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工作大会发言提纲

时间:2022-06-08 03:41:00

导语:县域经济工作大会发言提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域经济工作大会发言提纲

同志们:

这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深入研究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奋起直追,推动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同志亲自带领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赴考察学习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随后主持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前3天,大家到各县市区参观了一批重点企业,今天还要介绍各自的情况,进一步交流体会,开阔视野。会议结束时,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自觉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以来,各地对发展县域经济更加重视。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每年都召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指示精神,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表彰了12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我市没有一个县市区入围,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震动和考验。全市上下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差距,找准问题,冷静分析当前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发挥优势,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努力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从全市大局看,县域经济的地位日趋重要,我们必须强化城乡统筹、兴县强市的责任感。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襄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市属经济,一手抓县域经济,这是增强襄樊实力的重大战略。综观全市发展趋势,县域经济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构建和谐襄樊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历史任务看,县域经济是重要支撑。2004年,7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5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6%;完成工业增加值145.45亿元,占全市的6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和税收分别占全市的30.4%和18.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8亿元,占全市的58.2%;实际利用外资1466万美元,占全市的18.3%;完成外贸出口4553万美元,占全市的44.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8亿元,占全市的50.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提升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现实要求看,县域经济既是薄弱环节,又是潜力所在。2004年,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襄樊,竞争态势咄咄逼人。比较分析表明,宜昌领先的主要因素并不只是三峡电站投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宜昌全市生产总值比我市多22亿元,但仔细分析,市区生产总值我们高于宜昌13亿元,县域生产总值宜昌高于我们35亿元。同时,我市县域工业增加值低于宜昌15.25亿元,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宜昌的61%。事实证明:我们与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相比,最明显的差距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只有把县域经济搞上去,全市的整体竞争力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兴县强市”思想,努力形成市县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从全省态势看,我市县域经济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近几年,我市县域经济在全省格局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市曾有3个县市进入全省十强。但我们未能保持这种辉煌,最近,省里按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9项指标,对年和年76个县市的发展速度综合考核,我市取得最好名次的是区,排在27位,有四个县市排在50位以后。从财政状况看,全省76个县市区中,去年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的有34个,其中过3亿元和过2亿元的分别有6个;我市只有过2亿元,老河口、、过亿元。从工业发展状况看,去年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省县域3个百分点。前不久我们考察,既看到了他们蓬勃发展的态势,也感到了巨大压力。五年前的还是比较落后的山区县,现在依托8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和丰富的建材资源,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家,其中有1家销售收入过10亿、10家过亿、29家过千万。我们没有一个县市能够与之相比。从发展环境看,近几年我们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优化县市区发展环境的措施,但总的来看,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企业融资难、项目用地难等要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没有突破,服务不优、信用缺失、治安不力等问题在部分县市区仍然存在。面对激烈的发展竞争,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迎难而上、奋起直追,推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

(三)从有利条件看,县域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当前县域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取向对县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尤其是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在财力分配和资源配置上加大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出台《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宏观环境。省委、省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实现“率先在中部崛起”目标的重要基础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促进措施,特别是把襄樊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来建设,必将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资源要素制约加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部分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加之我市交通、电力以及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都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历史机遇十分难得,稍纵即逝。全市上下务必进一步强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倍加珍惜机遇,牢牢把握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努力使我市县域经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大发展。

二、明确重点,强化措施,奋力开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一主三化”之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民营为主、效益优先,紧紧抓住工业兴县、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三大重点,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年,各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今年基础上翻一番,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工业兴县,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主要是工业化滞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兴县的方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培植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是发展县域工业的根本途径。保康县近几年通过发挥磷矿和水能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磷化工和水电两大特色产业,实现了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今年元至5月,工业税收增长30.4%,工业提供财政收入占全县的一半。当前,我市县域工业产业特色不明、主导产业趋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相当突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特色化的路子。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统筹谋划县域经济,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流向,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各地都要充分认识市情、县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在错位竞争中求发展。目前,在县市区已经形成较好基础的产业,主要有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和化工、建材。要继续努力,每个县市突出抓好一到二个优势产业。市县之间、各县市之间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彰显特色,又要注意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分工体系,实现互补互促,共同发展。同一行业要通过协调分工,尽量实现同业不同品,逐步形成“一业多品”的集群化格局。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培植一批产销过10亿、30亿、50亿和过百亿的产业。二是实行抓大扶强,壮大支柱企业。支柱企业不仅是财政的支柱,更是产业的龙头,能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聚集产业群,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就是通过培植飞龙和兴亚两家公司,带动了该市摩擦材料产业的大发展,抢占了全国近10%的市场份额。谷城县也是通过壮大三环车桥、三环锻造和骆驼蓄电池三大龙头企业,培植了一个有40多家企业相配套、年产值过15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各县市区都要努力培植一、二个“顶天立地”的支柱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要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的机遇,力争有更多企业挤进笼子,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要着眼于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跨县市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企业千方百计与国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配套协作,扩大发展空间。鼓励重点企业新上项目,扩张升级,培育精品名牌,尽快做大做强。要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下大功夫,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引进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各地要尽快形成一批产销过亿元、税收过千万的骨干企业,精心培育产销过10亿、税收过亿元的大型企业,努力争取产销过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巨人”企业。三是建好工业园区,打造发展平台。全省先进县市工业的崛起,主要是得益于高水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我们尽管有10多个县市工业园区的牌子,但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园区实现了水电路的全面配套。在全国开发区清理整顿中,省里考虑发展的需要,批准每个县市重点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县市区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珍惜园区这块牌子,扎扎实实地把园区建设抓上去。近两年,区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振兴工业的关键举措,在优化环境和项目服务上狠下功夫,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倾注了大量精力,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发展,先后引进入园一批项目,其中过亿元的项目就有11个,现已到位资金5.6亿元,工业园区已见雏形。各地要像他们那样,调配精兵强将,集中主要精力,把省批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的主要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来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委在县市换届时要求各地明确一名常委专抓工业园区,这些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县市委也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各个部门都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尤其园区用地要一步规划到位,然后分步实施。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容积率,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要着眼于推进产业集中和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工业项目利益分享机制,实行隶属关系、财税收入、规费渠道、统计口径“四个不变”,推动市域内企业和招商项目进入适宜发展的园区。同时,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适当抬高项目入园门槛,尽量避免引进浪费资源、技术落后的项目,禁止引进污染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型、低消耗、高效益产业,使工业园区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二)运用工业化理念,重点培植龙头企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板块建设。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按照全市优势农产品“三区五带”布局规划要求,加快建设30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优质芝麻、100万亩优质花生、150万亩速生丰产林、30万亩优质花椒、30万亩有机绿茶、225万亩优质小麦、200万亩优质油菜、40万亩优质棉花以及汉江沿岸、大中型水库灌区优质水稻等板块基地,加快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猪、牛、羊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要在规范二轮延包、理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着力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一县一品”建设。各地要以特色农业板块基地为基础,按照“突出一业、主攻一品、优势互补”的要求,用好用足已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措施,重点培育几家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能够带动周边县市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引导城市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把引进龙头企业与引进知名品牌结合起来,推进“一县一品”建设。鼓励市区、县城和重点城镇发展食品连锁超市,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等地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加速发展;其他县市也要明确重点,强化措施,争取两、三年内有较大突破。经过5年的努力,发展一批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培植几家过3亿、过5亿甚至过10亿的重点企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区。三是培育新型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以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为龙头、广大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产销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等新型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沟通千家万户生产者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的桥梁,引导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依托中介组织,规范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的受益主体。四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中央大力扶持“三农”的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护好农民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种支农补贴,以及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突出抓好江河堤防险段整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农业基本建设。尤其要深化农业投入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民间投资,重点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排灌体系,提高旱涝保收面积。要在科技兴农上下大功夫,积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探索构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使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深入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三)坚持民营经济为主,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县域经济的民营化率已达80%以上,但是民营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还不能说已经实现民营经济为主,工作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强化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今年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含金量很高的36条促进措施。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务院《若干意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清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势,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从强化财税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提高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等方面,切实解放思想,拿出突破性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努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二是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民营经济扩张规模。加快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进程,加大国有资本退出和民营资本进入力度,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国有、集体企业,缩短原始积累过程,迅速做大做强。县市区要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来一次“回头看”,未改的要抓紧改,已经改制的要进一步规范,妥善处理好遗留问题。加快市直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鼓励行业优势大、体制机制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县市区民营企业,参与市直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实施“民间创业工程”,完善创业政策,营造“人人想当老板、人人创造财富”的重商氛围,引导民间资本向生产领域聚集,将巨大的储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县乡机构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研究探索可行的办法,鼓励机关干部在获得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转换身份,“下海”创业,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三是培育骨干民营企业,增强县域民营经济实力。各地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从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一批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一批规模企业成长为大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力大的民营企业,使其成为国际有市场、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品牌有名气的重量级企业。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力争县域骨干民营企业有一、二家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左右成为全省百家排头兵。

(四)狠抓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兴县,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到招商引资上。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扎实有效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招商队伍,加大招商力度。各县市区都要对目前的招商工作专班进行整合,明确一名能力强、作风硬的领导挂帅,组建一支善察商机、反映迅速、能打硬仗、常年作战的专业招商队伍。要创新招商人才选用机制,面向县市区内外,选聘优秀的招商工作人员。二是进一步完善机制、激发热情,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强化考核奖惩,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现阶段,大员上阵抓招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必须继续坚持。今年以来,签定投资协议项目43个,总投资6.5亿元;开工项目16个,总投资5.43亿元,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的显著成效又是主要领导带头、大员上阵、全民参与的结果。我们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和韧劲,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必须站在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扎扎实实的作风,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一方老百姓谋利益。要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对引进企业或项目新增的财政收入,可按一定比例增加引资部门的经费预算,让有贡献的部门和功臣劳有所得,分享招商成果;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在全市形成招商光荣、招商有功的浓厚氛围。三是创新招商方式方法,扩大招商成果。招商引资工作要有明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当前要坚持“三个并举”:要坚持实行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并举。各级政府要在有效组织领导招商、专班招商和部门招商的同时,鼓励发展招商中介,引导企业主动参与,通过组织各种有效的推介活动,为企业搭建招商平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抓招商引资与抓本土企业发展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对于本土企业的新上项目,要与招商项目同等对待,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要坚持实行自主招商与协作招商并举。要在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全市招商力量和招商资源,统一建设项目库,联手组织项目推介,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紧密协作的招商共同体,增强全市招商引资的整体合力。要坚持实行“输出去”与“引回来”并举。借鉴通城的经验,在大力发展“打工经济”的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老板和其他人员回乡投资。四是务求实效,提高招商质量。要科学筛选招商项目,紧紧围绕提升产业层次、做大产业集群、培植特色经济下功夫。市发改委、经委和招商局要帮助县市区搞好项目论证工作。要强化招商项目的全程服务,紧盯既定目标,狠抓跟踪落实。进一步放开招商视野,坚持国内国外并举、大小项目齐抓。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尤其要关注国外私人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寻求投资项目,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新动向,借鉴在国内外设立招商基地的做法,拓宽招商渠道,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五)加强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镇是促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的中心。各地要突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到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43%提高到50%以上。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全市城镇体系要按照“着眼未来、城乡一体、突出重点、完善功能、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支撑、建制镇和现代化村庄为依托,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群。小城镇的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把超前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把功能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创新城镇发展思路。坚持产业兴镇,走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市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以产业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依托县城和工业大镇发展工业,引导工业向产业群、产业链聚集,壮大主导产业,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无污染、投资少、低消耗、就业空间大的轻纺工业以及食品加工业。鼓励一般乡镇主攻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保持青山绿水,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城乡服务业和商贸业,聚集人气、营造商机,活跃城乡市场,促进要素流动,引导城乡消费,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走“建设市场化、投入多元化、资源资本化、设施社会化”的新路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市县发改、城建、交通、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积极申报争取相关项目,重点支持15个省市级重点城镇建设,继续加强省际“口子镇”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争取襄樊机场增加更多的航线和航班;加快县乡路网建设,实现与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的就近连接,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为网络,尽快建成“一小时经济圈”。三是促进农村劳力向城镇转移。要在继续支持和发展“打工经济”,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外出打工的同时,鼓励农民就近进城务工经商。要抓紧清理、尽快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深化户籍管理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加强就业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改善进城农民就业和创业环境。

(六)加大整治力度,建设和谐社会,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

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全市上下都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要维护环境的观念,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力争今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坚决落实各项政策,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创新体制、扩权让利、减少审批、转移支付等方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市经委和各县市区要对省里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整理汇编,交给职能部门学习贯彻,并广泛发放,真正把政策交给社会、交给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省里正在制定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市里也要研究出台相关措施。3个扩权县市和其它县市区都要用足用活每一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谷城县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争创全省最佳金融县,引导30多家企业参股创办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不断完善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促进银企合作,有效地扩大了金融投入,近几年信用投放总量一直居全市各县市前列。各县市要借鉴谷城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各级担保机构要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尤其要积极争取与国家开发银行武汉分行和广东发展银行武汉分行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支持;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担保风险补偿金,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市经委要会同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公安、审计、统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共同组建征信机构,建立市县信用信息征集和体系,促进全市信用建设。国有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与地方经济共兴共荣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改进贷款审批办法,增加在县市的投资规模,进一步发挥“小额农贷”的积极作用,提高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努力缓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本级预算中设立扶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增资扩股等方式多渠道融资。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办事规则,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缓解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及时落实工业项目用地,切实抓好社会治安,认真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下决心打造“诚信政府”,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坚决落实对社会、对群众、对企业、对所有投资商和经营者作出的各种承诺,树立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良好形象。经济发展靠环境,环境背后是干部。要认真落实“从严治政”的方针,尤其是握有执法权力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优化环境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对执法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增强维护发展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今后,凡是破坏环境的,不管是谁都要坚决查处。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真诚关心企业家,积极培养企业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振奋精神,狠抓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牢固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推动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大家都担负着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使命,我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未来几年,是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竞争,努力在全市形成抢前争先、争创一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要敢于抢前争先,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科学可行的目标,自我加压,奋力争先,努力赶超。各县市区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都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全市争第一、全省进十强,提出要重振雄风,谷城、两县市都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老河口市提出力争建成鄂西北经济强市,南漳县提出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前列,保康县提出力争主要指标五年翻一番。各地争先进位的目标都很振奋人心,体现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的宏伟蓝图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尽早实现生产总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的目标上来,县市区之间开展友好竞争,比学赶超,形成比总量、比速度、比人均水平的竞争氛围。

(二)要勇于开拓创新,增强克难奋进的勇气和魄力。创新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新时期县域经济要实现新发展,必须在改革创新上力求新突破。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有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难点和焦点,有的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县级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流、部分困难企业的改革解困、乡村债务化解、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等等,都是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果敢的魄力去积极推进。坚定必胜信念,战胜一切困难,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干部都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克难制胜求发展。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切实把各级干部群众、各种经济建设的积极力量凝聚到发展经济上来,我市县域经济一定能够加速发展、创造辉煌。

(三)要坚持狠抓落实,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我们要解决“发展难”,首先必须解决“落实难”的问题。抓落实关键要建立健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要健全科学考评机制,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设计较为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考评体系,制定较为规范、操作性强的领导班子和成员业绩考评制度,建立加压驱动激励机制,形成推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巨大动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尽快把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产业,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企业,尤其要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人人头上有指标、肩上有担子、心里有压力。市、县两级督查部门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每年的重点督办事项,定期围绕目标任务跟踪督办,定期通报。下半年,省里将对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来一次“回头看”,搞好自查自纠,做好迎检准备。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克服“文山会海”现象,挤出时间下基层,集中精力干事业。

(四)要更新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新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要协调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树立“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的新观念,把县域经济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和定位,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力度,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我们既要看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也要清醒认识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经济工作要急但不能躁,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努力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脱离实际制定过高目标,也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减压。要把提速与增效统一起来,追求高质量基础上的快增长。

(五)要研究经济规律,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做好“十一五”规划是关系未来五年发展的大事,各地要加强规划研究力量,加大规划工作力度。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经济发展的动态信息,研究县情、市情、区情,以科学的态度、战略的眼光和宏大的视野,制定一个既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又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发展蓝图,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规划要以产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和落实工作,用一大批新项目来确保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特别要争取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项目进入国家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大盘子之中。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提出的时间要求,以倒计时的方式,抓紧做好规划文本的修改完善和征求意见工作,确保按期提交高质量的送审文本。

同志们,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具有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坚定必胜的信念,采取有力的措施,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克难奋进,一定能够开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