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

时间:2022-11-24 03:38:00

导语:关于上海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上海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对缓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需求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面临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上海必须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相结合、扩大市内需求与拓展市外需求相结合、推动消费升级与完善社会保障相结合,并从营造政策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两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聚焦,着力解决投资资金渠道狭窄、消费政策限制、社会事业体制机制约束等三大主要“瓶颈”。同时,在源头上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在广度上拓展国内市场,以实现扩大内需的多向拉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当前上海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十五”期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为此,现提出关于上海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放开民间投资,拓宽建设资金渠道

(一)开放民间投资。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产业领域外,其余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清理各类投资法规和政府规章,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和政府投资管理方式,消除制约投资的消极因素,促进社会投资的扩大;清理并取消对民间投资的各种限制性和歧视性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按照国家规范化要求,以多种方式投资于基础设施、金融、通信和信息服务、交通、外贸、科技、教育、卫生、中介服务等领域;允许设立投资公司(包括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对私营企业用税后利润进行实业再投资的,给予部分抵扣所得税支持。大力吸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他中介机构等来上海开展业务。同时,营造政策和体制环境,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创业投资的管理办法,鼓励创业,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队伍。

(二)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对个体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引导本市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包括私营、个人合伙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多渠道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探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和储蓄型保单的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疏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支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依法和符合规定的基础上拓展业务,探索新的负债业务,筹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开拓市场。

(三)扩大个人投资范围。通过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中外合作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工具,扩大吸收自然人和法人的投资,允许债券作为资本金投资设立公司;募集的资金可用于解决一部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金。个人进行国家提倡和鼓励的实业投资的,对个人出资部分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四)放大政府投资效应。积极争取延续浦东各项政策,并争取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通过政府贴息、投资公司运作的方式,扩大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规模,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其中前景和效益较好的项目,加大市场融资力度,可以由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承担。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项目融资的新方式。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专业投资公司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新机制。同时,适当增加市财力投资的比重,使预算内建设财力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相适应。

(五)增强国有企业投资能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资授权公司的投资融资能力。逐步解决加入WTO后的国有企业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公平政策待遇问题。继续推进债转股及地方金融机构债转股工作。对发展前景好、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支持其改造为股份公司,并继续支持其上市或收购兼并上市公司壳资源。

继续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担保体系,增强国有企业市场融资功能。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市财力资金原则上不再直接投入,主要采取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投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投资收益的奖励机制,完善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决策制度,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六)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政府要有选择地退出一些领域。在施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国资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从小企业中退出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办发〔2000〕25号)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包括优质资产),不断探索退出的各种形式,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国有经济调整、改组,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大力推进本市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国有股减持,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根据各领域的发展重点,将国有资产盘活的变现资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以及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七)拓展吸引外资领域。研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新思路、新办法,拓宽利用外资的新领域,将利用外资的重点从过去以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贸易并重,吸引外资投向金融、保险、证券、科技、电信、信息服务、交通、房地产、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领域,加快研究制定以存量吸引外资的新方式。同时,根据WTO的原则,抓紧梳理本市利用外资的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平等内、外资政策,实行国民待遇,加强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改革审批办法,发挥投资政策的导向作用。

二、营造政策环境,推进消费升级

(八)加快清理限制性消费政策。全面清理传统体制下抑制需求的政策,重点清理个别部门及一些带有垄断性行业在短缺经济下制订的政策规定,促进各个领域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九)扩大住房消费。一是加强对新建住宅规划建设的管理。在住宅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和科技含量等方面加强管理,不断提升新建住宅品质,有效防止低品质住宅的重复建设,推动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对空置已久的低品质商品住宅,进行强制降价。二是简化交易环节,减少中介收费。继续清理各项收费,推广使用《建设项目缴费登记卡》,制止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推行并监督土地出让价格的公开竞标,统一商品房内、外销政策;规范房产交易收费,取消对购房者实行捆绑式强制性的服务;全面推行经营性项目用地公开竞标。三是理顺租、售、管比价关系。继续降低商品房价格,提高公房租金,鼓励居民购房;规范物业管理,降低当前反映比较大的商品房物业收费,以责、权一致为原则,设置服务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在物业管理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培育若干家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运营成本低的骨干物业管理公司。四是继续鼓励居民购房,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延续本市居民购房个人所得税抵扣返还等有关优惠政策;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货币化分配;进一步推行和扩大货币化动迁安置,鼓励动迁户购房消费。

(十)扩大汽车消费。清理归并不合理收费,降低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适度放宽新增车辆额度控制,取消企业购车控购额度管理,将财政拨款单位购车全部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对非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购车统一进入市场;适度发展汽车租赁市场,培育二手车市场,简化过户手续,活跃旧车交易和置换;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推行各种形式的公车改革,先在部分国有企业试点,再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

(十一)实施城市交通政策。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适度增加私人轿车。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寻求城市交通政策与适度发展小汽车的动态平衡点,实现扩大汽车消费与城市交通道路设施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根据城市交通容量,扩大上牌额度拍卖总量,逐步放开私车上牌;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中心城区交通流量,提高郊区道路利用率;加大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泊位的建设、管理力度,降低停车库收费。提高中心城区通行能力,为发展私人汽车创造条件。

(十二)扩大公用事业消费。鼓励居民用电、用气,积极推行民用峰谷分时电价,降低谷电价格;降低单位新增用电或扩大用电量的供配电费和供电工程费用;加快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实行“一户一表”,切实降低农村居民电价;加快实施居民用气增量递减的价格政策。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改善电信服务质量,及时调整电信计费标准和计费办法,进一步降低收费水平,鼓励居民上网,扩大电信和信息服务消费。

(十三)开拓假日消费。切实执行国家法定假期规定,维护职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充分发挥“假日经济”效应,扩大假日消费;优化旅游环境,加大旅游设施功能建设,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的旅游购物服务体系,积极开发有上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商业、交通、文化、体育等与旅游业的结合,加强假日旅游客运组织;加强节假日价格执法检查,坚决制止乱涨价、乱收费,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创造良好的旅游购物消费环境,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探索实行购物退税,完善有关过境免签证和落地签证的办法。研究扩大本市旅游消费与各类旅游景点收费的关系,理顺各类旅游景点收费与其他服务收费的比价,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优惠价格,实现以节兴市、以旅促商。

(十四)大力推动中介服务消费。改革中介机构管理体制,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中介服务环境,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咨询、设计、律师、经纪、会计、广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各种商务及中介服务机构。

(十五)完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继续扩大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规模,调整目前购房人(借款人)反响较大的有关抵押房产的财产保险规定,降低购房贷款抵押保险费,放宽对二手房抵押贷款的限制。鼓励银行根据居民需求,发展车房组合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及农村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

简化消费信贷手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各部门要协同推进上海个人消费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工作。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产业发展

(十六)优化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兼顾公益性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产业,重点是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研究政府退出主办社会事业的一些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介入,促进社会办事业格局的形成。总体上,逐步实现政府由“办事业”向“管事业”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十七)继续扩大教育投入。在继续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办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鼓励企业集团与大学合作,以股份制方式组建教育集团;鼓励上市公司将投资新建、扩建、改建的教育设施作为公司资产,由学校租赁使用;鼓励一批重点高校以品牌、师资与部分企业的资金以及职教存量资源相结合,成立民办机构和股份制高职学院;对新教育园区和大学城的建设采取新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以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分校的形式投资教育,清晰产权关系;把教育投资作为公益性设施建设,对教育用地和建设配套投资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地方银行开展优惠利率教育贷款,或在教育事业费预算中建立政府教育贴息基金,扩大教育投资资金来源。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合资和外资独资办学的新模式,并率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小学和幼教试行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试点。

(十八)继续扩大教育消费。制订和实施新的教育管理办法,逐步按照新标准设置和建设各类学校,进一步提高本市教育的设置、设施和教育水平,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实施现有教育资源重组,尤其是部分中专、成人学校与普通高中、大学和高职之间的资源重组;大力扩招外地生源,同时加大吸引境外留学生的力度,允许寄宿制高中、民办学校和普通高校在完成本市招生任务的前提下,扩大对外省市的招生;继续推进高校转制改制试点;改革教育收费机制,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教育收费管理办法,合理核定学校教育成本,规范教育收费标准,非义务教育要按新的教育标准控制最高学费标准,并逐步探索以成本核定收费标准,名牌高校实行按质论价,引入竞争机制。政府教育经费要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

(十九)推动卫生保健消费和健康投资。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破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后勤社会化等综合改革,积极推进病人选医院、选医生,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搞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盘活、调整和重组现有卫生资源,引导医疗机构联合重组,建立医疗服务集团,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要确保卫生基本建设投资,要在加大政府对基本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探索多种经济成分办医。对卫生用地和基建配套投资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可将部分财政性投资改为贷款贴息,扶持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医疗机构按照营利和非营利实行分类管理,在确保基本医疗的基础上,打破垄断,放开非基本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

(二十)发展老人服务和保健消费。适应上海老龄化社会,大力培育老年教育、老年医学、老年服务市场等老年服务产业,鼓励社会开辟开展电话咨询、陪护就医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服务项目;积极发展咨询服务、上门服务和租赁服务,允许民间投资设立私人养老保健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开拓妇幼保健、老年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等服务领域,以适应居民新的卫生保健消费需求。

四、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二十一)扩大社会就业。今后三年,积极争取落实每年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期间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凡纳入财政预算(含内、外)支出的行政事业单位,要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进一步完善和活跃劳动力市场,切实有效地调控劳动力流向。

(二十二)完善社会保障。当前重点是深化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协调做好方案出台的各项工作,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二十三)调整收入分配。配合国家工资改革总体方案,抓紧研究本市进一步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实施方案,逐步解决公务员工资收入偏低问题,完善工资政策,适当拉开级别档次。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发展状况,结合机构改革,改进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国有企业要推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合理确定经营者与职工工资的比例关系,试行期权、期股、年薪加延期支付制等新的分配方式。

五、建设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提升上海城市集散和辐射功能

(二十四)高起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加快制订现代物流业规划。积极发展为全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服务的物流业,形成集货、保管、分货、转运和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业。二是加强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市公路主枢纽规划,加快建设面向内陆腹地的综合物流中心。同时,大力推进海铁联运,进一步提高上海物流业向内地的辐射。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三是用现代物流改造传统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结合“三港两路”的建设和功能的完善,用现代物流改造重组现有的批发、仓储、管理体系和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专业配送中心和运输网络。四是加快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有形网和无形网相结合、电子交易和实物交易相结合、专业化和多层次相结合的现代大物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外向型的专业物流企业。五是进一步改善上海口岸环境,发展上海国际物流业,提高上海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同时,尽快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建设和发展网络经济的办法。

(二十五)加速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实施以新城与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发展方针和以“一城八镇”为重点的“十五”城镇发展目标,即建设一个重点新城(松江),八个重点中心镇(朱家角、安亭、枫泾、罗店、高桥、周浦-康桥、奉城-洪庙、堡镇)。通过整体规划、整体开发、实现“一城八镇”高起点、高标准和突进式的开发建设。实施以大交通和大市政基础设施优先配套、行政区划调整优先启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与市场化开发运作优先推进、财税扶持政策与土地使用政策优先落实、户籍管理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先开展为内容的“五个优先”政策。

(二十六)大力拓展市场。积极支持上海企业参与西部地区投资和市场开拓;加快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促进信用票据化,继续引进外资银行,在政策和服务上支持在沪外资银行扩大人民币业务规模,改进外汇管理;抓紧实施上海应对WTO行动计划,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各有关部门可根据上述政策意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