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教育后有感

时间:2022-09-23 05:46:00

导语:读爱的教育后有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读爱的教育后有感

这学期我拜读了亚米契斯撰写的《爱的教育》,全书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其父母为他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爱”贯穿在每一个章节中,既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对这本书的感触来自前些天看到的两则消息:4个初一学生,为了得到几根羽毛,竟残忍地将南宁动物园一只价值10万元的犀鸟弄伤。一位老人听见犀鸟凄惨的哀鸣,忙叫来管理员,幸亏救护及时,犀鸟的生命得以保全,但尾羽已被拔光。当记者见到这只惨遭不幸的犀鸟时,它蜷着身子,企图躲避,但因没了尾羽,失去平衡与方向感,无法飞起,只能一跳一跳地逃开。

另一则消息更令人发指。陕西城固县3名中学生在一家烧烤店过生日,为寻丈夫和孩子流浪该地的李某向对方乞讨时遭到辱骂,双方发生争执,3名中学生竟将李某追打致死。

看了这两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使尚处在“人生花季”的孩子,如此冷酷、野蛮?再联想日益低龄化的青少年犯罪,觉得这些让人心寒的事件的一再发生,绝非偶然,它暴露了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失误。

长期以来,全社会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学校更是只抓升学率,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虽然也开德育课,但无论教材还是教学方式,都十分陈旧,与日常生活联系甚少,缺乏一种真正地对学生道德品行进行测评的办法,更无法像西方宣扬基督教教义“水银泻地”般的潜移默化、不着痕迹。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应该开设“爱的教育”课,教材不妨就用那本著名的《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这是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小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被普遍用作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所描写的爱国情、师生情、母子情、朋友情……无疑会使少年读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友爱和同情心。而书里的小学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所接受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教育,也无疑可作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鉴,以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尊先生流着泪读完并译出这部小说。

夏先生不愧是教育家,在《译者序言》里,他一下子抓住了当时教育的弊端。他把办学校形象地比喻为挖池塘,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关键在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由《爱的教育》我又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自1927年起,在长达四十六七年的时间里,丰先生创作了6集450幅图画(即使在“”那个视“爱”如洪水猛兽的荒诞年代,也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作画,始终不渝),并配上文字。丰先生以佛教徒般的虔诚,提倡慈悲为怀,呼吁世人对生灵存留一些同情,“知护心者知护生”(著名学者马一浮评《护生画集》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自己善良、博大、容忍和慈爱的心灵。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开给中小学生的所谓必读书目中,却不见《爱的教育》和《护生画集》,实在发人深思。

不要责怪孩子怎么变得那么冷酷,应扪心自问,可曾教过他们要有一颗善良、慈悲、同情的博爱之心?可曾教过他们学会“爱的奉献”?可曾教过他们怎样做人?在一片缺乏“爱的教育”,不知仁爱为何物的“爱”的荒漠上,指望它开出“爱”的花朵来,岂不是痴人说梦?要开也是那些含着毒性的“恶之花”。

爱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在人的心理上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内动力。新型师生关系更进一步要求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并通过对学生尊重和负责任来体现这种爱,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爱应是最重要的理性行为。

爱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情感,它的传递往往是在日常琐事中完成的,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建立往往就是这样。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需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境,运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爱、富有更多理性的爱,去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心灵,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爱的教育行为和所有教育行为一样还具有“有恒性”。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没有一位不是以他们的顽强毅力和富有耐性的努力取得成功的。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没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有永不言败的信心,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要想转化好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常热情地与学生长谈一次,而更多的时间对他们不闻不问;我们总是希望学生成绩优异、不断进步,而对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痛痒一无所知。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关系,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以“有情、有意、有恒”的爱的教育是达成此目的的重要途径。

充满了理性思考的爱的教育行为打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过程也会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