗,保留原级别待遇。
第五十七条领导干部待岗时间一般为一至二年(从任免机关决定之日起执行),特殊情况由组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五十八条正职领导干部待岗,按规定进行离任审计。
第五十九条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部门可以安排抽调待岗人员参加阶段性工作、进行集中培训或挂职锻炼。所在单位党组织要配合干部管理部门负责待岗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可以安排适当具体工作。待岗期间,待岗人员不得干预所在单位班子工作,不得私自从事其他工作。
第六十条待岗结束后,由组织部门对待岗人员进行考察,根据待岗期间的综合表现,提出重新安排建议: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应予以优先选用或提拔重用;表现一般的,可比照原职级安排非领导职务或在保留原级别待遇的基础上,安排到下一级职位任职;不服从组织安排,不能有效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经批评教育仍无明显转变的,不再保留原级别待遇,降级安排其他工作或按有关规定处理;接近离退休年龄的待岗人员,不再安排领导职务。
第十章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
第六十一条州管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以下简称后备干部)应当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
第六十二条后备干部应当具备以下资格:
1、正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同级副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正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正职的后备干部。
2、副职后备干部,一般应当是下一级正职。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下一级副职,也可以列为上一级副职的后备干部。
3、年龄一般为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4、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5、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
6、身体健康。
第六十三条后备干部的数量一般按照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和副职1:1的比例确定。
第六十四条后备干部队伍应当形成合理结构。
1、后备干部一般应当以40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州直部门一般要有1至2名,各县(市)一般要有5名以上。
2、后备干部队伍中,调剂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人选,一般不少于后备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3、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所占比例,县(市)应当不少于20%,州直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中,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女干部。朝鲜族后备干部的数量,应当与州管党政领导班子中朝鲜族领导干部所占比例相适应。后备干部队伍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非中共党员干部。
4、后备干部队伍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干部,形成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
第六十五条选拔后备干部的程序
1、正职后备干部,由州委组织部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州委研究认定。
2、副职后备干部,由呈报单位党委(党组)依据民主推荐情况和班子结构要求,集体研究提出建议人选名单,报州委组织部考察。副职后备干部人选由州委组织部参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差额考察认定,并以适当形式向呈报单位党委(党组)反馈。
第六十六条选拔后备干部的要求及方式
1、选拔后备干部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资格严格把关,特别要把好政治关。要全面考察建议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的领域和主要专长。
2、选拔后备干部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推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不仅要从党政机关选拔,还应当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州直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可以在本系统内选拔。
3、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工作一并进行;可以采用考察认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
4、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时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中定向选拔后备干部。
第六十七条后备干部的培养
1、后备干部选定后,要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
2、培养后备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提高素质。坚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着重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重点做好党政正职和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3、对后备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培训。
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后备干部的特点和干部本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主要采取以下形式:选送到党校、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组织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或者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组织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或者理论研讨。
后备干部在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5年内累计不得少于3个月。
4、加强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实行岗位轮换,安排分管常务工作或者担任其他与培训方向相关的重要职务;分配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选派到基层特别是环境复杂、条件艰苦地区或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以及企业、重点建设工程单位任职、挂职;选调到上级党政机关挂职、任职等。
第六十八条后备干部的管理
1、建立后备干部档案。后备干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况登记表、考察材料及培养方案、民主推荐情况、民主评议情况、考核情况、培养和奖惩情况等。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后备干部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后备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
2、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和结构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调整充实。
后备干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发现问题,不宜提拔使用;
(2)工作失职,造成较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
(3)工作实绩不突出,发展潜力不大;
(4)年度考核不称职;
(5)作风不实,威信不高,群众意见较大;
(6)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担任繁重工作任务;
(7)年龄偏大;
(8)因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
第六十九条后备干部的任用
1、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任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后备干部可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统一调配使用,以优化后备干部资源配置。
2、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十一章纪律与监督
第七十条民主推荐纪律
1、不准违反推荐程序,推荐未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的人选,不准随意缩小推荐范围。
2、不准个人以未署名的推荐材料向组织推荐干部。
3、不准个人以组织名义推荐干部,不准利用自己的职权授意或组织施压,推荐本人的配偶、子女、亲友、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
4、不准借推荐之机封官许愿,打击报复,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
5、不准借推荐干部之机谋取私利,不准参加推荐对象的宴请和娱乐活动,不准接受被推荐对象的礼品、礼金。
6、不准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推荐之机授意推荐某人、不推荐某人或搞其他非组织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跑官要官买官。
第七十一条考察纪律
1、考察组必须严格履行考察工作程序,遵守考察工作纪律,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不准擅自改变考察程序、考察对象,缩小考察范围。
2、考察组必须在考察组集体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考察对象,写出署名考察材料,提出干部任用或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
3、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弄虚作假,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与考察相关的情况。
第七十二条任用纪律
1、党委(党组)研究干部必须保证有2/3以上成员到会,安排足够时间听取情况,充分讨论,表决时必须以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意见分歧较大或有重大问题不清楚时暂缓作出决定,不准强行作出任免决定。
2、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3、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凡未经推荐、考核、酝酿等程序的人选一律不准上会。
4、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5、不准违反有关法律、章程选举产生干部。
第七十三条干部交流纪律
1、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坚决执行干部交流、回避的有关规定,任何人不得为被交流、回避的干部说情。
2、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干部交流之机安排不称职干部异地交流。
3、调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负责地向调入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提高被交流对象的有关材料,调入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认真审核有关材料,并严格按组织程序办理。
4、交流的干部必须服从组织作出的交流决定,接到任职通知后,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到任,无故未按时到任的,按自动辞职处理。
5、干部调离后,不准干预原单位的工作,不准从原单位随带工作人员和携带公共物品。
第七十四条其他有关纪律
1、不准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必须严格控制提拔调整干部的批次和人数。
2、不准在机关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或已经明确调动意向时,突出提拔调整干部,不准在调离后仍干预原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3、必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事前报告审查制度,不得违规研究干部。
4、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火火,或打击报复。
第七十五条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及其干部管理部门予以纠正。对用人失察造成后果以及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行为查处不力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实施细则》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七十六条加强对干部任免工作的监督。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负起监督的责任,要积极支持、鼓励群众监督,认真受理下级机关、干部、群众的检举、申诉,并按职权范围即使进行核实和处理。
第七十七条本办法有中共延边州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八条本办法自州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之日起施行。此前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面的单行文件与本办法不相符的以本办法为准,《中共延边州委关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及12个单项规定或办法同时废止。
- 上一篇: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实施规定
- 下一篇:干部辞职暂行规定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