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局科学设置权力实践的讲话

时间:2022-12-07 08:10:00

导语:监察局科学设置权力实践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监察局科学设置权力实践的讲话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大针对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的配置问题。对权力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以赋权适度为核心,实行分权制约。实践证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旦某种权力绝对化,就有可能出现滥用。因此,科学配置权力,通过适度分权来防治腐败就至关重要。所谓分权,就要求对某些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做到明确权力界限,确保任何权力都是有限权力,有范围的限制和外在的约束,防止独断专行;限制权力行使,确保任何权力都是授权所得、依法行使的权力,不具有超越法制的特殊地位;科学设计权力职能,使各种权力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相互把关,相互制衡,彼此以对方的制约作为发动职能作用的前提与条件,防止权力的冲动和滥用。当前,尤其要做到科学配置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权力,对过于集中的权力,尤其是直接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要进行适当分解和加强制约。

以权力固化为主线,实行流程制约。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步骤和环节。因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就需要建立规范的权力运行流程和操作程序,使任何临时性行为都将因无依据而难以进入。流程制约的关键,是要在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职权的基础上,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所有保留权力进行统一编码,逐项确认权力行使依据、程序、时限以及相应责任,固化流程。并将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在网上公布,增加透明度。与此同时,还要针对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幅度容易成为寻租空间的特点,在流程设计中有效限制裁量幅度,细化裁量标准,明确裁量权限,压缩裁量空间。要积极试点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精简工作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压缩工作流程,做到凡事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不断提高工作规范水平。

以责任追究为抓手,实行问责制约。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任何一种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对其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任何非法或不当行为造成的损失都必须予以补偿,同时还应受到另一种权力的依法追究,从而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只有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并在实践中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才能使权力行使者不敢恣意妄为。只要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使权力的运用和相应的监督制约达成有机的统一,就能产生较好效果。

引入民主和公开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监督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就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更多地依靠和发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这是当前推进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主监督,实质上是权力授予者对权力行使者的监督,是以私权制约公权行为的表现,是对权力运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监督。同志在谈到破除腐败“周期率”时指出: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切实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监督的有力局面。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运行,是实现多数人对少数人监督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加强权力运行阳光工程建设,普遍推行党务公开,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村务、厂务和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积极构建权力公开的电子信息平台,为多数人能够监督、方便监督创造了条件。推进公开,不仅可以消除“神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支持纪检监察工作,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纪检监察机关民主化、规范化建设。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仅要解决党员群众的知情权问题,还要实现他们对党和国家事务的参与和表达权利。没有参与和表达权的行使,知情权将仅仅流于一种告知形式,监督权最终也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江苏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通过党代表列席党委和纪委有关会议,提出询问和质询,参与调查和处理特定问题,参与听证会,提出处分、罢免和撤换要求等方式,加强基层党代表对党委工作的监督。开展干部公开选拔、考察预告和勤廉公示,推进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工作,并运用行风热线、机关评议和行风评议等载体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利益诉求,取得了很好效果。事实证明,这个广泛参与过程不仅是一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方式选择,也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成功范例。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有效的制度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过程,是一个以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引发的寻租性腐败行为,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在炒地、炒股等领域表现猖獗,以及本世纪初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等领域的问题出现,最终都是通过改革使之得到有效遏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上学难、看病贵、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问题。对其中存在的腐败行为,要坚决查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多是由于改革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所致。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制度建设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腐败现象往往具有一种类似于产生抗药性的自动调节和寻找问题缺口的能力。因此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其发生、转移、波动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加以改进。江苏工程建设领域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起初,针对暗箱操作问题,我们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后来发现有串标、贿标的问题,便采取“有标底开标,无标底评标”的两个阶段评标法来解决。此后,又针对有形市场管理者与招标办合在一起,容易产生新的腐败情况,要求实行职能分离。近年来,根据规范市场的要求,又推出廉政准入的新措施。最近,我们又把规范建筑分包市场提上日程,让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工人,不再允许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从而使建筑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既要重视研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所内含的公平、竞争、透明、守信等廉政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通过引入市场手段,推进通讯工具改革、公务用车改革等,在解决职务消费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土地出让招拍挂、政府采购、医药购销等方面的工作,也都采用市场理念和经营方法进行运作,普遍反映较好。这说明通过推进改革,以利益机制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促进廉洁从政,要比单纯的行政性规定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