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危机读后感
时间:2022-10-15 10:59:00
导语:创造力危机读后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几年前曾读过黄全愈博士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和《家庭教育在美国》两本书,印象深刻。近期又拜读了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写的《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一书,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对此深有感触。
两位博士在书中都提到过中国和美国教育中的一个现象:中国教育天天在说“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却很迷茫。中国的中小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的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却从没有一个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美国中学生稀有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的,可获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却是美国人。
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为什么中国和国外的中小学生与成年人之间存在着如此戏剧性的巨大反差?中国教育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起跑线领先,而在终点落后?在我们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都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已成公论,我们困惑的是:谁搞丢了我们的创造力?
大家都知道“木桶定理”:“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桶最短的那块板的长度。”我想,除了桶板的长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套在桶板上的箍。桶的直径并不相同,如果箍总是以它的尺寸来套桶,必定有很多桶因板和箍之间尺寸的不匹配,或水流失或造成桶板的崩散。桶就是我们的孩子,箍就是孩子周围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幼儿园,展示给孩子一块圆积木,孩子可以欢快地说出好多好多这是什么或象什么,再拿到小学、中学、最后在大学给学生看,它不再是丰富的一样东西,就是一个圆。我们的孩子跟老师学画画时,是规规矩矩的临摹,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如果哪个孩子异想天开,把太阳画成绿色,绝对得不到老师的表扬,相反有可能是讽刺和批评。
在黄博士书中提到他儿子学画的经历:老师从来不教孩子怎么拿笔,怎么走笔,怎么点墨,老师的名言是“我没有教你们,是你们教会了自己。”老师在课堂中只给孩子讲自己在画画时体会到的东西,然后就是让孩子自己画,自己找适合自己特点的画法。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从自己内心不断悟出来的东西却能不少。这也是两位博士都讲到的“学少悟多”的理念。
我们都学过《龟兔赛跑》一文。课前,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这样问孩子:“乌龟和兔子谁跑的快啊?”孩子们会回答说兔子跑得快。等学完课后,孩子们被老师灌输了这样一个结果:乌龟和兔子赛跑,是乌龟跑的快!因为兔子骄傲。
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会对这个答案提出异议。但黄博士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说,我们老师有没有假设过其他的可能呢?比如如果兔子骄傲,乌龟偷懒;兔子骄傲,乌龟不偷懒;兔子不骄傲,乌龟也不偷懒;兔子不骄傲,乌龟偷懒。根据黄博士的假设,除了第二种情况外,其他都是兔子跑的快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但培养创造力并不是用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措施。它应该让我们教育者明白这样一个理念:提供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允许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反对性的意见,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想孩子有创造力,首先要鼓励孩子敢创,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理论和实用技能中,重视的是理论,忽视如何培养和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现代家庭教育,父母关注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使很多孩子缺乏动手创造能力。
现在的孩子既是幸福的一代,但也是被设计的一代,我们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习惯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目标,早早地强压在他们身上,按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是为学而学,他们的天性和想象力还没有开发出来,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网上,有人做过一个《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其中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调查结果显示:40%的家长会对孩子“训斥”和“警告”;48%的家长是“不耐烦”,“敷衍”了事;只有12%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并和孩子一起做。看来88%的家长是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和探索,从而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敢“创”都扼杀在摇篮中,哪里还会萌生“造”?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探索精神的价值,创造力是无价的,看不到探索的价值,就看不到培养创造力的价值。
我们的教育更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但在综合素质,如人际交流,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养培养上,还非常欠缺。即使有,但在应试教育,以分数定命运的大环境下,也显得极其的单薄。
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实验和探索的平台吧,鼓励孩子多提问,即使问题再幼稚可笑,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挑战老师、家长的意见,拒绝做个没有想法的“听话”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会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 上一篇:小康社会精神党课讲稿
- 下一篇: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