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水源地保护视察讲话
时间:2022-06-12 09:35:00
导语:领导在水源地保护视察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天上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城市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视察。大家实地考察了米山水库和崮山水库,听取了市环保局毕复安局长的综合情况介绍,对我市城市水源地保护情况有了一个直观、全面、深刻的了解。刚才,部分委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结合自己所看、所听、所想,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里,我再谈三点感受:一是深感局面来之不易。城市水源地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难点,难就难在它与区域内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利益冲突。作为我市水源地保护的主管部门,市环保局这些年来牢记使命,克服困难,负重前行,依法管水、治水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保护好我们的生命源,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我市的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标准层次上。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实践证明,我市环保队伍是一支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是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的守护者、先行者。二是深感责任重于泰山。看到两座水源地碧波荡漾、水清质优,听了毕局长对我市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惊喜、佩服之余,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前不久,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着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尚且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部门更应该如此。企业的责任有大有小,政府部门的责任则重于泰山。市环保局的同志应牢牢绷紧责任这根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心存侥幸,不能麻痹松懈,应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情况考虑得更复杂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全面一些。三是深感任重道远。我市水源地保护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安全隐患不是小了,而是越来越大。以市区水源地为例,目前向市区供水的米山水库、崮山水库、所前泊水库、郭格庄水库和冶口水库,大多处在我市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其中最大的水源地——米山水库,其流域范围内的界石镇、米山镇、汪疃镇、苘山镇、草庙子镇和初村镇,都是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的经济增长带。这些经济增长带,呈现出对市区水源地的合围态势。在这些经济增长带内,新进项目和外来人口逐年增多,水源地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水源地周边居民生活垃圾乱放乱扔、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学肥料,部分不法分子采沙洗沙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也都给水源地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小压力。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搞好水源地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下面,我根据今天视察的情况,结合平时思考,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树立三种意识,进一步增强水源地保护的自觉性
意识决定行为。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必须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不断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应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忧患意识。俗话说,人无近忧必有远患。保持忧患意识对于水源地保护工作至关重要。2005年11月,哈尔滨市松花江水严重污染,导致全城停水4天,举国关注。此次事件,看似是由中吉化双苯厂爆炸而引起的严重污染,实则是松花江水长期污染的一个缩影,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有专家说,在中吉化双苯厂发生爆炸前,松花江的污染已十分严重,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均未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因此,即使工厂不发生爆炸,松花江水也面临着不能饮用的危机。这就警示我们:没有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危险、最大的危机。我市作为全国第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在水源地保护方面,成绩不说跑不了,忧患意识不立则是最大的隐患。以前的工作干得再好,都是份内的事,是应该做的,一旦出了事,就是“100—1=0”。
二是法治意识。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就是要摒弃粗干、蛮干的随意行为,坚持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我们了解到,我市目前的水源地多达12处,流域面积数千平方公里,涉及三市一区的几十个镇、上千个村和企业。应该说,我们的水源地保护工作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牵扯着社会的神经,触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提高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护水,是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依法护水,就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要加强源头治理,针对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让水源地区域内的居民、企业和相关单位知法、懂法,自觉地用法、守法。
三是创新意识。水源地保护工作,保护的是水质,促进的是发展,我们不能因为保护水源地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污染了水源。市环保局和相关部门应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善于从矛盾中寻找粘合点,从对立中寻找切入点,从不同观念中寻找共振点,把经济发展与水源地保护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利益相通、相促相依的局面。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工作思路、科技、方法等创新。在思路上,紧密结合不同水源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保护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走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水源利用与水源保护相结合、水源涵养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路子;在科技上,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大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水源地保护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和引进必要的水质监测设备,改善水质监测条件,提升监测能力;在方法上,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水源地保护,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三个重点,加大水源地保护工作力度
水源地保护工作,水质达标是目的,依法护水是措施,源头治理是重点。抓源头,强法治,促达标,应当成为我市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在源头治理上,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企业污染源的治理。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污染治理是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水源地区域内的企业污染治理,应把好“三道关”,设好“三条线”。“三道关”,首先是规划关。在制订区域产业规划时,对水资源保护区进行正确定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功能,即以保护水功能为主,最大可能地控制甚至削减那些破坏水资源保护的功能,特别是污染型企业。对已建成的规划区,在产业配套上,应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其次是准入关。严格项目审批,对有污染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是我市多年来一直实行的“铁腕政策”。这一政策,既可行又有效,应持之以恒地贯彻好落实好。第三是监管关。加强对水源地上游企业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全天候监测机制,一旦发现超标排放,坚决制止并责其限期改正。“三条线”,一条是红线,就是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将其从水源地上游迁出,远离水源地。第二条是蓝线。企业生产,必须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经济规划区内必须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场站,污水不能有效处理的,不能开工生产。第三条是绿线。就是从长远考虑,应停止在水源地上游新建或扩建企业和旅游设施。
二是生活污染源的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加强水源地周边农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禽畜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还水源地周边一个洁净的生态环境。考虑到农村经济条件局限和改变农民生活习惯的难度,在工作重点上建议从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把握:第一,强化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保护自治功能。以水源地周边的行政村为单位,设立村级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章程,确定目标,落实责任,以日常宣传、管理和监督为重点,搞好村民环境自治。村级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可以下设若干个村民自治小组,将每一个农村家庭纳入到自治队伍,切实增强他们对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视,提高环保自觉性。水源地当地镇政府应建立必要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农村水源地环境自治工作的领导。第二,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将城市的“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行动,延伸到水源地周边农村。“蓝天行动”以保持空气净化为目标,引导水源地周边农民大力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以替代秸杆、山草等传统燃料,减少空气污染;“碧水行动”以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为目标,研究开发新技术,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和无公害处理;“净土行动”以加强农村卫生死角管理为目标,控制传染源,净化地表水、地下水;“青山行动”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大力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深入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第三,对水源地周边农村进行包扶改造。借鉴我市包扶贫困村工作经验,组织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水源地周边村进行专项环境保护包扶改造。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量的未被吸收的农药、化肥及禽畜粪便,流失到河道、水库,也是造成城市水源污染的一大根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养殖业,是解决农民增收与水源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当前首先应打破区域界限,围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农村农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形成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利于水源保护的产业发展框架,引导农民在这一框架下发展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其次是把水源地农村作为全市农业生产的一个特别区来对待。特别区的“特别”,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扶持力度上体现特别,即对水源地周边村的农业生产予以政策扶持和人、财、物力倾斜,就像办工业园区那样来办这块农业区;二是在环保和增收上体现特别。重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米山水库作为我市市区最大的水源地,可以考虑将它打造成科技型和环保型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区,水源地保护的示范区,科技兴农的带动区,形成我市科技事业的“新三区”。
三、完善三个机制,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水源地保护工作,机制是保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下三个机制:
一是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市政府对水源地的垂直管理,协调好环保部门与水利、城建、林业、农业、气象等部门以及水源地所在市、镇的关系,形成既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又密切联系、协同动作,统分结合、齐抓共管的灵活工作运行机制;提升与水有关的管理机构的管理地位,强化其水资源产权代言人的地位和职权;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实行水资源的动态管理,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做法做出及时反应;实行参与式管理,注重水源地居民意愿的调查及引导,吸收当地居民参与水资源管理及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补偿机制。水源地居民为保护城市水源地付出了巨大牺牲,承受了很大损失。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全新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之下,需认真考虑水源地居民的财政补贴、水源地生态保护等相关问题。应建立健全水源地居民财政补贴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一定比例的水资源费返还到水源地,用于补偿当地农民经济损失,并用于水资源监测、保护、节约和管理。该项资金可实行专款专用,并责成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不能挪作它用。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水源地居民负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参照城市最低生活费标准,对保护区、补给区内的农民按期发放最低生活保证费。
三是考核机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力度;相应地提高水资源保护在部门和地方干部考核中的指标权重,促使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到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利用上来。
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事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水源地保护行列,众人划浆开大船,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支持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建良言、献良策,为水源地保护事业造势助威、保驾护航。希望环保局干部职工发扬成绩、再接再励、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努力开创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向全市人民奉献上永远的净水。
- 上一篇:民政局村级民主日活动意见
- 下一篇:领导在劳动保障评议会讲话
精品范文
10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