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公权规则 破除人情壁垒

时间:2022-07-31 04:08:00

导语:恪守公权规则 破除人情壁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恪守公权规则 破除人情壁垒

公职人员在人情社会中如何把控好公共权力,小而言之,是关乎为政者官格官德的事,大而言之,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回眸史海,晋人苟?不枉法徇私令后人称道,宋丞相包拯铁面无私更令后人敬佩,个中原由,是因为他们自觉践行“王法”高于“人情”的准则。审视现今,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权力家族”的倾刻崩塌、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小圈子”作风最后走向末路,是“人情”大于“王法”的咎由自取。因此,深刻认识并切实厘清人情社会与公共权力运行的关系,切实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着力破除人情社会壁垒,对于防范腐败,推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意义尤甚。

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而公共权力总是同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在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人情社会多方面因素的侵袭、困扰、牵制。人情社会公开或隐蔽地影响着公共权力的运行,甚至筑起了道道坚固的壁垒,对公职人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无“礼”不办事。传统中国的礼义,送礼以示关系亲近,本无可厚非。但这种传统,演变为公共权力运行中的一种游戏规则,送了“礼”才办事,其反面必然是:无“礼”不办事。群众有言,以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了,但“事仍然难办”。甚至有的“歪论”还为这种现象辩护,认为这是反腐败产生的后遗症,以前搞点腐败,收了“礼”就办事,效率更高;现在不搞腐败,也不办事,事情更糟。其实这种不作为的“隐性腐败”,为害更烈!

“人情往来”的幌子。礼尚往来,有礼不往非君子,这是自古以来为多数人认可的人际交往准则。但一旦权力的魔杖在其中舞弄,“人情往来”这温情脉脉的面纱下,赤裸裸浮现的是权钱交易。如节日送“红包”、出国送“彩头”、提任调动送贺礼、生病送“慰问金”等等,看起来人情味很浓,但世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天上本来也不会掉馅饼,这“人情味”的背后,往往是有事相求,往往是看中了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有多少人是被所谓朋友的“情义”所摞倒?又有多少人是被“人情往来”送进了牢房?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关系左右公权。人是社会人,公职人员也不例外。但一旦关系超越了规则,特别是公共权力被关系所左右,就会偏离其正确的运行轨道。当前,有些地方工程招标暗箱操作、建设项目严重超概算、企业建设违规批地、违章建设大肆蔓延、黑恶势力顶风作案等等,很大原因是“关系”在其中起了“润滑”作用。关系庸俗化的歪风直接影响公职人员的公平服务意识,使公职人员的服务偏向于某些个人或利益集团,出现了公共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私利性,践踏了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严重侵蚀了党性原则,大大削减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人情社会的种种负面壁垒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破除这些壁垒,需要公职人员的自律,其根本在于恪守公权规则

不以私害法。公职人员始终要坚守法治理念和法治行为,把人情因素紧紧控制在纯粹的传统礼仪范畴,坚决杜绝以权谋私。晋宰相叔向不徇私执法、汉廷尉张释之秉公执法,为世人所称颂,全在于尊重法律依法办事,不受人情干扰。在人情社会中不怕别人说无情,不怕别人说没用,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实质上就是对“法大于情”的诠释,对“人情大于王法”痼疾的坚决抵制。

不以情障目。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共权力的全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公开服务,坚决避免人情因素的暗箱操作、“有情操作”。政务公开已推行多年,今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一些部门单位仍然遮遮掩掩,其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不肯把权力的运行公诸于众,不敢大胆地接受监督。公开服务就是要让公共权力运行曝露在“阳光”之下,使“有情操作”、“情权交易”难以获得滋生的土壤,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不以利越矩。公职人员在人情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操行,牢固树立自律意识、准则意识和规则意识,时刻想到“不越矩”,时刻做到谨慎交友,不被“人情”设置的陷阱所绊倒,用官格魅力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否则,如果抵挡不住“人情往来”的诱惑、控制不好“感情义气”的冲动,以权谋私,违法违纪,最终就会滑入罪恶的深渊,甚至会走上“断头台”。

当规则“归位”之日,也就是人情“让位”之时。对于在人情社会中把控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来说,恪守规则,不为人情所累,不被糖衣炮弹所击倒,是唯此为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