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循环经济专题会发言材料

时间:2022-06-03 10:03:00

导语:市长在循环经济专题会发言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长在循环经济专题会发言材料

同志们

确定召开的一次以循环经济发展为主体的专业工作会议,今天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前期认真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研究政策后。对当前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把资源节约和环境维护作为一项久远发展战略,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循环经济试点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出台了促进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确定了市在内的6个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刚才,县介绍了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有关情况,汤阴县介绍了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几家企业作了典型发言,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协助。下面,就加快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较有成效的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提高认识。

一是循环经济的概念,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理解三个问题。二是循环经济理论和战略的形成,三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大家都学习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局部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循环经济的定义说明,循环经济不只体现在生产环节,而且体现在流通、消费环节,不只是对于能源资源的减量化,而且体现了对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和战略的形成。回顾工业发展的历程。但不考虑资源和环境,哪个地方烟筒越多,排放粉尘越浓,产业工人越多,这个地方产业革命发展最快,第一产业迅速向第二产业转变,第二产业比重加大。第二阶段是意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活的乡村、乡村,处是烟筒林立,遮天蔽日,疾病增多,资源贫乏,并遇到大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西方国家开始考虑如何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阶段是注重资源和环境为前提条件的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后半期,大量局部、区域性、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变暖等问题,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应该建立在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生态环保列入重要日程。如果资源和环境维护问题疑惑决,就不能发展,有些项目设置了门槛,要求准入限批。第四阶段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形成的阶段。随着人们认识越来越深入,思想观念发生了升华和改变,逐渐呈现了循环经济理论并不时开始实践,国也出现了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三种模式分别为:第一种模式是激进经济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一种资源到产品单向线性经济增长的过程,结果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第二种模式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国家开始注意资源维护和环境改善,兼顾经济增长的同时,末端进行治理。这种模式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种模式是循环经济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可持续战略的引导下,提出了应该遵循生态学规律,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比末端治理前进了一步,全过程的处置模式,强调了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获得最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随着人类对四个阶段和三个模式的逐渐的认识,循环经济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1990年,英国经济和环境学家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循环经济这个概念。1994年德国率先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成为第一个在循环经济领域立法的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国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但是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时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进一步显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人为本,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探索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维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2005年,国务院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启动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2007年,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到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手段。市是河南省保守的工业基地。肯定造成我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2009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225吨标煤/万元,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75吨标煤/万元,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市只有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干解决我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走这条路,产业就会毁灭,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就行不通。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市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6225三产比重明显低于全国426%全省291%平均水平,二产的增幅继续高于三产增幅,这说明我市的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中,金属冶炼、煤焦化工、水泥建材、火力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的激进行业仍为我市主导产业,二产占比为50%以上,对全市GDP贡献率仅为25%相反,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企业较少,对GDP贡献率仅为3%市工业经济“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特征明显,从长远看,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接受,发展难以继续。因此,必需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努力打造循环经济试验区新亮点,突出重点。

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市。一定把这两篇文章作好。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快改造提升激进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逐步形成了以钢铁冶炼、煤焦化工、铁合金、水泥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有必要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改变激进经济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特征,逐步使经济发展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并最终形成“资源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我市带动性强的产业和项目,走出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发展关联度高、循环闭合产业,要发展末端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同时,要发展将前端和末端联系起来的中间产业,从而形成循环闭合产业链。

(三)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县(市、区)和循环经济试验区要建设好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要着力建设农业、林业、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搞好农作物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从而降低万元GDP能耗与污染物排放量。三产中要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催生和带动整个产业。农业、工业、三产方面都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四)努力争创全省先进试点市和国家级示范区。市循环经济尽管起步晚。有一批先进典型,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一定要进一步搞好规划,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出台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投融资的平台,争取更多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上述努力争取使我市成为全省先进试点市,使我市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区。

三、努力开创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新局面,科学推进。

涵盖到工业、农业、三产各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过程。需要全市各个县(市、区)和部门共同努力。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切实把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高规格的循环经济建设指挥部。任指挥长,明今市长任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下一步要进一步空虚调配有生力量,抓好此项工作。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发展循环经济任务比较重的地区,特别是循环经济试验区涉及到几个县(市、区)要认真依照省、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研究和出台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要围绕“高起点、现代化、强功能”目标和“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要求。充分借助专家的智慧,做出有深度、高水平的战略规划。规划方案要注重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衔接,注重与重点产业规划相衔接,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注重与产业集聚区规划相衔接,充分征求意见,切实把规划编制好,正确引领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三)争取广泛支持。首先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册、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家喻户晓。要编写一本循环经济宣传册,市搞一次循环经济知识电视大奖赛,同时与经济日报社联合搞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迅速掀起我市循环经济知识普及高潮。其次,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各有关局部要深入调研、加强引导、积极服务,要抓几个重点,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正确认识,增强企业搞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第三,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要及时掌握政策动向,提前谋划项目,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四)务求良好实效。当前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都要求我必需不时调结构,转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不是为赶时髦,不是为了迎合潮流,主要是解决我市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探索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途径。一定要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有关政策,下真功夫,下硬功夫,确保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