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委行政执法制度
时间:2022-08-26 05:16:00
导语:市建委行政执法制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条为增强执法责任意识,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错案,是指建口各执法单位(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因违法或者不当,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依法应予追究的建设行政执法案件。
第三条建口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其责任:
(一)实施处罚、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确有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权限或者滥用职权的;
(五)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处罚结果显失公正的;
(六)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第四条经以下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认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视为行政执法错案:
(一)经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经本级人民政府、上级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撤销或者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经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自行撤销、纠正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条错案责任的划分:
(一)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直接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错案的,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人员为错案责任人;
(二)应当经过审批,由于案件承办人故意隐匿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据,致使审核人和批准人造成的错案,由案件承办人承担全部责任;
(三)应当经过审批,由于审核人的过错,致使批准人失误而造成的错案,审核人为错案的主要责任人,批准人也应负相应的责任;
(四)应当经过审批,由于批准人的过错而造成的错案,批准人为错案责任人;
(五)由于直接执法人员、审核人和批准人共同有过错而造成的错案,三者均为错案责任人,但应视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经集体讨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产生的错案,主持人或者决策人为错案的主要责任人,主张并坚持错误的为次要责任人,提出并坚持正确意见的不负错案责任;
(七)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具体行政行为造成错案的,复议机关的有关人员承担改变部分的主要错案责任。
第六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由于执法违法行为造成错案,应根据责任人造成错案的故意或者过失的错误情况、后果和认错态度,予以追究错案责任。
第七条错案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从重处理:
(一)故意隐瞒案件事实真象、隐匿、涂改、销毁证据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二)徇私枉法、索贿受贿、严重失职而故意造成错案的;
(三)错案发生后,故意隐瞒、拒不承认或者推卸错案责任的;
(四)依法应进行处罚而不处罚的;
(五)违反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并造成损害的;
(六)累计发生三次以上(含三次)行政执法错误的;
(七)造成错案情节恶劣的或者损害、影响重大的。
第八条错案责任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于处罚:
(一)因过失造成错案,且情节轻微,损害较小的;
第九条对错案责任人处理方式:
(一)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延期晋级、停职学习、暂扣或收回行政执法证件、取消行政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或者调离执法单位;
(二)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
(三)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由于行政执法错案,需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赔偿损失的,行政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应对造成错案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
第十一条错案责任追究程序:
(一)发现错案线索,收集证据,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或者复查;
(二)确定对执法案件进行立案调查的,应当在调查之前通知被调查单位和有关人员;
(三)在调查或者复查中应当全面收集证据,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辩解;
(四)决定立案,提请确认错案;
(五)查明错案的原因、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根据调查或者复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提出对错案责任人的处理意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有关部门决定或者批准;
(七)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有关部门及执法单位发现错案后,应当自发现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建委分管领导或法制工作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对错案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延长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必须报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批准。
第十四条错案责任人对错案确认决定或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自接到通知的次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申诉。
错案责任人对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申诉。
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第十五条错案确认和责任追究由行政执法主体部门决定,其法制工作机构和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调查和提出处理意见,并落实追究工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本制度由市建委法规科合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0年10月20日起施行。
- 上一篇:创市建委文明总结
- 下一篇:市建委效能建设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