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服务机制汇报会讲话
时间:2022-05-11 02:56:00
导语:书记在服务机制汇报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们: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汇报会,也是一次交流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县委﹝2012﹞7号文件的落实会。县委﹝2012﹞7号文件规定:每个季度要开一次县级“民情地图”工作例会。因此,这也是一次“民情地图”工作例会。这里,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民情地图”促服务进行回头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回头看:一是对“民情地图”作用的回头看,一是对“民情地图”本质的回头看。
关于“民情地图”作用的回头看,我觉得有两大作用是很明显的:
第一,“民情地图”通过大家一起努力,确确实实已经成为我县改进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以前,我们乡镇干部工作做得很辛苦,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要看到人民群众还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满意。就其根源来说,有的确实是因为干部作风还需改进。我曾经归纳了四句话:第一句话,叫不上名,与群众之间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住村干部到了村里,老百姓可能也知道你是住村干部,但是相互之间叫不上名字。中国是人情社会,能不能叫上名字,是一个标志。见面如果能叫上名字,村民可能就对你有亲切感;如果叫不上名字,工作要顺利开展,有时就有难度。第二句话,说不上话,干部与群众之间话语体系不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和老百姓说话。第三句话,认不了路。昨天和乡镇干部座谈时,我一个个地问,画“民情地图”之前,村子里有多少人叫得上名字,你叫得上名字的人里面有多少是准确知道住在哪里;然后,画了“民情地图”之后,又有哪些变化。确确实实画图之前,有些尽管也叫得上名字,但是不知道村民住在哪里。最后一句话,办不了事,因为情况不熟悉、不掌握,遇事慌张,办不了事。以上这些在“民情地图”推出前,在有的乡镇干部身上,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民情地图”刚推出来的时候,我们乡镇干部特别是一般干部是有点“小情绪”的。比如说,有的干部讲,现在乡镇干部要全才,连地图都要会画;有的讲,画地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等等。但是通过地图画下来之后,我们的干部和群众接近了,干部作风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来看,可以说“民情地图”已经成为乡镇干部日常工作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说,昨天座谈的时候,三都乡的一个干部说,一个乡里的干部QQ签名签了:“民情地图典型工作案例今天你写了吗?”乡里又有一个干部在签名之下评论说:“这是必须的。”
第二,很好地发挥了“四张图”的作用。一是发挥了群众工作的“连心图”作用。比如以前,有的乡镇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到村里叫不上名、说不上话、认不了路、办不了事,进村要村干部带着;画图之后,可以和村干部“一起去”或者说就自己去。没画图之前,群众看到干部会问,你是谁,你是不是住村干部;画了图之后,群众就说:“哎,又来了。”口气就不一样了。二是发挥了促进发展的“作战图”作用。大家刚才汇报当中,就有不少“民情地图”促发展的例子。三是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和谐图”作用。四是发挥了农村工作以及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基础图”的作用。比如,过去住村干部之间的调整交接,无非就是老住村干部把新任的住村干部带到村里主要领导那里走一走,这就算交接完成了。现在的交接是一整套“民情地图”包括一系列群众工作材料的交接,这就有利于我们的新任住村干部熟悉情况,尽快进入角色。对于新任的乡镇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尽快掌握全乡情况,“民情地图”也可以很好地起到“基础图”的作用。
为什么“民情地图”会有这样明显的作用?我觉得,与我们乡镇认真贯彻县委推进“民情地图”工作的战略决策部署是分不开的。一开始,有的同志或许就是把“民情地图”当成一个任务,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实践的深入,大家认识上越来越到位,思想上越来越重视。大家抓工作有几个方面给我印象深刻:一是严抓严管。举例来说,古市镇开工作例会的时候,每个阶段都布置一个“民情地图”工作主题,明确规定每个阶段要熟悉什么民情、走访什么户,之后分片开展“交叉检查”。再比如,三都乡“民情地图”抓好“四个一”,周周一主题、周周一台帐、周周一汇报、周周一抽测。二是积极探索“民情地图”与“促服务”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比如说,西屏镇以图管项目,推进项目建设。又如,大东坝专门召开“民情地图”小组长例会,以新任村书记为“民情地图”小组长,推进“民情地图”向村级延伸,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现在有些新任的村书记、主任,对本村家家户户的情况也不一定很清楚,所以,下步“民情地图”工作推进中,换届之后新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也要和乡镇干部一样家家户户去走访。三是我们的乡镇花了很多功夫在“民情地图”的管用实用上拓展创新。比如,玉岩镇拓展了各个村的特色工作图,等等。
关于“民情地图”本质的回头看,我想和同志们一起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民情地图”有利于解决很多问题,但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民情地图”是我们县按照省里、市里的要求,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基础上的一个创新。“网格化管理”本身不是的创造,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北京、上海很早就提了,其非常注重的一个要素是管理。我们在深化过程中又提出了“组团式服务”,引入了“服务”这个要素。我们继续深化的深化点在于,突出了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干群感情问题。前面说了,我们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抓好社会管理,管理、服务、感情三个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手绘“民情地图”,通过强化干部的上门走访,增进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所以,“民情地图”促服务的逻辑关系是,感情先于服务,服务先于管理。
第二,“民情地图”是社会管理的创新,首先管理的是谁?回答是,首先管理的是干部。干部是干群关系的矛盾主要方面,抓好了干部管理,干部作风转变了,强化对群众的服务管理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对干部严抓严管,是我们把“民情地图”这项工作抓好的第一前提、第一要素。
二、贯彻落实县委﹝2012﹞7号文件,真正让“民情地图”成为一张“活图”
“民情地图”只有成为一张“活图”,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一个方面,要通过“民情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让现在的“平面图”成为立体的、动态的、可拓展的图;再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用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落实好“一条主线、两个导向、三个重要抓手”。
“一条主线”就是,要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这是习说的。他说:“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这段话的针对性、指导性很强,也使我联想起同志在延安时期曾提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群众领袖。我觉得,同志的这个话没有过时。而要成为群众领袖,就必须走进群众、深入群众,这样才能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防范在执政后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
“两个导向”就是,面向干部,形成干部压力变动力的传导机制;面向群众,形成以增进干群感情为前提的可持续服务链的传导机制。这两个导向,也是我们深化“民情地图”促服务长效机制的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完善干部压力变动力的传导机制。确实,“民情地图”这项工作给干部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基本上大点的村增加了两倍工作量,小点的村也增加了一倍工作量。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是不是说没有“民情地图”这项工作农村工作就好做了?可以说更不好做。“民情地图”可能是增加了一时的工作量,但对长远来说是有利于各个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推进的,不少难的工作可能因为有了“民情地图”就变得容易了。我们在引导乡镇干部的过程当中,这些道理要给他们讲。当然我们也要理解,干部也是人,也要重视激励机制的构建。县委﹝2012﹞7号文件有一条非常重要,即“民情地图”的推进,必须坚持绩效评价与用人导向的有机统一。规定这一条,目的就是促使干部变压力为动力,真正增强用好“民情地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可持续服务链的传导机制。我们讲服务,不能“空对空”。如何才能做到不“空对空”?那就是制度设计过程当中,服务要向两头延伸,一头除了乡镇要做好之外,要向村一级延伸,村级组织要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一头就是要向部门延伸,部门服务乡镇村的工作要进一步强化。
“三个重要抓手”:文件规定的事情都要做好,此外,要用好“三个抓手”。第一个抓手,抓好入户走访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入户走访率是关键,你不去走访,就没有感情,但是走访了之后问题不解决、群众不满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下一步考核检查,要把这“三个率”落到实处,“三个率”的落实情况要公示。第二个抓手,“民情地图”促服务典型群众工作案例。前一段时间找干部谈话,我说现在干部对“能干”这个词的内涵要有新的理解,要能干会说、能干会跑、还要能干会总结。光自己干,不会说,不会去动员,最终事情是干不好的,发动群众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能干会跑也很重要,不会跑部门,不会跑项目,一个地方要发展也根本不可能。同时作为提升自身素质、自身能力来说,能干会总结尤为重要,其中案例总结是最好的总结方式,不仅能提高自己,通过案例的交流,大家都能提高。在“民情地图”促服务典型群众工作案例上,要求做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干部人人写案例,农村工作指导员人人写案例,大学生村官人人写案例。第三个抓手,就是应知应会考试。去年的应知应会考试大家普遍反映是好的,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接下来的应知应会考试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了解乡镇干部对知识点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组织编写应知应会学习材料,丰富应知应会考试内容。
我就说这些。希望大家把“民情地图”促服务这件事情认真抓好,作为乡镇党委换届之后,抓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抓手”来抓,“第一件事”来抓。尽管乡镇工作很忙,但要抓好了“民情地图”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够“两不误、两促进”。
- 上一篇:市政府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 下一篇:书记在干部违法处置工作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