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民生建设推介会讲话

时间:2022-03-15 09:26:00

导语:领导在民生建设推介会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领导在民生建设推介会讲话

同志们:

一、"大、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安全感都明显增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成就事业。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生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一届接着一届干,求真务实抓落实,在人均财力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四成的情况下,六成以上的财力花在民生上,有力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居民收入增加,群众富裕度明显增强。1996年,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了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生产总值实现了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2010年,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2.4倍。目前,全市百万、千万富翁不再稀奇,"万元户"逐渐成为时代的记忆,贫穷落后的形象彻底颠覆,沂蒙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市民幸福感位列全国第二位。

二是,保障体系完善,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各类保险扩面提标。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七年年均增长14%以上,"取暖费"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1100元;各县区、开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部纳入国家试点,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9.5亿元,保障140.6万人;残疾人和福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资金达到3.2亿元,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8万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城镇失业率连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200多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在校生达9万多人,总理对我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大学获批挂牌,沂蒙人民实现了多年夙愿。医疗改革逐步深化。182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平均降幅超过40%;新农合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先看病、后交费新型就诊模式成功破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建成经济适用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今年作为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参加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会议。社会保持和谐稳定。95%以上村居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和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上访的"三无"目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7.5%,2010年我市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在8月16日举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仪式上,莒南县大店镇的农民群众激动地说:"种地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用愁,感谢共产党、遇到好社会"。

三是,公共服务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民生支出连年实现新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453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2010年达1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4%,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预计今年民生支出1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4%,比全省高出9.4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现代滨水生态城市特色日趋鲜明,城区蓄水面积48.5平方公里,沂河湿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不是苏杭、好像苏杭";省委姜异康书记说"不仅是而且是全国革命老区的一张名片";姜大明省长讲"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对接,全市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路,414万群众吃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东平铁路、新客运总站、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沂沭河防洪能力由20年提高到50年一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要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规模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代表省迎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国家考核获得第一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82%的行政村实现"五化"达标,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加快实施,走出了一条"环境绿色生态、产业特色高效、乡村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同志认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经验,在新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体育事业得到新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钢结构文化广场、全省最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沂蒙精神、红色文化闻名全国。首创并成功举办了全国红色运动会,成为世界上连续举办国际赛艇和滑水两大赛事的唯一城市,规划建设了全省最大的百里滨河健身长廊,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四是,城市形象提升,群众自豪感明显增强。诸多"品牌"推向全省、全国。"联审联批"和"代办服务"全面推行,审批提速超过88%,我市荣登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做法,被中央农工办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并刊发全国;农村社区"大村庄制"创建经验,被国家民政部誉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范例;供销系统"一网两平台"建设被称为"莒南模式、现象、经验";"行风热线"、"马上就办"栏目架通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成为全国政务和纠风品牌;用群众工作理念统揽信访工作和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五个一"的做法在全国推广;基层人社所"小平台、大事业"、新农合农民住院"一卡通"、北城新区"解四忧"和谐拆迁改造等做法,被全省推广。一批"国字号"荣誉扮靓。"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获得了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名城、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中国板材之都等荣誉称号。今年,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综合评审,进入公示环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到国家考核组的好评;全国供销合作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建设现场会、第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城市规划、公路管理等现场经验交流会先后在我市召开。目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大,已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高地、生活的乐园。正如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讲得那样:"是一个想来的人向往的地方,没来过的人想不到的地方,停留过的人不想离开的地方,离开的人还想再来的地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之基、发展之需、和谐之本。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对民生建设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必须带着感情和责任抓民生。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承担着全省九分之一的民生建设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分必要和迫切。一是,要求高。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总理在2009年10月视察时,向全国发出了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号召,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全,更有尊严。姜异康书记在最近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姜大明省长一再要求,用财政的钱做好保民生的工作、用市场和社会的钱办好促发展的事情。中央和省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表明,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各级担负的硬任务,是讲政治、讲党性的现实检验。二是,责任重。去年中央党校在举办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高层论坛,形成了两点广泛共识:革命老区不应该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应当科学发展、走向现代文明;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作出了巨大牺牲奉献,改革建设时期理应享受国家和省里的优惠政策,理应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如果民生工作做不好,不仅有负上级的期望和重托,更愧对老百姓的期盼和信任。各级党委、政府在民生建设上应当全心全意,决不能"半心半意",更不能"三心二意"。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抓民生、促和谐、保平安,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机遇好。国务院批准我市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有关政策,这是热切期盼、来之不易的大政策、好政策,蕴含着现实生产力和较高含金量。我们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放大政策效应,挖掘各方潜力,千方百计为老区人民谋福祉,全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第二,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夯实民生事业基础。经济实力是改善民生的现实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落实民生政策只能是"纸上谈兵",人民群众的幸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亟需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家知道,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全力打出"组合拳",围绕10个方面上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达到1310个,投资20亿元以上的14个;各县区提报的明年的项目,总投资可望达到2300亿元,并且大多是"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近年来数量最多也是质量最好的。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县域经济增势强劲,主要指标全线走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双50"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和支持。在最近的省委全委会上,姜异康书记指出,要抢抓老区优惠政策的机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更好地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姜大明省长在省委研究室《关于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上批示:"看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很振奋。"当前,市县乡三级换届正在积极稳妥地进行。我们要把换届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用在加快科学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到换届、发展、民生"三不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争先进位,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否则,就会贻误时机,被动落后。

第三,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共享共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民生事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和可承受能力,不乱许愿,不吊胃口,坚持积极作为、量力而行、多干少说、说到办到。要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对有条件办的事项,快办办好;对上级规定办的事项,按要求办到位;对需分期实施的事项,创造条件积极落实;对暂时办不到的事项,做过细的宣传解释和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力度,加快建设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民生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富民、惠民、为民、安民为主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向广大农村、农民和低收入特困群体倾斜,加大民生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行有所畅,把建设成为民富民安、宜居宜业、公平公正、和谐和睦的幸福家园。

按照"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公平正义、均衡普惠,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十二五"期间全面抓好的"十项民生大事",从现在起到2013年底,重点抓好的"二十件民生实事",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够更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将办的大事和实事一经公布就等于向全市人民立下了军令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定信心、全力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决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有半点虚假。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拓宽增收渠道,让城乡居民更加富裕。要进一步强化"抓科学发展促民生改善"的理念,紧扣主题主线,多方促进群众增收。争取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一要发展绿色经济带民富。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对实现县域经济"三年翻一番、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至关重要。蒙阴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近五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增幅居全市各县第一。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千方百计招大引强、上好项目,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优势主导产业,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二要促进就业创业保民富。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我市作为人力资源大市、民营经济大市,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民富的潜力很大。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和创促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好效果。要制定和完善更具导向性、操作性的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增加就业岗位,创建创业型城市。特别要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重点,优化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地使无业者就业、就业者乐业、有志者创业。争取到2015年,建设3处市级大学生创业平台,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处集培训、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三要培训转移助民富。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转移培训工程"、"金蓝领"计划,推进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企业技师工作站建设,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十二五"期间,培养高技能人才12.3万人,争取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万人。四要调节分配促民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搞好产业化扶贫和互助资金试点,实施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帮助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康;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维护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维护社会公平。

(二)强化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社会保障是群众的"安全网",是解除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三大"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深入总结新农保试点经验,扎实细致地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从中受益;依法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落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加快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和建立参保地委托就医地管理协作机制;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保险范围。争取到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达到98%,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00万人。二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要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优惠政策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救助格局,努力让生活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争取到"十二五"末,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市级达到2万元、县级不低于1万元;每个县区建成1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和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三是,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要以解决城市困难群体住房问题为目标,优先发展公共租赁、经济适用、廉租住房,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为目标,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优化住房结构;以改善农村群众住房条件为目标,加快实施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到2015年,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住房保障覆盖城区总人口20%的目标;新建农村住房50万户。

(三)推进城美乡美,建设宜居家园。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快打造宜居城市。一要加快"四点对接"促城乡统筹。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抓新城带老城,抓水城带商城,搞好北城新区二期和涑河片区建设,加快兰山区西部新城和镇山风景区开发,推进罗庄区"一城五基地"和河东区"五区托一城"规划建设,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功能,建设鲁南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广费县经验,促进县城做大做强、做精做美,使之成为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集中力量抓好优先发展重点镇,尽快形成一批县域经济文化次中心。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采取"一部四办"联动的做法,唱好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建设功能配套-环境整治"三上工程"-创建生态文明"四步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努力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生活。近年来,沂南县大庄镇围绕"让群众住得顺心、放心、舒心、安心",打造群众满意新型社区的做法效果很好,各乡镇要积极借鉴。二要加快滨河两岸开发促生态优化。我市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对丰富,建设滨水生态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市园林局(滨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要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总体思路,以举办省第四届园博会为契机,精心组织实施清水、景观、湿地、林荫和亮化、彩化"五大"工程,着力打造"清水绕城、碧波荡漾"的亲水空间,建设"水绿一体"的城市大花园、大客厅。2012年,要争取完成绿地改造面积1100公顷,修复和保护湿地面积1000公顷,水质稳定达到3类以上。各县区和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都要把重点河流两侧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积极实施湿地修复和保护,加大水上保洁和沿岸绿化美化力度,切实保护好"一澈清水",努力把河流两岸建设成生态绿色长廊、居民休闲健身长廊,争取我市早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要加快综合整治促面貌改观。在中心城区,集中整治主要道路、重点街区"露头丑",加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全面推广环卫保洁机械化,规范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处置运输,进一步改善环境面貌。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比2011年提高10%以上。争取到2015年,主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高压冲洗率达到70%;餐厨废弃物收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建筑渣土密闭化、规范化运输率达到90%以上。在广大乡村,加快道路硬化、植树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居亮化"五化"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社区"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乡村。2012年,所有县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县一场、一镇一站"的目标,完成村居(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站点建设任务,乡村"五化"工程建设全面达标。四要加快完善交通网络促畅通出行。搞好绕城高速、环城快速公路和四河交界口隧道规划建设,全面打通主要道路断头路,扩大交通容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票价补贴机制,引导市民乘坐公交车;增建、扩建公共停车场(位),减少占道停车;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形成贯通城乡的交通运输网络。2012年,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670公里、农村公路1500公里,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9000个、国有公交车100辆,完成机场扩建二期工程。到2015年,有效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各县区均有1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和农村物流分拨中心,各乡镇均有1个四级以上客运站和物流站。

(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一是,大办全民受益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整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确保到2013年全面完成新建和维修加固校舍310万平方米的任务,基本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喝热水、吃热饭、冬季取暖和厕所治污等问题,基本解决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内涵发展高中段教育,争取到2015年,所有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改进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统筹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争取到2015年,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二是,大办全民覆盖的卫生。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全面推行兰山区"先诊疗、后付费"的新型就诊模式,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70%,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所有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对低保、"五保"对象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8000元。到2015年,每个县区至少有1家医院达到标准化,每个乡镇和社区至少有1所规范化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覆盖所有行政村。三是,大办全民共享的文化。完善以市级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为龙头,县区"两馆一中心"为骨干,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为重点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架构;继续举办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2012年,在全市20户以下自然村中新增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用户1.1万户,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2000个,组织电影下乡10万场。"十二五"期间,完成兵学城二期工程和大剧院建设,所有行政村建成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全覆盖,每个县区至少新建一所城镇数字影院。四是,大办全民参与的体育。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到2014年,完成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北城新区体育中心,三区九县全部建成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一场两馆",90%以上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城市社区拥有1处以上的体育健身设施。同时,抓好滨河百里健身长廊建设和管理,在公园、绿地配建相应体育设施,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园林化;开发建设豪华游艇、快艇、水上观光项目,积极组织大型水上赛事,打造水上运动之城。

(五)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发展。"为政之道,在于安民"。要正确把握社会运行规律,有效协调关系、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一要确保生产经营安全。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和企业利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先进县区、"安全标准化企业"、"安全社区"等创建活动,强化交通运输、危险物品、矿山、建筑、消防、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二要确保社会治安安全。坚持打防并举、重心下移,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基础建设年"、"打黑恶、反盗抢"、"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健全四级调解组织,规范信访秩序,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增强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能力;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探索社会服务保障、矛盾纠纷大调解、治安防控、重点特殊人员服务管理、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等综合改革,确保我市群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三要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快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理顺职责分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相衔接、从城市到农村各领域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市创建10个示范片区、100条示范街和1000家示范店;动员食品生产和餐饮服务企业,学习金锣肉制品、盛能乳业和惠民早餐加强质量管理的做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四要确保饮用水质安全。制定水源地生态补偿政策,加快实施岸堤水库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逐步关停供水管网覆盖内的自备井,加快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2012年和2013年,完成714眼山丘找水打井任务,解决8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水质不安全问题;完成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7个极度缺水村共11600多人的搬迁任务;2015年,全市城镇供水能力要达到每年5亿立方米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五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强化节地节能节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防止地质灾害;搞好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同时,加大植树造林、水系绿化、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和保护森林力度,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争取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总之,通过上述努力,让广大市民喝干净水,吸新鲜空气,吃放心食品,生活在优美环境里。

三、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用心着力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担当、风雨可渡、大业可成。能否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现实检验。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民生建设当作头等大事,科学作为聚民力,完善机制增活力,严明责任加压力,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

要从民所愿、科学决策。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群众满意。老百姓的感情最朴实、最淳厚,对民生的感受也最具体、最直接;对世情冷暖感受最深刻,对政令得失也最有发言权。要坚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要持续开展"民生大走访"活动,常到基层、深入一线,听老百姓的"心里话",看老百姓的"身边事",算老百姓的"生活帐",及时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继续办好行风热线、马上就办栏目,保持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全天候畅通,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确保民情渠道畅达无阻断。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都要及时进行公示、听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使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民情民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群众投入真情,把百姓的"难事"当成政府"要事",把百姓的"关注点"作为工作"着力点",把百姓的"所想所盼"作为各级"所干所办"。同时,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便民服务网络,推行"联审联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业绩上赢得群众。这方面,莒南县做得很好,全县12处乡镇全部建成了为民服务中心,并把公共服务网络已延伸到村,在全省打造了为民服务品牌。

要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公共财政是"民生财政",聚好财、用好财、管好财,决定民生工作的成败。要积极主动"争"。要总结推广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争取城乡新型养老保险政策的成功做法,抓住我市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的机遇,打好"老区"牌,尽可能多地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和转移支付补助,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全力以赴"保"。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上级要求地方配套的财政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要引导多方"筹"。市场的钱可以做促发展的事,也能办惠民生的事。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如北城新区通过市场化运作融资,建设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和中小学校等民生设施,效果很好,值得总结推广。要在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多元化民生投入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金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民生领域,推动公共服务投资模式多样化,全面营造社会各界投资民生、援助民生、服务民生的浓厚氛围。要严格程序"管"。财政、民政、劳动、卫生等部门,要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严格发放程序,确保专款专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对发放或补助到人的项目,要推广惠民直达工程,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民生资金运行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弄虚作假、冒领截留等行为发生,违者严惩不贷。

要协调联动,落实到位。为民以真、惠民以实。要强化领导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把民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动自觉地抓紧、抓实、抓好。凡是确定的政策和为民实事,不论困难有多大,都要想方设法克服,切实做到规定的内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覆盖的范围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保障的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要强化责任抓落实。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细化目标、分解任务,确保民生工作件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大事和实事,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是实施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是直接责任人。任何单位都不能拖后腿,任何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要强化协调抓落实。建立完善民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季度要主持召开一次会议,调度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协调推进民生工作。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民生工作,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揽总作用,主动担责、积极协调,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同时,要加强对民生工作和先进典型的宣传,使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使民生成效深入人心、温暖人心。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牢固树立"美丽我的家"的理念,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努力营造全社会共解民忧、共促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全程监督,严格考核。把更多的民生指标列入重点考核内容,把评价权和监督权交给群众,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抓民生的压力和动力。一方面,要通过黄牌警告、现场督办、面上通报等方式,全面加强民生政策执行情况的日常调度和监督检查。对群众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采取月督办、季调度、半年通报、全年考评的方式,全程跟踪问效;对工作松懈、落后的单位,实行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确保按序时进度推进。要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让广大群众了解民生政策,监督为民事项实施;持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把评判权交给群众,以此推进民生工作,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另一方面,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将对民生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民生政策落实不到位、重点民生工程未完成的县区,群众行风评议处于后三名的市直部门,对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进行诫勉谈话;对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认真解决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努力形成以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衡量民生工作成效的鲜明导向。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德政工程,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希望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加快把打造成市民的幸福之家、温馨之城、和谐之地,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