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时间:2022-11-09 10:21:53

导语: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捧起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细细品读,源于温总理在五次讲话中提到此书,心中充满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读完《道德情操论》,感到这一部伦理著作,不是围绕“是非善恶”展开,更象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教师,一名公务员,在《道德情操论》学习过程中,更加坚信了我们到底信仰为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道德情操的座右铭,我们要把它镌刻在心里,落实在我们为工作实践的行动中。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是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更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读大师的名著,犹如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和只通过一次谈话,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样,只读大师的一部著作,对大师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会误解大师的本意。对于亚当•斯密,我们不仅要读他的《国富论》,更要拜读他的《道德情操论》。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不同。正如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不读《国富论》我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名“人师”,不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去与学生深入的沟通;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我们尊敬的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而我们人民教师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教师队伍中敬业精神淡化、育人意识不强、严谨治学态度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差等现象,同时师德制度缺乏刚性,难以落到实处,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做为一名××学校的教师,我将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这中间,老师的道德情操也在变化当中。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发展的全部含义。《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这对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对教书育人来说更是影响深远。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读《道德情操论》的同时,我想到了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提出教师不但要“问其口”、“传以心”,还要“听以耳”、“授以意”,他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志改革,通经知今,明体达用,具备礼、乐、刑、政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学校教师进行考试,择优任命。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潜心于儒学,一生中不曾放弃教育活动,他认为教师应当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强调教师以人格感化学生,作学生的表率,以人师自勉自任。明朝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教师要能“庄严自恃,内外合一”,要能明辩义利,他从“知行合一”的原则出发,要求教师每天都应当检查学生的言行。教师须在习行上下功夫,他还要求教师的生活要严肃认真和异常刻苦,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作出表率。教师有了错误,也应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综合中外教育学家的论调无不例外都指向一点: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建设是何其的重要!

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在理想的教师道德情操中,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洁白。不管有人还是无人,行动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赋予公正的爱,这样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情操。慈爱和权威是为师的特质,因而也是道德情操感化的根本动力。而慈爱和权威决不是对抗的东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涌现出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真正的爱。金子般的道德情操,能给学生们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能还给教育一个更加深刻的内涵,既使父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来自师长的爱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就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情操教育;道德理想情操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保持张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道德情操追求在教育或修养中的具体落实应通过榜样人格——具有优秀道德情操魅力的教师作为中介去完成,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参照系,又要以榜样人格作最切近的参照。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当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突现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道德情操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还很不成熟,其成长不是自发的,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道德情操。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对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核心道德情操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道德情操呢?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道德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习。新的教育氛围对中学教师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为此,他们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凡是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都是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师的服务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与教师的人格力量。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言一行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教师道德人格的认可,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许多人缺少了信仰,片面的追逐自我,追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诉求;我们的党,在这一时刻,更应该认清形势,培养我们的情操,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那就是,只有“利他”的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求我们的党,要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小集团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面前,要识大体、顾大局,时刻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保持我们的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将以我的实际行动来弘扬道德情操的光环,使她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熠熠闪光!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就是教师,教师的道德素质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抓好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首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美德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着而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学生坚信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相反,则只能使学生对言行不一的道德说教产生反感甚至陷入道德虚伪主义的泥潭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