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市委党校培训会讲话
时间:2022-08-01 04:55:22
导语:市长在市委党校培训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学员、同志们:
今天就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最初源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他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讲过"未来的社会是城乡一体化"。在近代,英国的霍华德、美国的刘易斯等一大批城市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极力主张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城市生活的益处。这些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的社会发展方向,指导了美、英、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乡建设,加速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发展远远超过了乡村,但从社会平衡的角度,城市和乡村发展要达到基本一致。我国自建国以来,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上采取的是城乡分治政策,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在制度设计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国家长期靠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来支持工业发展,形成了城乡较大差异。改革开放30年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无法相比,农村与城市面貌变化也无法相比。有人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000年底,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我市来看,可以说一些农民是"丰年是小康、灾年变温饱、家中有病人就返贫"。党中央、国务院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缩小。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西方民权主义者讲"人人生而平等"。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让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融为一体,还要让乡下人和城里人在政治地位、待遇水平、社会保障方面保持平等。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二元经济消失并融为一元经济的过程。这是城市和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的现代化规律"。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国情,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由于长期受二元结构的禁锢,我国城镇化进程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城镇化率是10。6%,1978年达到17。9%,近30年的时间只增长了7。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近程明显加块,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7。5%,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这是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城镇化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严重滞后。从我市来看,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建市10年以来,"三农"工作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农业是弱质农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粮食产量连续7年实现增产,今年有望达到97亿斤。但是,目前农村的整体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仍不尽如人意,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反差较大。我市人均GDP和农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和全省,2010年,我市人均GDP10327元,低于全省9441元,低于全国194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9元,低于全省59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呈扩大趋势。从国家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1986年是1。86:1,到2010年扩大到3。23:1;从我们市来看,以谯城区为例,建区初期的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两者的差距为2643元,之比为2。22:1;而到2009年两者的差距为9704元,之比为3。24:1,比差提高1。0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之间相比、农民之间相比,内部收入差距也很明显,2009年,谯城区城镇居民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692元,比2000年净增12485元,平均增长11。8%;而低收入户增长较慢,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4777元,扩大到2009年的10968元。再如城乡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才逐步试点,救助救济标准比较低,且地区差异较大。2001年以来,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23。4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2。4亿元;而农村低保实施较晚,保障对象仅为21。2万人,低保标准刚由683元提高到1000元,年人均补差由380元提高到600元。社会上为什么产生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和怨气呢?说到底还是"不平衡"引起的。然而"不平衡是永远存在的,绝对的平均是不存在的",但是要把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把握好二次分配问题,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次分配的时候要解决效率问题,二次分配的时候要兼顾公平。并在此基础上营造最好的社会机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就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是农村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大量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投向城市,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由农民自筹解决。由于国家投入较少,农民又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较差。2010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43。6亿元。分产业看,投向第一产业的仅为14。36亿元,第二产业为117亿元,第三产业为212。3亿元;分城乡看,投向城镇的为255。4亿元,投向农村的仅为88。2亿元。现在,国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今年中央要求要把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或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投入到水利、教育等事业中去。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涉农贷款32。18亿元,虽然占贷款总额的39%,但绝对数额比较低,同时,金融机构向农户的贷款少、手续复杂、贷款期限短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社会资金等生产要素还是加速向城市和二、三产集中,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十一五"结束后,我市以城市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已得到初步完善,如:市区自来水用户普及率55%、燃气普及率87%、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从投资潜力看,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无疑要转向广大农村。
三是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人口众多。目前,全市有户籍人口610万人,仅农业人口就有533。93万人,占总人口的87。5%;比全国高20。5个点(全国人口是13。39亿,农业人口占67%),比全省高9。5个点(全省总人口是6862万,农业人口占78%);大大高于全国、全省水平。二是第一产业占比高。2010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6。8:37。3:35。9,虽然改变了一产比重大于二产比重的状况,但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点(全国为10。1:46。8:43。1),比全省高12。7个点(省为14。1:52。1:33。8)。三是农村区域广。201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只有35%,低于全国12。5个点(全国为47。5%),低于全省8。7个点(省为43。7%)。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全市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产品加工多是初级加工,产业链短、利润低,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小麦磨成面、药材切成片、树木锯成段"。
以上表明,的"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经济强市转变,任务还非常艰巨,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才能确保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三、全国各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探索
如何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重大问题。目前,一些省市已开展了先行试点,大胆突破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成都、苏州、重庆和嘉兴"四个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一)成都模式。四川省成都市已经持续了近8年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整个改革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7年,成都市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被认为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试验;2007-2009年底,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构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体系;2009年底以来,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科学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新路子。综合来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四大基础工程"。"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就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曾说"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和桥''''问题已在成都市得到了解决";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担任负责人的课题组也了有关"成都城市化模式案例"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成都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以及"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
(二)苏州模式。苏州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始于2008年9月,是江苏省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江苏省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一张图"、"三集中"、"三置换"、"四对接"。"一张图",就是科学制定规划,在24个先导区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展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将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规划相互衔接,有机叠合在一张图上,确保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集中",是指工业向规划区集中,做到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做到与就业、富民同步实施;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到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推进。这和刚才讲的成都市"三个集中"异曲同工。"三置换",就是以承包土地置换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置换商品房、集体资产置换股份,打破原有土地管理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性制约,一方面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为农民脱离土地转变为城市居民、为农业的规划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四对接",是指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对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公平合理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重庆模式。重庆市主要是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这3条主线进行改革,从建设"一圈两翼"(一圈为一小时经济圈,两翼为渝东南和渝东北)、解决农民工问题、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转变政府职能4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在户籍、土地、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领域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其关键是推行了"五方面统筹"、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五方面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推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系列制度",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城乡财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户籍制度,构成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市场体制改革,让农业更好地走向产业化、市场化,让金融等生产要素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让城乡市场相互交融;加快行政改革,建设法制型和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四)嘉兴模式。嘉兴市深入实施了"城乡联动"发展战略,重点是试点开展"两分两换"。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上述四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他们的主要经验是:①科学规划是前提。一定要打破规划管理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不能只重视城市规划,而忽视了农村规划,更要避免城乡一样化。②产业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资本聚集、产业发展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③改革创新是关键。固步自封、按图索骥、亦步亦趋的改革不是改革,大胆改革创新才有出路。④城镇集聚是载体。小城镇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最好节点,也是承载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资源下乡的主要载体,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聚,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压力,也有利于迅速改变乡村面貌,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⑤以人为本是核心。不管在任何时候、不管干任何事情,都要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才能顺利地干成大事,这也正体现了总书记在在七一讲话中所讲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尽管与成都、苏州等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区位条件,面临的发展环境、经济基础等不同,不可能照搬这些模式,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思想理念却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如何因地制宜、消化吸收、发展创新、学习借鉴。
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结合我市实际,谈一些个人感受,与大家交流。未来几年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阶段和黄金时期。面对"十二五",我认为必须从七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着力推进"三化同步"。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专家预计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30年前后,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降低到7%-8%,城市化的比重上升到70%左右,意味着中华民族梦寐以求几千年的梦想就要实现。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怎么保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农村不被边缘化?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着力推进"三化同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三个不同侧面,"三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全局,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必须从"三化"统筹的大格局中去审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在统筹"三化"进程中来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的各项举措。
一要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业是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最大优势,也最具潜力,丢掉了农业这个基础,所有的发展都将失去支撑,即便发展那也是不稳固、不可持续的。为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构筑坚实的农业基础。强基固本,确保粮食生产超百亿。继续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稳步扩大玉米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涡阳、蒙城已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今年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将达97亿斤。明年利辛、谯城要力争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区)"目标,全市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市,全市粮食产量突破100亿斤。突出特色,建设名符其实的"中华药都"。推动中药材种植由谯城区向涡阳县、蒙城县和利辛县延伸,积极发展林-药、药-菜、药-药、药-粮等多种间作套种模式,加强GAP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专业化种植,打造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同时,大力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建设蔬菜标准园和特色、设施蔬菜基地,培育养生蔬菜品牌,打造200万亩蔬菜基地。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带动能力。全市现有医药企业71家,在建50余家。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瑞福祥、良夫面粉已公示结束),省级38家,市级171家。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110家,年加工小麦能力400万吨,位居全省第1。虽然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产业层次较低,盈利能力不足,带动性不强。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和协调服务,努力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梯队格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中药材、蔬菜、优质小麦、生猪养殖等"特色+规模+档次"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滚动式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吸收基地农户参股,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利润适当返还农民,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要使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市民。回良玉副总理在工作时曾说过,要致富农民必须要减少农民。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民转变为市民,户籍制度是困扰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重庆市长黄奇帆说:"户籍制度在城市捆绑了养老、医保、教育、就业、住房等利益;在农村捆绑了宅基地、承包地、林权、林业用地等利益,城市农村两种资源互不相通,必须使户籍制度成为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我市拟选取涡阳县作为全市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对户口登记、居民身份证管理和户口迁移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取消"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和目的是: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后,原住宅按宅基地批准面积、房屋层数、新旧程度及原宅基地复垦新增面积分别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并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凡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及其出生的子女,按原农村户籍居民政策办理。同时,鼓励农村居民自愿退出承包地进城就业,获得征地补偿费或者土地流转收益。积极探索户籍配套制度改革,减少附加利益,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以及农民变市民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分配权处置等。
三要使自然村落转变为新农村。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累计上报挂钩置换用地5。5万亩,已完成拆迁复垦验收3。19万亩,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83个、新农村建设规划1517处,开工建设新村413处,建成省、市级新农村示范镇18个、示范村151个。最近,我参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参观了安庆、淮南的新农村建设,感受很多。他们的建设规模、投资强度并不比我们大,有的就是简单地整治,但看起来就觉得好看、非常美观。反观我市,新农村建设从设计水平、施工技术到周边环境整治,都存在巨大差距。下一步,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形成以市区、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次中心,中心村为主体,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二)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的"7966"战略,即建设七大基地,完成九大任务,强化六大保障,实现六大目标。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性思路和举措。七大基地:千亿元现代中药产业基地、500亿元白酒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400亿元煤电煤化工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皖北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百亿斤粮食生产基地、中国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九大任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支撑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人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稳定。六大保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节约集约用地、打造融资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大目标(一个突破、两个赶超、三个翻番):人均GDP突破2万元(约3000美元)、经济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项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分别突破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为支持"7966"战略,在发展现代中医药方面,制定实施了产业规模达千亿元的《()现代中药产业规划》,在工业发展方面制定实施了"125"工业振兴计划,即到2015年,培育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2个产值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我们一定要抱头苦干,把这些思路落到实处。
一是依托开发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以汽车零部件制造、轻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蒙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煤炭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白酒酿造为主导的涡阳县工业园,以林木加工、农副产品产业、服饰加工、纱门筛网、绿色光源为主导的利辛县工业园。
二是依托乡镇工业功能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市3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7家,其中古井、许疃正在申报省级开发区。要突出园区特色优势,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信贷投入,抓好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域相邻的乡镇联合开发建设乡镇工业功能区。
三是依托南部新区和工业园区,增强市区核心竞争力。占地23平方公里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已完成规划,目前已入驻企业81家。占地8平方公里的芜湖产业园道排工程开始实施,招商工作成果显著。地处南部新区道东片区、占地4300多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已完成规划选址,与职教园区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谯城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四是坚持三产兴市,推进服务业升级。"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省加快皖北发展机遇,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水平"发展目标,从三个层次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一个层次是推进基础功能服务业:以南部新区为重点区域,推进商业住宅、商务楼宇等房地产业,建设区域性"集贸中心"、"物流中心"、"购物中心"、"休闲服务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专业街;整合旅游线路,开发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业与文化、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接轨互动,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协调发展;抓好师专、南部新一中等学校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培育,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各项专业培训和职业培训项目;打好"优质中药资源"和"长寿之乡"发展牌,推进健康医疗产业;搞好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群众体育的培育发展、引进赛事体育活动,拉动体育产业。第二个层次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南部新区规划建设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以各县区所辖区域内主要工业开发区为单元,或以各主要特色产业集群为单元,建设多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更好的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第三个层次是推进新兴服务业:对于创意产业、参与和体验式主题公园、金融延伸服务中心、科普文化展馆、信息软件产业园、要素市场等各种新兴的服务业项目,在我市目前没有产业基础的条件下,可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和扶持。
(三)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基础设施,集中表现为水、路、电、气、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县乡公路损毁严重,据统计,路面病害较多、车辆通行不畅路段占县乡公路总里程的61%,路面严重损毁、车辆无法通行的占11%。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不通宽带,无法接收最新的信息。有线电视基本不通,大部分用的是"大锅盖"。我们必须以城市建设的理念谋划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从"五个一体化"入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高质量地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各县区总体规划、重点镇和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集中居住区等区域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未来五年,全市城镇化率要提高10个百分点,主城区和3个县城的人口、面积均扩展50%以上,到2030年主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
二是城乡交通一体化。构建城乡大交通网络格局,整体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县际间公路规划建设,形成多出口、开放型的县际路网,实现与周边县市宽敞相连、快速相通。在过境干线高速化的基础上,基本实现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提质上档,加快农村客运中心站及农村客运点建设,逐步形成市区、乡镇、中心村互通互达的客运网,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目前,S307公路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项目已经获批,G105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工作正在筹备,支线机场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时期,连接市区和三县的轻轨线路要争取建设。
三是城乡水利一体化。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的首次水利工作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未来10年将投资水利建设10万亿元。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打破城乡阻隔,制定涡河流域水系治理的综合规划,加快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快市区及集镇供水管网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
四是城乡电网一体化。实施城市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构建城乡大电网。
五是城乡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加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信息化。
(四)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市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机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管理。
一是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按照张宝顺书记说的"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农民群众急需、农村最薄弱的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每年都要实施一批,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真正把民生工程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跟踪联系、信息报送、监督审计、部门协调推进和工作通报等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把民生工程建成高效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
二是重点加强教育均等化建设。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未来。当前的最大问题是,城市教育资源短缺,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大批农村青少年涌向城里读书,致使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空心化。这一方面客观上加快了城市化,但另一方面又拉大了城乡差距,这是一个悖论、是一项两难选择。当前的工作是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下大力气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方面,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每个乡镇建设一所高标准小学、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初中、一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软件方面,要采取下挂、交流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2012年起,市政府将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三是重点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吸引资金,规范建设乡镇卫生院,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下一步,将考虑以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为重点,在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落实新农合门诊统筹费用报销制度,确保农民参合率稳步提升。
(五)着力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市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全面铺开,其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管理体制与城镇相比差异较大。如: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方面,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健全,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不健全,保障项目比较少,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建立起来。就连目前已基本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已在全市范围内铺开,因为刚刚实施,保障质量和保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导致广大农民不愿意放弃最底层的保障--土地。要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各镇村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加强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合理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留守老人已成为许多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全国农村留守老人达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达2000万,农村人口老龄化远高于城市,形成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严峻局面。我们要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借鉴陕西宝鸡市的经验,逐步探索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结合的筹资办法,实行政府财政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建设乡镇养老院和五保老人之家,努力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探索和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继续扩大农民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同时,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切实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十二五"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住院补偿率达到60%以上。
(六)着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
从全国来看,近五年来,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999元提高到1854元,年均增长16。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4%上升到38。9%,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由25。5%上升到41。5%,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大增长源。我市户籍人口610万人,常住人口48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25万人之多。从全市看,农民工资性收入由2005年的916元提高到2010年的2003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42。7%,但他们从事的多为脏、苦、累、险的工作,岗位环境差、待遇差、工资难以兑现,更无法解决住房等问题,城市难有他们的栖身之地。以利辛县为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42。2万人,男性占56。4%,女性占43。6%,主要从事建筑、电子产品制造、服装制造、小商贩、废品收购、装运搬卸、保安、饮食服务、玩具制造、汽车运输等10个行业,其中从事废品收购的近10万人。外出务工的兼业性、转移方式的盲目性、自身素质较低的现实性,使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很少,"转得出,留不住",他们最终的归宿还是农村。农民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现在农民工有承包地可以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之间来回流动,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显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至少在1亿人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心理定位、身份认同、发展取向、职业选择等,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一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不习惯也不喜欢农村生活,十分渴望融入城市。这个特殊群体一旦失业,将成为"游动在城市的非市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大、更复杂、更严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稳定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如何公正对待新第一代农民工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形成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农民工就地就业问题。为此,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转移机制,完善就业服务。目前,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不足和农村劳动力闲置同时存在,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解决劳动力供需衔接的主导作用。建立单位用工信息网络,分类梳理用工需求并对外公布;对闲置农村劳动力实行登记制度,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技术特长、职业要求;建立供需双方信息交换平台,促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直接对接。
二要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据调查,许多农民非常愿意接受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扶贫培训项目",对闲置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根据产业特点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学之能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我市人口密度大,地缘紧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双动力"相互驱动,极易产生聚集和辐射效应。这样,有利于把城乡两个市场更快、更好地连接起来,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降低农民进入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压力和生活成本;有利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都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非农产业发展的最有利地方,可以预计,乡镇的小城镇建设将是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大龄"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归宿,也是解决种地与打工矛盾的根本途径。
(七)着力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目前,我们正在遭遇"垃圾围城"、"垃圾下乡"之痛,就连北京六环之外,也有一条环形垃圾带。这表面上说的是城市环境在恶化,实际上反映的事实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此同时,农村自身的面源污染也有加剧的态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当前要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开展城镇文明创建,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要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和皖北地区领先水平;开展农村"三改一清"(改水、改厕、改厨、清洁工程)运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彻底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完成规模养殖企业减排任务。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城市、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长效化"标准,全市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我市已与北京客商签订了合作建设垃圾发电项目的正式合同,要尽快上马,加快进度。
二是增强农村生态自我建设能力。在同步整治城乡环境的同时,把乡村旅游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积极开展自然景观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和田园观光旅游。
三是创新生态保护机制。积极筹措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同步保护和建设。
总之,"十二五"时期,的城市发展要经历一个质的飞跃,农村的发展也面临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上一篇:市长在督查调度会讲话
- 下一篇:市长在节能减排专题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