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悲剧后有感

时间:2022-09-23 05:47:00

导语:读大国悲剧后有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大国悲剧:苏联解题的前因后果》。最早看到该书的简介和摘要是在凤凰网读书栏目,后来在本市的新华书店的新书架上看到,而实际上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找到大段时间还是在今年的寒假期间。八十年代末,苏东剧变给我的心理冲击不亚于期间事件爆炸,对于从小就受到正统教育的我来说,苏联几乎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圣地。期间,能够看到的电影很少,有段顺口溜这样说,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美国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至于如何评价苏联,好像倒是没词了。当时,但凡年轻人大约都会念叨几句电影台词,比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诸如“面包会有的”。但是,期间的中学生(大学生则更不用说了),从当造反派的时候开始,对苏联的任何东西几乎都是非常憧憬和崇敬的,所谓对崇洋媚外的批判,绝对不会包括对苏联的批判在内。尽管反帝反修连在一起,但是,对苏联人民、文化等好感,与反修是可以分的很清楚的。苏俄小说,是插队知青简陋的茅屋里几乎都能找到的通俗读物。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希金的诗歌,天鹅湖舞剧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以及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苏联民歌,都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可以说,四五十年代出生,前记事的人们,对于苏联的很多记忆大都是很强烈的,毕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的影响之大是难以预料和估量的。

但是,这个国家在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历史之后,居然很快解体了,这或许是自二战以来两大阵营对抗的某种结局,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三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其中的原因,估计不少圈内或者圈外的人们都在述说,本书则是其中圈内人的历史回忆。作者雷日科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部长会议主席,在苏共垮台15年之后,痛定思痛的巨作。应当说,他是历史的见证人,他的记录比较真实。民族矛盾、历史遗留问题、长期计划体制和高度中央集权,形成的问题积重难返,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但是,改革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执政党对民主化、公开性的不适应,高层决策的随意性和内部失和等等,最终在各种社会矛盾公开且激化的情况下,终于对形势失控了——哗啦啦似大厦倾。连远离中央政治核心的作家都看出了问题,书中写到作家邦达列夫评论说:“能不能把我们的改革比成一架飞机,当它起飞之后,竟不知道在它降落的终点是否有一个飞机场?”而作者对竭尽全力也无法有所作为的时局表示无奈之后说,“这一生我始终努力不懈,以求不辜负人民和父母的信任。苏共被出卖了,因此我发誓再不加入其他任何政党。”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片刻,苏联改革的出发点应当说没有多少错误,比如,必须通过主动的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必须从经济体制入手,但必须要与政治体制同步或者为保障;改革必然推进民主化进程,或者改革的必然产物之一是民主化。但是,由于执政党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说不能主动自觉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好,盖达尔—丘拜斯—叶利钦的激进改革也好,它们都汇入了同一的进程,尽管就目的、社会经济内容和政治推动力而言,它们其实是相互对立的东西。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的失败和垮台创造了消灭苏联和改变苏联社会政治制度的有利条件。”尽管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追述到列宁时代苏联成立,斯大林时代的肃反扩大化和政党政治体制,二战中间苏德秘密协定以及战后苏美冷战等历史原因,苏联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不稳定性,但是,最终原因是执政党出了问题,正如作者所说:“苏共之所以能走到酿成悲剧的一步,是因为几十年来它把权力视为自己的专利,它已经丧失了现实的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结果当一个统一的机体丧失了自己最优良的品质——战斗性,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时候,它衰退了。”

即使是作者,也无法穷尽苏联解体的全部原因,所以,作者仅以本书的名称来表达对苏联解体的态度。俄联邦总统普金也在多次讲演中,认为苏联解体是世纪悲剧和灾难。当然,作者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对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大国的眷恋,使他对俄罗斯的未来寄予希望。如果把大国的兴衰放到全球通史的视野中考察,或者将历史上曾经有过显赫地位的大国一一了解,对于苏联的解体的因果关系也许有更加开阔通达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