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11-09 03:45:00

导语: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组织召开这次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中学习和讨论,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推动落实;同时也对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动员。这次会议副县级以上领导首选进行了集中学习,在学习思考的基础上,有关领导同志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分管工作分别作了发言。听了之后,我很受启发。下面,谈几点认识,同大家交流。

一、充分认识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承担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

第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与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着眼点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只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果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就会受到影响。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有利于支撑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村的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汉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的、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便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这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既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新在战略性。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这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远选择,不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任务。二是新在阶段性。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有其历史阶段性,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体制深刻转化、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化的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条件初步具备,统筹城乡发展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多予”有了良好开端,“少取”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放活”正在积极推进。三是新在政策性。中央从20*年以来连续下发了三个支持和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年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生产力发展的关键;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这些都是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构建了党中央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完整的政策体系。四是新在群众性。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这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群众性,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也表明,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五是新在长期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然是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也必然是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在建设中应把握的具体要求和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是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举不高举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潜能,引导农民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将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统筹兼顾,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逐步推进。关键是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合理确立目标和任务,首先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切的问题。四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战略举措,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搞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搞包办代替,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五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是农民利益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农村一场重大变革,必然给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投资重点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扎实有效、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抓好县域经济载体建设,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突破

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只有抓住这个载体不放,并推动其迅速发展和振兴,才能筑牢筑强新农村建设的筋骨和脊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大突破。根据省市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载体的总体部署,我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坚持以一壮三增(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三化联动为总方向,以项目立县为总方略,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我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按照县十三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扎实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实现县域经济的振兴,关键是实现第二产业的振兴。必须坚持把发展第二产业摆在首要位置,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第二产业膨胀式扩张。一是着力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规模竞争力,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围绕做大做强六大支柱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行动,加快在矿产资源深加工中生成制造业,在农业中生成工业,在配套经济和链条经济中生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努力形成六大支柱行业并列发展、共同发力的局面。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建设新农村和省支持辽西北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更加注重培植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加快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加工转化增加效益、改造农业;更加注重引导资源型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并向制造业跟进,促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极致,以加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水平和质量。二是加快培育立县企业。县域经济必须以骨干企业为脊梁。要围绕5412工程,以规模倍增或多倍增为目标,综合考察产业发展定位、企业素质和资源利用程度,科学确定培育对象,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重点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延长产业链条等途径,推动其迅速上项目、壮规模、强产能。要进一步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牵动和引领作用,通过辐射和配套,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尽快形成和推进以立县企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格局。要引导企业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建立名牌培育机制,下大力气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努力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产品覆盖率。三是加强项目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园区集聚企业、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功能,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要合力推进八大园区建设,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构建和筑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平台。特别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其承载能力和吸纳作用。要把园区建设同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土地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第二,要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把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置于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突破战略。一是抓基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关键是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和体现区位、气候特色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按照集中布局、扩张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在突出自身特色、突出比较优势、突出做大潜能、突出市场前景上下功夫,加快实现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要从产业整体推进的高度入手,以服务龙头企业和延伸产业链条为方向,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通过政府发动和龙头带动,促进产业化基地发展,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专做精。畜牧业、保护地、大枣,是我县经过不懈努力发展壮大起来的三大主导产业,拥有较雄厚的基础和最具做大的潜能,也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促使其迅速扩张规模、扩充总量、扩大产能,进一步凸现主导产业地位。杂粮、小菜、水蜜桃等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业已成为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也要咬住不放,倡导和鼓励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小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出效益。二是抓龙头。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第一位任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依靠项目建设,合力打造具有较强市场辐射力、产业拉动力和地方财政支撑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群,带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要通过优化升级,引导圣运肉禽和商业城禽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通过积极向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集团靠拢,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攻关,引名牌、上大船,建设大枣深加工高科技企业;通过抓住国家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格兰公司、金禾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联盟,升级壮大;通过发挥保护地和小菜生产的资源优势,促进内资外资共同发力,引进一批销售和深加工企业;通过项目建设拉动,建立产销联盟,推进花卉营销企业建设;通过发挥区位和气候优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先导,引进和建设葡萄酒生产企业。要把产业化龙头作为培育立县企业优惠政策的重点支持对象,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结构升级、改革开放目标取向的重点倾斜对象,作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重点保障对象,努力推动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充分激发和释放引领作用,带动鸡鹅等禽类、大枣、杂粮、蔬菜、食用菌、小菜、花卉和酒葡萄等生产基地发展壮大,在全县尽快形成6大系列10个产业链条的龙型经济发展格局。三是抓服务。强化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要在工作摆布中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对待,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要强化政策服务,对产业链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对策,着力加以解决。特别是帮助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村中介组织,促进产业化链条紧密衔接、快速推进。要强化资金扶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力度,深入破解投入制约。要强化软环境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创造宽松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第三,要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必须坚持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性举措,努力实现新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实质性突破。一是强力推进新县城建设。有县无城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不遗余力予以攻破,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和迟疑。要按照“以园扩城、以镇兴城、园镇互动、适时搬迁”的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县柳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县城搬迁奠定基础。在新县城建设上,既要有全盘的推进规划,也要形成以年度为单位的阶段性具体目标和计划,并按照规划逐年予以落实。今年,要借助柳城镇被市里确定为市级重点小城镇的有利契机,切实抓好柳城小城镇建设;同时加快效能、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必保完成龙波大街路基和县1号路建设任务,并使电力设施进一步加强,供电能力一次到位,保证上项目、建企业的用电需求。同时,研究在柳城高速公路南出口建设一个综合市场或物流中心。二是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要按照“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把建设重点放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城镇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通过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市场带动、房地产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等各种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美化、亮化、净化、绿化为目标,努力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投资兴业环境。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要强力推进具有较强牵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型综合或专业市场建设,并使之与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有机衔接,形成互动互促格局;积极发展壮大物流、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商贸、通讯等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房地产、科技咨询、教育培训、文化传媒、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以此,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要合力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招商引资必须发挥地区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有资源、有潜力、有条件的产业和项目招商上,放在与具备类似条件的地区竞争上,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到我们能干的事情上来。要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现有企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围绕资源深度开发,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培育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二是精心谋划项目。要按照“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特别是必须围绕我县支柱优势特色产业,下大力量包装一批具有*县特色的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攻关,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认真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对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定人定责、紧盯不放,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促进尽快见效。三是改进招商方式方法。根据以往做法和外地经验,大规模的专职脱岗招商引资活动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同时采取政府与企业招商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综合部门与行业招商相结合,以行业为主;大团队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以小分队为主。要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在信息、技术、人际关系等方面优势,引导企业加快对外交流、依大附强;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业务专、情况熟的优势,大力推选专业招商;发挥小分队招商机动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支持走出去招商,变规模战、阵地战为游击战。此外,还要灵活开展网上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以形成强大的招商合力。四是优化招商环境。首先要有优惠的政策,让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得。其次要有高效的服务,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全程服务,让投资者省心、放心、满意。再次要有诚信的环境,不折不扣兑现各项承诺,提高公信力,营造诚信安商、以商招商的氛围。

第五,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必须时刻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努力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当前,农业生产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开农民增收渠道。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支持和扶持各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引导农民走依靠科技增收的路子。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加强服务和引导,搞好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的对接,建立完善地区间劳务协调机制和信息网络,及时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促进劳务输出有序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扩大“阳光工程”规模,将进城务工农民培训纳入到就业培训之中。三是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结合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采取县乡村干部帮扶等措施,深入推进户有稳定收入项目建设,并建立详细的档案,强化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整合扶贫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快整村扶贫推进步伐。坚持项目先行,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改善居住在深山沟中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要坚持以项目建设统领县域经济发展。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县域经济能否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两年来,我县坚持全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建立推行以项目为中心的经济工作运行机制,倡导以项目论英雄、凭项目和招商引资选人用人的导向,推动了全县经济实现较快发展。这证明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抓住了关键,找准了主攻方向;也表明只要我们坚持项目立县战略不动摇,坚持以项目建设统领全局的导向不放松,必然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统领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以项目为中心的经济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倡导以项目论英雄、用项目建设统领全局的导向,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果运用上,不仅要以此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标准,也要以此当作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先进党委、平安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乡镇党委书记享受副县级待遇、劳模、党代表等重要内容的评选都要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和硬性条件。对乡镇,被评选为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其乡镇必须是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对部门,被评选为先进单位及个人的,其部门必须是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以此在全县形成“全党抓经济、中心抓项目、关键抓招商”的良好态势,把项目立县战略在全县进一步叫响,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切实做好当前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高水平开局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高水平开局至关重要。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坚持统筹考虑,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园区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与县、乡、村发展规划紧密衔接,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突出特色,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具体区域的产业和文化特色,因村制宜,因地施策,分层次、分类别地编制出每个乡镇的建设规划。乡镇所在地或重点中心村的要高标准,适度超前,自然村的规划要体现特色。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从群众十分关心,要求十分迫切、受益十分直接,短期内能够见效益得实惠的事情抓起,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昨天市委党校李教授讲解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提出了三个原则和七条要求。三个原则是:一是能够促进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原则;二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投资最小的原则;三是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的原则。七条要求是:一要立足现状;二要着眼未来;三要体现农村特点;四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五要抓准中心环节;六要限期实现改观;七要进行科学论证。我们要按照这些原则和要求,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二,要抓好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加快启动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在全县更快更大范围地推开提供借鉴。对这项工作,县里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包扶制度,并在包扶部门指定了一名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班子副职,兼任乡党委副书记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长期驻在包扶。包扶领导和包扶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帮助示范镇、示范村科学研究制定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及时协调解决示范镇、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前,要重点开展好以“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容镇貌整治活动。通过总结点上的工作,推动和带动面上的工作,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面开花,全面推进。

第三,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耐心细致地向农民群众讲清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使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特殊重要意义达成调度共识,知道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普遍认可,知道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全面明晰,知道怎样建设新农村,从而进一步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把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去。新闻单位要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充分反映各乡镇、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特别要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四,要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和省里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从国家看,今年国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确保实现“三个高于”、“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三个高于”就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今年国家安排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高达3226亿元,占全国财政的十分之一还要强。“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强化良种补贴力度和强化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三个加大”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企业投入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从省里看,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里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以及对欠发达县扶持力度等。今年省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将历史性地达到112.9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4,同时将实行省直管县。我县已被省列为1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将有望得到更多、更新、更大的政策支持。县直有关部门要牢牢把握机遇,积极跑部进省,及时跟进,在争取国省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这就要求县直各部门要转变观念,摒弃等靠的传统思维模式,对各项政策积极抢抓、敢于拼抢,争取足政策,落实好政策,努力把办不成的事办成,走不通的路走通。在争取政策和资金投入中,不但要纵向同自己比,力争实现持续突破;还要横向同他人比,把自己置身于全省44个县(市)中,力争拔得头筹。

四、不提高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扎实全面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三农“是一项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第一,切实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新农村建设事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为做好此项工作,县里已经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对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一把“硬尺子“和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迅速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建设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事业,也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又要加强配合,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涉农部门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上出思路、做文章;建设、交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倾斜政策,在村镇规划、小城镇建设、住宅建设、道路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要在农民生产和劳动技能培训、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建设上献计出力;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组织广大青年、妇女和各方面的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搞好帮扶活动,积极提供各类帮助。

第三,着力用新思路、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要重点建立四项机制:一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各项综合配套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四是建立重在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对接上级各项农业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继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让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服务群众、建设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发挥党员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大现有人才资源的定向指派力度,在现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补贴薪酬的办法予以解决,并指派到村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具备条件的可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提名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人选。在两年内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齐心协力,务实奋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