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种业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讲话稿
时间:2022-01-13 10:53:00
导语:市种业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讲话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进种业产学研合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本次经验交流会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深化研究的一次好机会。希望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专家和单位能够运用这一平台,总之。深入、坦诚、充分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为促进种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畅通了成果转化和运用渠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区域,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层级的种业企业,根据不同作物特点,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推动种子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品种设计,开展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四)建立种业领域知识产权战略联盟。通过对种业产学研各方的引导。组建种业知识产权联盟,按照资源共享、协同行动、自律互助原则,开展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同实施、集中采购、共同管理、联合创造,增强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
对产学研结合品种优先纳入主推品种目录。二是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研发品种和技术的维权力度,五)营造产学研结合良好氛围。一是建立联合培育品种权利保护、品种审定的快速通道。开展区域和部门的联合执法,使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充分利用电视、期刊、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产学研结合成果,通过抓典型,树先进,增强产学研结合的影响力。近期,将认真贯彻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和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为契机,对种子市场进行清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激励保护育种科技创新。
- 上一篇: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监管通知
- 下一篇:干部综合监督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