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在干部职工动员会讲话
时间:2022-07-22 03:49:31
导语:局长在干部职工动员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最近,局里连续开了几个会,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和征地报批都开了专题会,有的会是利用周六、周日开的,既讨论了政策,也学习了文件,效果都很好。今天这个大会,也谋划了很长时间,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形势,讲讲业务,也是以会代训。几位同志的发言,改变了过去枯燥汇报的文风,思想性、方法性的东西多了,说明大家都在思考问题,这值得表扬,希望今后继续保持。比如:高新分局说利用真诚让管委会撤消了建发局所属的土地处,与肥西县、蜀山区的密切合作,都显示了国土部门开明开放的真诚态度。耕保处回顾了几个大项目的报批过程,这个过程回想起来也让人心潮澎湃,充满成就感。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希望总结好、宣传好、执行好、落实好。
“十二五”,将是全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是我省和我市发展的战略黄金期,更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宝顺书记明确指示将建设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市委、市政府赴江苏宿迁学习考察后召开的市委全委会和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明确提出按一千万人口边界规划现代化区域型特大城市。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虽然国家调控政策定性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但对于来说,在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圈等一系列战略推进情况下,加快发展仍将是最大主题。持续不断地加快发展形势,将面临资源、环境、市场“三大约束”,工业化、城市化的“两轮驱动”将使国土部门面临产业、人口和基础建设要地的“三碰头”格局。
作为基层国土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要本着“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务实求真,积极主动谋划,努力做好“保发展、保红线”各项工作,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首要目的是为了查找问题,统一思想,明晰任务。
2009年,党组实施“三大战役”;今年,党组又实施了“332战略”,取得的积极成效和社会影响有目共睹。因此,“322”战略,还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行,形成的好的制度和机制,必须常态化、动态化。“332”战略的实施,还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最主要是落实在抓细节上。2011年,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到“332”战略的“精细化”。现在,我以三个方面的实际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征地报批机制问题。目标是要建立顺畅高效的征地报批服务机制
征地报批工作,是所有项目顺利落地的关键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方方面面,牵一发动全身。如何建立顺畅高效的征地报批服务机制,是当前急需且必须做好的中心工作。我们过去报批,常常慢在组件过程,仔细分析一下,各环节都有效能挖潜的空间。
(一)要培养责任心。领导干部要有思路,干部职工要负责任。责任感和责任心,是工作作风好的体现,有责任心才能做好事。征地报批,事关建设发展全局,决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家常便饭的小事。对于建设单位来讲,征地报批就是火急火燎的大事。这件事做好了、做快了,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对项目建设负责,对用地效益负责。土地资源产出效益的最终得实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让土地以最快地效率,发挥最大的效益,就集中体现在报批“快”上。建立顺畅高效的征地报批机制,用责任心支撑报批工作,保证每个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地建设,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和最紧迫的任务,这也是国土资源系统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要培养敏感性。能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关键,这就是“悟性”,也是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报批工作不能简单认为“自己环节没问题,就是整体没问题”。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不能“前不管、后不问”。这都是没有敏感性的表现。有的项目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敏感性而耽误的。比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新址在大兴镇,占用集体土地,11月9日安排的用地指标。11月24日,储备中心给我报告进度时,简单的说“正在报批”,这就是“大而化之”,没有敏感性。没有意识到简单的“在报批”,可能就批不掉,可能导致搬迁整体工作拖延。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必须对问题敏感。要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在哪个环节,敏感地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想办法尽快地解决。
(三)要培养及时性。发现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发现了问题,不解决问题,等于没有发现问题。所以,问题要及时解决。解决问题:一是要“快而迅速”。能不过夜的问题,坚决不过夜;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坚决马上解决。二是要“敢于担当”。对一个问题,要做到“对上催办、对下提醒、左右协调”。这是干部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三是要“勤于报告”。问题在哪个层面,哪个层面就要尽力解决。自己层面解决不了问题,要一级一级报告。诸如新站区海润项目一类的很多特批项目,为什么批的比较快?就在于沟通快,汇报勤,汇报及时,上面解决问题就快。这也反映出干部的工作水平、工作艺术、工作能力。这也是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所在。
“敏感性”和“及时性”合并起来,就能够发现问题症结,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原来报批资金转付至少要一个星期,有的甚至要十天,十分耽误时间。发现这个问题后,局里要求财务处协商财政局,财政局做到了当天走款,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五六倍。再如:原来报批前期工作,没有认真盯测绘单位,结果测绘耽误时间很长。现在我们盯了,事先提供技术指导,事中进行审查,时间至少提高一倍。我再次强调,各分局局地籍处、信息中心一定要对每个项目的测绘工作进行事前指导,不要等着审查。以后,各分局要不定期向我报告地籍处和信息中心在测绘中介入情况。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想办法节省时间,工作效率会提高多少倍。
(四)要培养融合性。这是大局意识和系统意识的问题。工作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组成的。土地报批的每个环节,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并能够融汇贯通,要做到“心到哪、盯到哪;办到哪、催到哪”。只有时刻把报批放在心中,每个环节都熟悉怎么办,才能真正将工作做好。这当中,一定要注意沟通,杜绝“上面动、下面不动”,这是融汇贯通的具体体现,是融合性的具体行动。现在,报批工作是每周一个进度报表,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梳理一遍,这等同于一个调度会,有利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市领导也多次表扬了这种做法。但这个进度表,对大建设项目情况反映还是不够清楚,要尽快改进。这个进度表,我们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注意看,时刻关注变化。这样做,能够保证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也是在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增加我们的工作才干,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在编制报表的时候,如果发现项目没有进展,就要分析原因,查找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掉,及时报告。
(五)要培养精细性。征地报批是一个必须注重细节的工作。报件材料要仔细审查。位置是否准确,界限是否确定,图件有没有错误,数字有没有误差,纸张有没有缺页,装帧有没有规范等,要逐一核对和校准。“精细”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报批时,有的项目面积精确到了小数点后4位。问起来,说是计算机生成的。凤台路,都在市区内,年初把道路用地上报了,最后调查出来只有0.3亩农用地,还要报国务院。同样都是精确性的问题,这些数据经过很多处室,审核的同志们没有一个提出异议,一路报到土委会,最后还是孙金龙书记审查时候发现的。这也许是过去的误差留下来的问题;也许是你们太精确了,鸡蛋里挑骨头挑出来问题。还有的道路用地项目,1:10000的地形图上沾了一点点基本农田的边,也没有放大仔细检查,就定性为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导致项目实施时间延误。这里有没有“精细化”的概念?到底是技术上、仪器上有问题,还是思想上、观念上有问题?要么是没有“精细化”的概念,要么就是教条的遵循“精细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倡导、培养正确的“精细化”意识。
总的要求就是两句话:“纵向无缝压缩,横向无缝对接”。只要做到以上五点,用不着优化流程、删减环节,报批体制就会顺畅高效。只要将每个环节分析透,用心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让每个环节快捷顺畅地运行,报批工作自然就能快。这其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要能灵活的运用“法定时间”这个概念,除了规定的对外公告期限外,其余的都是我们主攻的对象,要最大限度地压缩、合并、同步。能够半天完成的事情,为什么不在半天之内完成呢?无非是辛苦一些。我一直在说,多辛苦一点,就能多学点东西,多干点事情。建立顺畅高效的报批机制,很简单,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做好了,会很有成就感。项目用地早一天批回来,自己心里就踏实,投资项目就早一天开工,人民群众就早一天得到实惠。最近,市里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时,吴存荣市长就当着孙金龙书记的面,说海润项目是省里特批,特别快,这是对国土局的赞赏。其实不是特批,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倾情奉献的必然结果。
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目标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作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我们在观念、制度、机制、方法等各个方面,有很多重大创新。但是,应该看到,所有的创新,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归结为“给多少地”的问题。给多少地?这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首要问题。为此,市土委会专门建立了用地预审制度。对于这个制度,我们执行的并不是太好,不是太理想。
为什么这样说?我说过很多次,报到我这里的表上都反映出来,有的处室写着“同意”;有的处室写着“原则同意”;有的处室“同意”两个大字后面拖着“注意控制规模,节约集约用地”。我不知道大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担着什么样的责任,给这些不痛不痒的意见。我理解,对用地预审制度,大家还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人人都在参与,人人并没负责。最近,孙金龙书记砍了几个项目用地,我非常震动。一个是安医大,要220亩,书记只给120亩。一个是高新区的禾盛项目,要150亩,书记只给100亩。这样的项目有很多。这说明我们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在真刀实枪地在节约土地。我们一线工作人员,反而不如领导,你们要扪心自问。张庆军厅长也说:“京东方一样的大项目好项目,省里砸锅卖铁也要支持”。这反映省里对好项目是全力支持的。什么是好项目?怎么给地?就是我们基层管理面对的问题。
我始终在说:“要像财政部门管钱一样的管地”。这一点,党组思想是统一的,市领导是肯定和支持的。现在,财政部门管钱,经办人砍一刀,处长砍一刀,分管局长砍一刀,局长再砍一刀,层层扒皮。这才是真正的审查,负责任的审查。而我们,在用地预审时,经办人把关了吗?处长们把关了吗?好像就我们局长、分管局长在把关。像“原则同意,注意控制规模”,这样的话,讲等于白讲。什么叫控制?真正的控制,就是你们过手审核规模时,你能给明确的意见。
这就是抓细节的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工作。党组一直强调实施“三大改进”,要求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要大家学习经济、规划、建设、环保、税务、工程等知识,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具备审核规模等能力。一个项目到你那,你看不懂不要紧,绝不能不懂装懂,尤其是规划。现在土地非常金贵,市领导恨不能掰着手指用,希望每个项目都能分一点,让他们先干起来。我们是直接管土地的,绝不能当“败家子”,绝不能大笔一挥“同意”、“原则同意”,就是要“砍一刀”,下手要狠,但不能乱砍,要切中要害。
用地预审工作要做好,从宏观上讲,观念一定要转变。要改变“一个街坊给一家,一块地给一家”的用地方式,学会“见缝插针”,绝不能有边边拐拐赠送搭配的错误观念;要改变“一给一整块”的被动供地方式,懂得“建多少、供多少”,能扣出一块,就扣出一块。一种是“需要给多少地,不管企业建多少建筑”观念,另一种是“需要多少建筑,我们才给多少地”观念,必须要明白这两种观念的本质区别。
用地预审时,企业必须确定建设规模,算清建筑面积,我们根据建筑面积反算用地规模。这其中,只要将容积率、投资强度、税收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相信每一个要素都会得到比较理想的答案。只要大家认真做,只要大家有“惜土如金”的观念,就一定能做好的。孙金龙书记常说,每个项目抠十亩,抠十个项目,就可以搞一个大项目。这就是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最直接的体现,落实就靠我们大家。孙金龙书记曾经批评我们的干部,干其他事情的时候很“小气”,给土地的时候很“大气”。所以,我们预审用地的时候,还是要“小气”。
我多次给大家讲,我们国土人要主动作为、主动服务。如何主动?就是盯招商、厚脸皮、粘上去,在企业招人做方案搞规划时就要提前介入,宣传灌输节地要点。否则,永远是别人栽花,我们栽刺。关键点是开始脸皮一定要厚,一定要钻进去。一旦形成惯例了,工作就主动了。
现在看来,用地预审工作要做好,最紧要的两大问题,就是解决功能性的问题和技术性的问题。
(一)功能性的问题是什么?功能性问题就是工业用地里面究竟建什么
自2006年提出“工业立市”以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经济发展快,很大部分得益于“工业立市”。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脊梁”。做大“二产”,才会促进“三产”,带动“一产”。
如何做大“二产”?首先,是“投资”。必须加大工业企业的建设性投入,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投入,工业发展的配套性投入。2010年,市的工业投资达到960亿元,这是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其次,是“消费”。工业企业税收多了,最得实惠的是老百姓。工业企业做好、做强、做大,解决了广大市民的就业问题,老百姓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就会带来巨大的消费。第三,是“出口”。出口未必是出口到境外,对地区来讲,的产品,绝大多数卖到外地,其实也是一种出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就是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捆绑在一起,聚势成能,集中发挥作用。
对于来讲,国土资源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矿产方面表现为建材供应,最关键的是土地资源的供应。这几年,新增建设用地的40%都投入到工业项目。这些工业用地,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做亏本的买卖?同志们,这绝不是亏本的买卖。这样做,恰恰反映出本届党委、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党委、政府。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当前利益,真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将这个利益损失降到最低,首要的就是要节约集约用地,尤其要节约集约有限的工业用地。有限的工业用地,究竟建什么?干什么?正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不能把有限的工业用地,全部用于建办公楼。要少建研发楼,要多建厂房,多建生产性设施。如果不用来建生产性设施,不能出产品,就是房地产,就要按照经营性用地对待。
关于研发楼问题,我要着重说一下。加工制造企业,是要注意研发楼建设的。如果没有研发,就没有技术创新,加工制造企业是留不住的。给这样的企业,配建研发楼是必须的。这样做,是帮助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让企业安心扎根,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负责任。一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是否有长久性、持久性,就是这个城市有多少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最近一段时间,为什么严格控制研发楼呢?是因为一些中小企业,实力本就不强,厂房都没着落,就要建研发楼,有效或有限的资金没有用于生产建设,可能导致无法扩大再生产或者不能及时有效投产,最后成为“闲置土地”或“烂尾工程”,有的甚至直接要求“变性”,这对工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们要严格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禁止,只是限制,必须的办公和生活服务配套,7%的比例还是执行的。但是,对于格力、美的这样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就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国土部门必须全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楼。昨天的市政府常务会上,吴存荣市长说,工业用地,把研发楼、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扣除后,容积率不能低于1。也就是说,工业用地要最大限度的用于生产建设。
(二)技术性的问题是什么?技术性问题就是工业用地里面到底怎么建
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工业用地规划问题。归根到底,也就是你能不能看懂规划图的问题。能不能看懂规划图,我简单提出“层数”、“间距”、“退让”、“绿化”、“停车”五个要点。大家可以参考。更深的是规划部门的事,如果还想搞深弄懂,各位再去请教他们。
(一)关于“层数”。看到图以后,很容易的就能看到是单层还是多层。如果是单层,问问为什么建单层?听听理由充不充分?你们一定要能独立思考,要具有判断能力。能建多层的,必须尽量建多层。现在除了大型机械,除了重工企业,没有什么不能上楼的。发达地区都是高层厂房,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总是搞单层厂房,这是非常落后的。这里面,就是要“下狠心”,要逼企业“上楼”,逼企业建多层。不要担心实施不了,你们把第一关就说“不”,这个事情,就永远做不了。有的地方说层高8米就算两层,这是不承认的。建单层厂房,都要报市里批。2005年以前,住宅基本上都是多层。2006年初,金龙书记提出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多层一律不批,全部建高层。现在看来,只要下决心,就能搞成。现在谁还建多层?这就是观念突破。所以,工业厂房建多层的问题,就要在我们这批人手里,实现观念突破。多层厂房,就是用地预审时,第一个要审核的,是一个重要抓手。
(二)关于“间距”。间距问题,讲一个简单的数据,大家可以记一下。高层与高层之间的最小间距是13米,如果高的地方建防火墙,可以缩到9米。混凝土多层之间的最小间距是6米,钢结构多层之间的最小间距是10米。从上面这组数据来看,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就是在6米或者10米到13米。你们看规划图的时候,如果图上标注的间距大于这个数据,就有“砍地”的空间。
(三)关于“退让”。过去,建房就压线,很多建筑是贴着红线建的,在道路扩建的时候经常要动拆房屋。现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车辆的增加,道路拓宽做不了,带来了很多“城市病”和“后遗症”。所以,对于城区内的公共建筑、居民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必须远一点,这是孙金龙书记的强制命令,所有建筑必须退让10米以上,高层建筑退让20米,大型商业设施退让30米。当时,虽然难度非常大,现在不也做成了吗?这是为城市发展的未来考虑,也是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考虑。这样做,是以人为本的。但是,对于开发园区来说,园区内退让道路红线过宽就没有必要了,只要留足必要的物流通道和消防通道即可,道路两侧退让红线的距离,5米足够了。如果大于5米,也要毫不留情地“砍地”。
(四)关于“绿化”。城市绿化要求绿地率不低于40%,城市中还要有公共绿地,都要作为开放空间,用于老百姓的交往、活动、游憩和休闲。对于工厂内部来讲,绿地率要求不大于10%。10%的概念,就是没有必要在工厂区里留出绿化空间,只要沿街沿路、边边角角、房前屋后栽树就可以。带状绿化是不占多少地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企业的规划图上,有大片的绿化用地,也是在提醒你要毫不犹豫的“砍地”。
(五)关于“停车”。工业项目一般对于停车要求不是太严格,应该没有多少停车场。如果我们发现停车场过大,就要仔细分析:停车场为谁服务?是为职工服务,还是为生产服务?我们在审核时,一定要区别对待,有的企业可能需要一些停车场,比如江汽一类的汽车生产企业,还有物流、货运任务比较重的企业。大部分企业是不需要停车场的。另外,对于停车问题,我们还要结合多层厂房建设,考虑有些停车场架空问题,这样既不多占地,又能解决停车问题。
以上讲的,都是规划方面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手段。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未必能够体会。这没有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学习,从现在开始学习,从现在开始实践,最终你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关键点在哪?就在于你是否能够牢牢把握节约集约用地这根弦,是否始终以怀疑的态度对待开发园区和企业的用地申请。
“节约集约”和“怀疑态度”,与高效服务,为企业服务,没有冲突。不要认为怀疑就是对企业不尊重。你们要学会“以理服人”,砍别人地时要能说出“一二三”,不能简单的说“不”。我们提倡:对企业永远要说“可以”。如何可以?就在于我们的工作水平,我们的工作艺术。这也是建设学习型机关所倡导的。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增长才干。工作机制、工作作风和工作质量的“三大改进”,其要旨和意义也在于此。
三、违法用地发现问题。目标是要建立快捷全面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
违法用地,始终是国土资源部门最头疼的事情。其实,普通老百姓造成的违法用地,其危害性“微乎其微”,整治起来,也很简单。政府工程的违法用地,经过这几年的集中整治,加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违法用地也越来越少。
现在,违法用地的重点就是企业违法。抢工期,先动工,造成未批先用、未供先用、边报边用。迫于发展的压力、政绩的考核、招商的困难,县区政府、开发园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装作“看不见、听不到”。这种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市里出台了违法用地的发现报告制度,县局和分局也都做了一些很好的机制探索。比如,有的县、区建立了村级信息员制度,每个村配了1名信息员,每人每月财政补助100元钱。据统计,有一半的违法用地信息是他们提供的。还有的分局或国土所,制订了一级、二级、三级动态巡查路线,一级巡查一周一次,二级巡查半月一次,三级巡查一月一次。
为发现报告和动态巡查常态化,市局出台了动态巡查“四个一”制度。发现报告制度和“四个一”制度执行的关键点是“证明人签字”。但是,前段时间,市局派督察人员去抽查,发现证明人签字没有很好的履行。这是不允许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今后,每年“卫片”下来以后,对每一个违法图斑,都要督察发现报告制度和“四个一”制度落实情况。要查清巡查责任人、信息员,当时是怎么巡查报告的。要知道,如果违法用地没有发现报告,就是巡查责任人和信息员的责任,要在系统内严肃处理;如果报告没有处理,就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这个共同责任机制,是比较明确的,大家一定要执行好、宣传好。发现、报告制度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干部。
对于违法用地的处理,不能把前途和希望寄予卫片下来以后的整改,不能年年突击。我们应该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要随时随刻用平时的工作来逐步化解矛盾。很多人违法用地,是属于不知情情况下的作为。只要我们通知到、解释到,他知道危害性以后,一定会自动停下。这样做,我们的执法成本也会少得多。现在来看,基层国土部门的“耳目性”越来越重要,要听、要看、要发现、要报告。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形势的变化。以前,违法用地的补办,我们总是能说服省厅给我们追加计划。但是,明年开始,省厅要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首先用于违法用地补办。这“一正一反”,我们将更加被动。另外,违法用地,从根本上来讲,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干扰作用,会扰乱市土委会的统一布局。
说直接一点,违法用地的始作俑者,就是在挑战市土委会的权威,就是在试图凌驾土委会之上的,就是在逼迫市土委会埋单的。从建立顺畅有序的土地管理新秩序角度来讲,这是绝不允许的。且不说违法犯罪,就从行政管理角度上来讲,这也是不能容忍的。
同志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土工作,各级各部门越来越支持国土工作,社会民众越来越理解国土工作,部门地位越来越来高,工作氛围越来越好。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今天,我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精细化”,“332”战略要精细化,征地报批、节约集约用地、违法用地管理要精细化,其他各项工作也要精细化。在这里,我还要简单说一下土地证办理问题,这项工作是项目单位和老百姓最看重的,直接关乎他们的权属和利益,现在土地证办理有前后脱节、多头办理、体外循环、滞后混乱等几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工作不精细的一个表现,相关处室和单位要坐下来,捋清楚,原则就是“一切为了方便群众”,让用地单位群众少跑两趟,争取摸到门、找对人,能够一次性办好。我举个例子,招拍挂用地,项目单位资金到位后,就应该办理发放土地证,还让单位委托做征地调查,才能发证,这是不合理的。
我相信,经过努力,无论压力多大,无论困难多少,只要我们心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心怀保障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大局,心系人民群众利益,努力做好工作,国土部门的希望和前途是光明的,国土事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倡议,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前进、共同进步!
- 上一篇:书记在国土总结表彰会发言
- 下一篇:书记在土地利用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