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贸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09-22 11:54:00
导语:在经贸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关于解放思想问题
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首要的问题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有了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才有跨越式发展的行动,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跨越式发展的灵魂和前提。云坤同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解放思想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指出当前推动思想解放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即束缚我们思想不能解放的三大障碍。我认为,这三方面的思想束缚就是捆住我们思想的三条“绳索”。
第一条是小农意识。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保守。视野短浅,没有新的追求,探索创新意识差,小富即安,小得即满。在我省农村,农民普遍是忙半年、歇半年,养成了一种“猫冬”的习惯,冬天宁可闲起来,也不想办法多挣些钱。这种容易满足的思想观念,就使改变现有生活条件的动力大大减弱。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说的“北看龙江,南看辽宁”,实质上就是进取心不强的表现。因为我省总体实力在东北排行第三,如果我们的工作稍稍赶上了龙江,就知足了;如果比辽宁强了,就更心安理得了。二是老守田园,自给自足,思想封闭。需要什么通常都自己解决,想吃什么就种什么,要出行就自己修路,这种思想,导致了好多人不愿意出去打工,不愿冒风险,不愿吃辛苦。封闭的意识本质上反映的是重生产、轻流通,这也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一种表现。不重视流通,不靠交换来发展经济,也就造成了信息闭塞,忽视信息交流。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关注外界情况的变化,所以还造成了不重视协作,不重视社会分工。我们在工作中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万事不求人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本质上与商品化、社会化和城镇化是不相适应的。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农民才有小农意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要想彻底克服小农意识却很难做到。这是束缚我们解放思想的一条根深蒂固的绳索。
第二条是计划经济的思想。主要反映的是在短缺经济时期国家高度干预经济活动的思想观念。大家知道,在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当时我国的基础很差,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重点解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所以,我们采取了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活动复杂化、多样化,使采用计划方式作为配置资源唯一手段的作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目标,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讲,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并与市场经济对立。计划经济思想具体表现在:一是崇拜行政权力,迷信政府。一切事情都靠政府,认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问题都可以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加以解决。当前,我们减少行政审批、下放行政权力的难度很大,从思想观念来讲,就是计划经济思想在作怪。二是越位包办,包揽过多。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替代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管了许多不应管也管不了的事情,代行权力,成为企业的“领导”,出现“越位”现象。三是造成了地区分割,行业垄断。计划经济按照行政区划、行业或部门进行管理,往往割断了经济的自然联系,造成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各部门只是按照分工从自己的权限考虑问题,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四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计划经济是不计算投入产出比的。因为计划经济重点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为此,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行为到处可见。比如,过去在粮食短缺时,我们号召农民种粮是不计成本和投入的,为什么呢?因为粮食短缺,卖多少、定什么价通过计划调节都能接受,都能把成本摊进去;现在,粮食供大于求,农民的种粮成本高于粮食售价,结果种粮反而亏本,这是计划经济对我们影响的延续。计划经济一般立足于行政区间的平衡,对于利用境外资源考虑不够,主要是从计划角度来考虑配置资源的。比如,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了,但产品却没了销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资源配置仅限于国内市场,而没有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同时,计划经济还要求建立一种行政隶属关系,确立一个等级制度,形成上下级,并且只能对与你有隶属关系的下级下达计划。因此,过去很多部门的注意力都放在管理国有企业上,而忽视了发展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所以,计划经济的思想妨碍了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相适应。但我们也不要否认计划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是要针对我们头脑中残留的传统计划经济思想,重点解决提高认识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加强宏观调控,也要有计划控制。小平同志讲过,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关键是我们现在的计划观念常常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转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调控观念上来。
第三条是官本位的观念。主要的反映是脱离群众,追求
个人仕途升迁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的。基本表现是:淡化宗旨意识,重视仕途的升迁,遇到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事情,如果对官位升迁有影响,就不敢负责,不敢探索,不敢创新,不敢承担责任。为了保住官位,就大搞关系,拉帮结派;为了出政绩,就谎报成绩,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在这种官本位观念的指导下,很难从实际出发,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很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事。官本位的观念本质上讲就是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看重的只是官位,满脑子等级观念,与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方针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这三条绳索是我们思想不够解放的深层次的束缚,也是不可能一日就去除的。解放思想,要从深层次着手,要做到“坚持一个基础,遵守二个框架,确立三个立足点,做到两个结合”。“坚持一个基础”,是指解放思想要建立在先进科学理论基础上。核心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思想与时俱进,去认识新事物,树立新观点,创立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先进科学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阐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守二个框架”,是指在坚持一个基础的前提下,还要有两个框架来约束,也就是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解放思想不是无约束地胡思乱想,要在科学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遵循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有的人认为发展经济可以搞走私,可以搞黄、赌、毒,认为这是生财之道,但是,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出这种主意的人也不是解放思想,是无视法律的胆大,是法盲。所以,解放思想必须遵循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确立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对省情、实情的深刻认识。作为省里的同志要对省情有深刻的了解,市县的同志要对本地实际情况有很深的认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上的,这也是解放思想的一个支点。有时我们说解放思想不够,其实是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不要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一直工作在这里,就一定了解这里的情况,有一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立足点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不能与客观规律相对立,因此,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立足点是对发展趋势的超前洞察。解放思想有一个认识先后的问题。谁在思想认识上走到了前头,超前把握了发展趋势,这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否则,你的认识是别人早已提出的思想认识,这不是超前,这是接受,更谈不上是解放思想。“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是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从省里来讲,就是把中央的精神和我省实际结合起来;从市州来讲,就是把中央、省的精神和市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县(市)来讲,就是把中央、省、市州和县(市)的实际结合起来。不结合就是照抄照转,只有结合才能创造,才有创新,才有新的思想,这才是解放思想。另一个是要把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强调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既要认真执行上级的指示,保证对上级负责,又要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做到对群众负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后要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一,要全面发展。政府的各项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全面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要求。“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来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扩大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这个速度一定是有市场、有需求、有效益的速度,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速度。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因此,没有效益的发展,就是缺乏竞争力的发展。一般来讲,作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指标有四个:即经济增长率(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就一个省或地区来讲,宏观经济调控的指标可以调整为:GDP、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失业率、财政收支平衡,这四个指标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第二,要协调发展。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做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相促进,而且要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第三,发展要以人为本。生存与发展是人的两大主题。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最终要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上。因此,在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那么,作为跨越式发展,其发展方式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内涵,即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产业发展时序的跨越、生产力布局空间的跨越,改革开放进程的跨越、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跨越。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跨越。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但也存在着进展不够快的问题。现在,我省比沿海地区发展慢了一些,改革开放差距大了一些。缩小发展差距,一是要解放思想,树立跨越式发展的意识;二是要加大力度,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攻坚任务没有结束。虽然三年国企改革脱困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基本完成,但估计不能过高,要看到国有企业的债务、冗员和办社会包袱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上机制和体制问题,如有些企业虽然已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实质上是翻牌公司,不是《公司法》要求建立的规范公司,国企改革脱困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仍然需要我们下很大的力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落脚点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本质要求是实现国有企业“四自两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主体、法人实体。20*年,我们要继续按出资关系和管理范围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革扩展到整个国有经济。省经贸委负责的是全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而不仅仅是工交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视野不能只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应该是全方位的、真正的国有经济改革。这里,有四个方面需要强调:一是要坚持政企分开。首先是人的脱钩,企业的干部不能再有级别,更不能用套公务员的级别;其次是财和物的脱钩,政府已经解除了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不能调用企业的财产,支配企业的财产,也不能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可以根据出资关系,享有管理者任命权、收益权。国有控股公司是所有者代表,不是企业的领导和上级,现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只是投资关系、社会管理关系。二是帮助企业剥离社会负担。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政府要持积极态度,逐步推进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关于企业改革中的债务问题,建议省经贸委要给予重视,年终调度一下,看一看进展情况。三是企业要树立好的信用。要强调企业的信用问题,把债务负担的解脱推给银行,一破了之,这是绝对不行的。应该把债务落实责任,争取银行对破产分立方案的同意,不然的话,银行要联合起来制裁,甚至企业的法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新企业也要受牵连。四是要逐步推进劳务制度改革。要破除国有企业职工把身份看成是国家职工的思想,树立他们的企业员工意识和岗位职务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解除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工作。目前,有一些企业实行“买断工龄”,这种提法本身存在着一个误区。其实,应该是买断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是解除劳务关系,因此也叫解除劳动合同或解除劳动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真正实现“五个到位”,特别是要专门研究一下科学的核算体系问题。科学的核算体系不到位,别的很难到位,即使是到位了,也不知道有什么权益,权益损失了没有,年薪制、股份期权制也都没有基础。“四不欠一不亏”是我省自己加的码,它有利于督促企业按市场经济要求办事,有利于企业的自我发展,此项工作,要纳入到经贸委考核的范畴。
四、关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问题
目前,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实际上是在本行业内进一步提高技术等级,但重要的前提是,要看一看这个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怎么样。在大产业已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产业本身具备升级的条件,就需要在产业发展上采取技术升级的办法,同别人去挤有限的市场份额,这是合法的竞争;如果产业本身不具备这种条件,那就不能在本产业上升级,就应该研究跨产业的发展了。企业第一位的任务是生存和发展,考虑问题都要围绕增强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在升级不升级的问题上,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要有利,就应该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然的话,就应及早另谋生存发展之路。
总体上讲,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涉及具体企业,必须具体分析,调整的思想要宽一点。煤炭企业不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资源已经枯竭,主要是关闭破产的问题。谋划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研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第一步要解决生存,然后才能进一步发展。每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可以不断地推进,但从市场容量和人们的消费需求上讲,有很多东西处于逐步被淘汰、需求逐步在缩小的境地。因此,不要把一个产品从始而终做到底,思路需要开阔一点,要放在整个市场中去研究定位,求生存、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也要选择一条路子,把每一个技术都做大做强形成产业,既不符合*的实际,我们也没有这种实力。对于我省来讲,一是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加大扶持力度,让它尽快形成产业。二是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中药已形成了产业,中药现代化就是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中药工业,从而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三是引进被国内外实践证明、能够在我省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项目。总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能事事都从头做起,把研究的每一个成果都产业化,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五、关于玉米经济问题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着重发展玉米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玉米经济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我省是农业资源大省,但更确切地说是粮食大省,而玉米又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农村经济和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实际上,我省是玉米生产大省。我国加入WTO,农业是最令人担忧的,其中玉米等农产品是受冲击最大的。因此,解决玉米问题,是我省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同时,由于玉米深加工基地是“十五”计划中重点建设的五大产业基地之一,因而也是计划、经贸工作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由于我省玉米等大宗农产品质量低、价格高,生产组织程度差、经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等原因,“卖粮难”问题已突出显现。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省“卖粮难”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玉米卖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玉米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来讲,高于国际市场的30%--40%。今年新粮收购价格为930元吨,库存玉米按新粮价格计算,加上库存成本,港口平仓价格为1272元吨,而美国玉米到韩国市场价格只有1*美元吨(折合人民币860元吨)。二是我省玉米出口靠国家补贴政策支撑的局面将被打破。如果国家从20*年开始取消补贴政策,将使占销量三分之一的出口难以维持。三是“过渡期”内我国玉米进口量将逐年增加。20*年玉米进口配额为585万吨,20*年达到625.5万吨,20*年达到720万吨。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后果是,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卖粮难”更加突出,农民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挫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四是国内粮食流通体制发生变化。实行新的粮食流通体制后,销区粮食市场全面放开,非主产区玉米和主产区等外玉米均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也将使我省按保护价收购的玉米处于“高价难卖”的境地。五是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美国玉米丰收,俄罗斯和东欧部分国家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这对我省更加不利。六是我省玉米库存居高不下。
针对玉米“卖难”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了一些玉米种植面积。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主要是,城市郊区和交通干线周围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作物要减少一部分;退耕还林还草要退出一部分;进行玉米大豆轮作要调整一部分。然而,从全省看,玉米是最主要的大宗产品,是我省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也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主要产品。况且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有生产玉米的经验和优势。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发挥玉米生产的优势,特别是中部地区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还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重新审视玉米的功能,重新定位玉米的属性。
(二)关于玉米的属性和功能。首先,玉米是谷物中的一种粗粮。粮食的构成有三大类,即谷物、薯类、豆类。目前,我们通常讲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而水稻和小麦属于细粮,玉米属于粗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粮食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条件下,人们总是爱吃细粮,不爱吃粗粮,细粮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粮食品种,玉米已不再是主要的口粮和当家品种,它只是作为生活的调剂品种,人们偶尔才吃。我省“三留粮”(口粮、种子粮、饲料粮)的大幅减少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把玉米当作口粮对待已不能完全反映玉米的属性了。其次,玉米人畜可以共食。在备荒方面玉米比水稻、小麦有优势,即玉米人畜可以共食,而小麦、水稻却不可以。所以,在考虑粮食安全时,玉米的备荒作用有其特殊的意义。第三,玉米“一身三任”。我们常说的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是指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之间的调整。其实,玉米就是“一身三任”。玉米既可以作粮食食用,又可以当经济作物作为工业原料,也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据研究单位测算,我省作为玉米主产区,在本省只有3%左右是人们为了调剂口味而用作口粮,约有30%用作饲料或加工饲料,15%左右用作工业原料,销往省外的玉米也基本上用于饲料加工或工业原料。
面对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粮食生产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新形势,调整农业结构,关键是把玉米主要看作经济作物,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其内部品质属性来进行种植、营销和加工转化,发展玉米经济。这也是玉米最具有广阔前景的一面。
(三)关于玉米经济的概念和内容。所谓玉米经济,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要是按照玉米经济作物的属性,在全面创新的基础上,用工业化思维进行玉米的种植、营销和加工转化而形成的新的产业经济。
玉米的种植。作为口粮来讲,要按照人们新的消费要求,组织生产以鲜食为主的甜玉米、糯玉米和青玉米等营养价值较高、质量较优的特色品种。作为经济作物来讲,在种植上,要按饲料加工、工业原料的需要,着重研究其内在品质属性,优化玉米品种品质结构,发展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专用品种,符合加工企业的需要,提高附加值;对直接作饲料的,要按饲料来种植,提高效益,主要是把玉米专门作为饲料种植,而不是当作粮食种植后再转化成饲料,饲料玉米的成熟期可以进行选择,比如在未成熟时就收割,作为青储;为保持专用玉米品质的高标准和稳定性,要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从目前的生产方式看,玉米的种植办法还没有体现出经济作物的属性,基本上处于分散种植,不能满足玉米加工企业的需要。要实现玉米经济作物属性,就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形式,实行连片种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品种间的混杂问题,保证玉米品质质量,还要打破传统的种植方式和习惯,以国家的行业标准和企业的需求标准种植。同时,为适应市场竞争,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新的种植、施肥技术,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玉米的营销。首先,加工和转化企业要直接面对农民收购,发展“订单农业”。过去,玉米的流通是从生产者到粮食收储企业再到粮食消费者,这种流通方式主要是政府组织的,因而粮食收储企业只是把玉米当作粮食来收购。现在,玉米的流通主要是由市场调节来实现交换和流通。由于粮食加工企业是把玉米当作经济作物来收购,所以我们要把粮食收储企业这一流通环节短路,让粮食加工企业直接与农民对接,按照加工需要进行收购。其次,按玉米内在质量标准进行收购,并体现优质优价。这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对内在成份含量的要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减少流通时间和费用。在目前玉米流通体制下,财务、管理、人工、运输成本都较高,储存几个月,就会使整个流通费用更大,形成卖不动、储不下、补不起的局面。要改革玉米流通体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国务院28号文件,把玉米营销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成本。在玉米营销中,还有一个保护价的问题。保护价不是保护农民致富的,而是保证农民不受穷的。过去在粮食生产中,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实行收储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粮食,补贴直接补给收储企业,收储企业再按粮食等级补给农民。现在,随着粮食购销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各地、各种类型的粮食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粮食补贴就不能按照原来的方法补了,而是应该直接补给农民,这样才能保障农民利益不受影响。在补贴方式上,可以考虑按种植面积补贴。
玉米的加工和转化。一方面是成品粮加工。可以加工玉米碴、玉米方便面和玉米饺子面等。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加工转化。玉米作为工业原料,要体现专用玉米的用途,按照大中小企业并重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绿色食品产业接轨,进一步搞好玉米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含量。此外,还要搞好玉米秸秆的利用。我省玉米秸秆资源非常丰富,深度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要搞好综合开发,努力培育成产业。
发展玉米经济还要与发展大豆经济相结合。要搞好玉米和大豆轮作,发挥大豆的固氮机理,提升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相互促进和互补,提高产量;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搞好大豆综合利用。
- 上一篇:企业改革暨经贸工作会议讲话
- 下一篇:市直机关改革动员大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