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讲话
时间:2022-03-07 08:51:00
导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讲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在举国上下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会议。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工作,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增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在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经过“*”期间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的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新进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到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达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因此,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战场,作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汇聚的重要基地,必须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大应用研究力度,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
2.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科技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省委省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为全省高校科技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普通高校总数达到8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8.7%提高2006年的到18.3%,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省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占全省总数的2/3;省部级工程中心10个,占全省总数的1/5;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734个,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成果430项,授权专利359项,科技支撑经费达11.2亿。高校正在成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骨干和核心力量。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目标,高校就必须紧紧抓住影响长远、带动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优势,合力攻关,务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3.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全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新时期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因此说,科技创新首先是带动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想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育人工作中,教学是一个主渠道,但是光靠教学育人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其次,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学校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但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所谓一流的学科,主要标志就是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一个学校的学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水平。再次,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高校学科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大师的成长、教师队伍的成长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正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群体。因此,各高校必须把科技创新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实现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速推动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是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校科技发展机遇难得,竞争也日趋激烈,挑战也比较严峻。从高校外部看,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是把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大幅度增加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这就使得高校承担重大应用性项目的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各省市、各高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全国各高校之间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高校内部看,我省高校近年来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中原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目标要求、同全国先进省市高校科技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省高校的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工作在国家、省以及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大师级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科研资源较为分散;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密切,科技成果转化还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高校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把握难得的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科技工作和创新能力建设上来,为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
*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校要想快速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流高水平人才的领军作用,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充分认识到经费投入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省教育厅将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并逐步建立对高校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年度经费预算中确定本校投入科研经费的比例,保证科技经费的逐年增长。同时,要积极申报国家及我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积极与地方展开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与捐助,扩大经费来源渠道。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逐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要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政策环境,学术自由与严肃学术批评相结合的学术环境,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创新过程中的得失。要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要倡导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倾向。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2.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引领高校科技创新方向。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周济部长曾经说过,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学术大师、一流的科研基地和一流的科研成果。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地抓紧抓好,使其成为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一流大师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家“973”重大项目,资助金额就达到5000万元;河南理工大学的张铁岗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先后组建了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还拿到我们河南省的第一个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因此,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一流人才的建设应当引起全省高校的普遍关注。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我们设立了161个特聘教授岗位,但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如果没有比别人更高的水平、更优厚的待遇、更舒适的环境,一流人才仍然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各高校必须从事关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宣传和政策导向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通过汇聚学科优势、加强学科群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等各类结构组织的管理制度,还要通过重点扶持拔尖人才,使其迅速走向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通过领军人物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速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后劲。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既需要一流的大师引导、带动,更需要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撑。可以说,中青年科技人才是高校科技的中坚力量,是高校科技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他们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充满热情与激情,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敢于向新的科技发现或技术发明冲刺,是科技创新思想火花产生的主体。从我省对高校的科技投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满足中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的需求。从高校自身看,由于高校规模急剧扩张,有限的经费不得不大量投入学校基本建设,虽然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技投入。因此,各高校要随着学校基本建设步伐的逐步调整,积极遵循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加大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力争使其早日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全省高校要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基金、专项科研启动经费,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给中青年人才压担子,使其在科研任务中增长才干,在创新实践中逐步成长。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以及省教育厅设立的各种基金、人才、团队等资助项目,鼓励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加速推动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专家。
4.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升高校协同攻关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理论研究表明,具有一定互补技能的团队,其目标指向性、核心凝聚力、团队合作度、协同攻关力都远远高于分散个体之间的联合,其特殊的组织魅力――团队精神,更是分散个体无法比拟的。当代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也充分说明了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点。因此,各高校必须下大力气狠抓科研团队建设,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真正使高校的科研团队成为各类科技人才的汇聚地,成为孕育高校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催生地。当前我省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依靠科研人员之间自身长期合作而自发形成,形式单一,竞争力弱。因而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科技人才的汇聚和团队的培育日益成为我省高校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分布和特点,鼓励教师之间、课题组之间实现强强联合、纵横结合,推动校际之间、院所之间资源整合。要充分依托优势特色领域及科技平台,科学合理尽早尽快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紧紧围绕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目标,共同申请和承担综合性强、层次高、资助额度大的项目,产生出显示度高的标志性成果,实现团队的放大效应。要通过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科技攻关,及时有效地组织起一批批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协调,着手从教育厅层面培养一批创新团队,既与省里的团队建设接轨,也为他们申请教育部的创新团队乃至国家级的创新团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各高校也要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高校人才组织模式,着眼于承担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科学技术前沿研究任务,以创新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
三、积极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坚持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正确导向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是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实施这个决策,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有关情况和规划设想。
200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教育厅认真分析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队伍的现状,逐步构建了一流人才引进、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相互衔接、分层建设的人才成长机制,人才强校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中青年杰出人才,提升了河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先后资助900名骨干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施青年教师进修提高计划,使近3000位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实施出国留学人员合作计划,先后遴选派出300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应该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全省高校吸引一流人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我们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5年启动实施了“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截止到20*年,先后支持了146名培养对象、128项创新工程项目和57位优秀人才。三项计划的实施,在全省高校产生了积极反响,有的是依托我们的支持争得了国家更大的项目;有的是积极开展原创研究,发表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有的是申请了各种类型的专利;有的是获得了省级以上的成果奖励;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支持经费,在搞好科学研究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发国家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总的来说,我们推动的这三项人才支持计划,为稳定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解决科技力量分散、科研多头管理、项目效益不佳的问题,我们本着“整合资源,突出支持重点;规范管理,减少交叉重复;提高效益,强化学校配套;明确任务,加强绩效评价”的原则,经研究决定合并原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计划在五年内培养200名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宗旨,在于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各高校申报的情况和本次评审的任务。
这次评审的支持计划,我们共下达推荐名额126名,经过高校层层推荐和遴选,共有74名优秀人才推荐到省教育厅。从职称结构看,具有教授职称的人选达到41名,占56%;从年龄结构看,41岁到44岁的达到41名,占56%;40岁以下的达到33名,占到44%,平均年龄为40岁;从性别结构看,女性人才达到15名,占到20%;从学校分布看,普通本科高校有67人,专科学校有7人。涉及到18个学科领域。其中省教育厅财政直供高校63人,非直供高校11人。从申报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职称、年龄、性别,还是学校分布、学科分布,申报的人才层次越来越高、研究基础越来越好,申报的研究领域越来越能体现我省高校的优势学科、越来越能关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们这次评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各高校推荐的74名候选人中遴选出20*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30名人选,其中,省财政教育厅直供高校的候选人20名,无经费资助的计划10名。由于经费的局限,尽管申报的学校和优秀人才较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竞争性也比较强,可能比申报国家和省科技厅的项目难度还要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评审。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为了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加强学校的监管责任,我们要求学校对获得省里计划经费支持的项目必须按照1:1的比例予以配套。如果发现哪个学校没有配套或没有配足,影响了计划的执行,影响了优秀人才的科研工作,我们将给予通报,并取消其支持计划。对没有获得经费支持的计划,学校也要按照省里的项目管理要求解决好经费支持问题。对项目支持好、科研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将在今后的项目评审中给予倾斜。
3.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的原则和要求。
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关系到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导向,关系到教育系统的社会信誉。为了保证这次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评审细则,希望各位评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尤其是在评审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客观、突出重点。要按照“强化基础、发展应用,合理布局、重点突破”的原则,科学、客观、公正地做好此次评审工作,通过评审解决一批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幅度提升我省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各位专家要克服学校本位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排除人情风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站在对教师个人、学校、省教育厅尤其是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负责的高度,按照项目计划的要求把握好评审工作的重点,以人才培养和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为先导,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
二是鼓励创新、择优支持。在评审过程中一定要把能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把能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能否支持的重要依据,倡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用新视角、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探索科技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广大高校科技人员自觉走原始创新的道路。
三是发扬民主、统筹兼顾。发扬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做好评审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把真正优秀的项目评出来、把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选出来。希望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按规定的评审办法扎实开展工作;评审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学科平衡,又要注意整体布局。
四是遵循程序、公平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结果公正的前提,规范程序,才有可能遴选出高水平的项目、高层次的人才。为保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质量,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这次评审工作设立了评审委员会,下设8个学科组。学科组的工作是评审的关键,也是整个评审工作的基础环节。希望学科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向评委会推荐参加面试答辩的人员名单。评委会在认真听取学科组汇报、申报人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办法进行表决。总之,我们要求这次评审一定要评出水平,评出公正,评出和谐,评出导向。
同志们,这次评审工作任务较重,时间较紧,大家的工作肯定比较辛苦,希望各位评委劳逸结合,注意身体。也希望我们所有会务人员要搞好服务工作,努力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专家安心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这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评审工作一定会圆满完成。
最后,预祝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 上一篇:高校工程技术研究评审会讲话
- 下一篇:教育家教工作检查总结讲话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