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1-12 01:24:00
导语:新时期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既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干部管理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尽管干部管理工作在理论建设、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干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干部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创新,围绕发展、注重效益、遵循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干部的理念不强;干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分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分类管理竖起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壁垒、双重管理形成了一定层面的管理盲区、代谢不畅使得干部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干部管理机制如教育管理、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监督约束、激励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干部队伍活力不足。
加强新时期干部管理工作,必须以发展观为统领,始终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方法原则和内在要求,理顺干部管理体制,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创新干部管理的方法,以干部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管理理念体现干部管理的时代性
树立围绕发展管理干部的理念,切实发挥干部管理的导向和服务功能。干部管理最重要的功能,首先在于其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从当前来说,发展是最大的政治,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未来几年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干部工作的黄金时期。干部管理工作应当牢牢把握发展大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把干部管理放到高素质干部队伍部队建设这个中观系统中去思考和筹划,又要把干部管理放到整个世界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个宏观系统中来思考,不能就干部管理谈干部管理。干部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干部管理工作的动力所在,生命所在。
树立注重统筹管理干部的理念,切实提高干部管理的效能。干部管理对象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级各类干部队伍建设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点。在干部管理中,尤其要注意从不同干部队伍之间的共性中把握个性,从个性中揭示共性,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当前,关键要在正确处理好纲与目、放与收、重点与一般、共性与个性、主体与客体五个方面关系的同时,注重做到八个统筹:统筹考虑不同年龄的干部。既要大胆使用年轻干部,又要注意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作用,不能搞一刀切。要统筹考虑不同学历的干部。既要讲专业化,又不能搞唯文凭论。统筹考虑不同党派的干部。既要重视党内干部的选拔任用,又要加快党外干部培养,解决党外干部矮子里面拔将军的问题。统筹考虑不同性别的干部。要将妇女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作为干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不同体制内干部。要打通三支队伍之间存在的壁垒,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统筹考虑不同层次干部。要打通省市县乡各级干部之间的交流通道,研究解决基层干部来源不足问题。统筹考虑不同民族干部。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培养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步伐。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干部。要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拉近不同地区干部的待遇差距。
树立遵循法规管理干部的理念,切实增强干部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第一,要切实解决好编制、职数管理僵化问题,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编制、职数管理新机制。一方面,要对干部编制实行岗位管理,编制随岗不随人,增强编制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编制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要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新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整合相近职能机构。在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职责任务,合理确定各地、各单位机构编制。同时,按照机构职能每调整一步、编制调整就跟进一步的要求,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新机制。第二,要加大制度建设和改革力度。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使干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第三,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一是要具体量化违反干部工作法规的处罚办法,增强处罚办法的可操作性。二是要建立健全干部工作执法责任制。为避免干部工作执法谁都可以管、谁都不愿管现象的发生,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分省性的干部工作执法责任制,保证违犯干部工作法规的行为有人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严格执法保证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落实。这个责任制必须明确:各级发生的违犯干部工作法规的问题该由哪一级来查处;某种违规行为该由哪个机构或部门查处,不要规定两个以上机构和部门共同处理,免得“踢皮球”;每一种违规行为查处的最高时限。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干部的理念,切实促进干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档升级。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促进社会全面的和谐发展。这一论断,对我们做好干部宏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干部管理工作中,要切实要尊重干部选择,维护好干部的基本权益,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干部的实际困难,多为干部办实事、解难题,从而实现干部管理的良性循环,促进干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档升级。
理顺管理体制增强干部管理的规范性
严格规范干部层级管理。一是要本着管少、管好、管住、管活的原则,大胆放权。适当收缩直接管理范围,从“不放心”的心态中和“直接管”的方法里走出来,着力从政策调控、制度管理上研究探索调控手段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划定确需直接管理的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对担任这些重要职务的干部集中精力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真正做到管住、管好,从而实现干部管理以点带面,保证管住、不乱。二是要本着精简、效能原则,适度适时减少管理中间层次。如地市级行政和人事管理的存在,使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掣肘,一些地市甚至在项目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与县市区争“权”夺利,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少数地市党委和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一些县市区及其职能部门在接待应酬方面形成了极大的浪费,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因此,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应当直接裁减地市或进行县市扩权。三是要本着盘活盘强、巩固基层的原则,适时实行乡镇自治。在现今管理体制下,乡镇一级党委政府权责不配套、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一些乡镇甚至连基本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招商引资谋发展,加之激励机制的缺失,乡镇党委政府及其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不如前。为此,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放权于乡镇,实行乡镇自治,从而更好地盘活盘强基层,巩固基层。
科学实行干部分类管理。要健全党政干部管理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党政机关干部实行委任制或竞争上岗,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在建立健全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重点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探索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选任方式,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配置程度。对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劳动合同制和实行聘任制进行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实行分类分层管理中,要突出加强党对整个干部工作的统筹领导。同时,要坚决打破“三支队伍”及一般部门与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干部流转壁垒,促进干部的有序、合理流转,实现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着力规范干部双重管理。一是有必要对现有的“双重管理”单位进行一次清理。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位就由中央政府实行垂直领导,否则就应该坚决取消,以解决双重管理单位过多过滥的问题,从而减少双重管理干部的数量。二是对双重管理的干部,在坚持以“条”为主的基础上,要赋予地方党委名符其实的协管权。如双重管理单位提出干部人选时,要认真听取地方党委的意见;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应参与对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的考察;“条”与“块”之间应建立正常的干部交流制度;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经过平时考察认定不称职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双重管理单位干部,双重管理单位应该考虑作出调整和处理,等等,以加强地方党委对双重管理单位干部在升降去留中的制约力度。三是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的政治、理论、纪律教育培训管理应以“块块”为主。除业务培训外,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的培训教育应纳入地方党委的管理范畴;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的党纪政纪考察监察,应纳入地方纪委和监察机关范畴,除撤职、降职、开除公职以外的所有党纪政纪处分,应由地方党委实施。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地方党委对所有干部的任免调配管理功能,也有利于双重管理单位干部真正受到党组织的严格教育和管理。
大力推进干部新陈代谢。当前,干部队伍进出口不畅,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功能萎缩的主要原因。第一,要明确“下”和“退出”标准。要出台诸如《关于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实施办法》之类的文件,对干部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标准作出明确的界定。第二,要拓宽“下”和“退出”的渠道。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解决:到龄退。对到龄干部不能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对年龄较大、实绩一般的的领导干部可以“实改非”,腾位子、让舞台。对实绩优秀的领导干部,也可以继续任职,避免人才浪费。任期退。严格实行任期制,任职期满,对不胜任现职干部作出相应调整。过错退。对违法违纪的干部,按照法纪规定,清除出领导干部队伍。竞争退。通过群众评议、组织测评等办法,让相形见绌的干部退。第三,要制定“下”和“退出”的配套的政策。配套政策的缺失,是堵塞干部队伍出口的重要因素。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解除干部“下”和“出”的顾虑,也有利于实现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减轻党政机关工作负担和管理压力。建议将机关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纳入规划,形成规定,促进干部能上能下。
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干部管理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有的放矢的干部教育培养机制。一是要强化思想教育,加强干部心理保健。要坚持实行各级领导与普通干部定期、分层谈心、谈话制度,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与下一级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与本单位内的干部之间,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交心谈心活动,充分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思想状况,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干部的心理健康。二是要深入抓好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干部理想信念。要出台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有关制度:实行干部政治理论定期考学制度,将干部政治政府考试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同时,要找准抓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三是要实行集约式培养,按需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要针对过去教育培训“一锅烩”、不讲成本的问题,根据干部各自的岗位、特长和发展潜能,建立分类培养制度,实行集约式培养、定向培养,确保培训效果,节约培训成本。要针对干部学习培训内容陈旧、过于笼统的实际,在不断丰富、更新培训内容的同时,根据干部的特长、岗位需求、职务特点、所在地方主导产业需要进行培训。保证干部学其所需、学其所长、学有成效。四是加强干部的多岗位、多领域锻炼,全面提升干部能力。要针对部分干部眼界不够开阔,谋发展、抓发展的能力不强的实际,分期分批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要针对部分地方党政主职经历不够丰富,总揽全局的能力尚有欠缺的实际,加大区域交流力度,让他们在不同发展类型和不同人文环境的地区接受多层次的洗礼,切实增强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建健全立客观公正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干部岗位职责需求体系。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特点,科学制定多层次、要素结构科学合理、有较强操作性的干部岗位职责需求规范,实现干部岗位职责、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针对职位的匹配性和某些职位的特殊性,要根据拟任职位的特点和需要,确定考核评价对象类型,设计个案考核评价方案,重点考核评价干部与职位相匹配的特长和技能素质。二是要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实行量化考核。要突出实绩考核评价,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为依据,结合部门、岗位特点,充分考虑考核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多因性、多维性,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和权重,推行量化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使干部考核评价真正体现凭实绩辨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三是要规范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建立干部考核评价结果备案制度。要将干部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表模、公务员年度考核和民主推荐使用干部的主要依据,防止考核评价与选拔任用脱节,从而更好地激励干部以更高的积极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立健全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要坚持“事业为重、唯才是举”的原则,在选准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肯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有能力、有水平、有实绩,善于抓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形成“事业本位”、“能力本位”、“发展本位”的选人用人导向。另一方面,要拓宽选拔视野。要坚持从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出发,打破各种陈规俗套,打破年龄、地域、行业等界限,多从基层和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二是要坚持“结合需求、增强合力”的原则,在配好上下功夫。在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上,坚持以知识、专业、阅历、资历、心理、气质和岗位特点相匹配为标准进行配备,坚持着眼于事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发挥干部的特长、着眼于班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配备,力争做到专业结构互补、气质结构相融,切实增强班子的合力和活力,避免形成内耗。三是要坚持“用其所长、效益至上”的原则,在用足上下功夫。要坚持用其所学、用其所长、促进发展、效益至上的原则,结合岗位需求、职位特点、地方经济特色和发展需要用好用足干部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将干部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用到最能发挥其特长优势和最能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地域,避免造成干部资源浪费,消磨干部的才气和锐气,影响班子的整体效能,贻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业。
建立健全规范严格的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第一,要强化监督主体,树立监督权威。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监督主体“不到位”、“不独立”和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权力倒置”的现象,强化监督主体,赋予监督主体相对独立的监督权。一是加强上级组织监督,对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在继续坚持上级党委及其纪检部门开展经常性谈心和诫勉等制度的同时,成立巡视组,定期对各地进行明察暗访、微服私访。二是实行上级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派人参加下级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研究决定干部会议的制度。三是完善现行的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四是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坚持“一把手”每年向党代表述职、坚持重大问题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赋予党代表质询权、评议权和弹劾权,增强他们开展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第二,要完善监督制度,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要针对“一把手”位高权重,回避监督的途径多,容易造成监督的“灰色地带”和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难以监督及监督工作实体性制度多、程序性制度软、保障性制度差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有效规范其权力运行。一是坚持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是完善集体领导制度,明确“一把手”在集体领导中的首要责任,不让集体领导成为“一把手”推卸责任的借口。建立健全“问责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重大决策出现失误,即使是由集体作出的,也要首先追究“一把手”的责任,促使“一把手”慎重决策、科学决策。三是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使“一把手”的权力在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内运行。比如,建立干部选择任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一把手”干部提名登记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全委会票决”制度,规范“一把手”的用人权;建立重大项目开支“会签”制度,规范“一把手”的用钱权。四是推行“党员代表列席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监督和反馈。五是建立“一把手”日常活动报告和备案制度,便于上级党组织掌握“一把手”行踪。第三,要拓宽监督渠道,加强部门协调。要针对监督渠道不宽、监督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各自为战”的问题,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监督资源,拓宽监督主体参与面。一是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统一领导,实行纪检、组织、信访、公检法、审计等监督部门信息“联网”,形成监督资源共享,要情及时传递,形成互动互补、协调联动的监督信息快速反馈机制。二是实行各类监督职能部门部分领导成员相互交叉任职制度,便于相关部门经常性掌握情况。比如,组织部1名副职可兼任纪委副书记,检察院、审计局1名副职可兼任纪委常委。三是制定监督职能部门信息交换“不作为”处置办法,严肃查处故意隐瞒监督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四是在协调监督主体、整合监督资源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将“党内网”与“外网”对接起来,注重发挥人大、政协、群团、基层群众、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监督工作的合力。建立健全激护并举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要坚持奖用结合,摒除庸俗之风,增强激励的导向性。要坚持真奖、奖准。奖励过程中,要坚持按实绩、按贡献行奖,切实摒除奖励上的庸俗习气,不搞关系奖、不搞平衡奖、不搞安慰奖,真正做到奖得其所,维护好奖励的严肃性。要坚持奖用结合。针对过去在奖励中存在的奖用脱节问题,将奖励作为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实绩突出、贡献较大、群众口碑好的干部既得到奖励,又能得到重用提拔,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把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谋求地方发展上来。要坚持多化元行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坚持奖励与宣传相结合,提高受奖者的“知名度”、“人气指数”。二是要坚持激护并举,减轻工作负担,释放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工作压力。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凡事都将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列为第一责任人、凡事都要签订责任状、凡事都要“一把手”亲自参加和一票否决事项过多过泛的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压缩文山会海、减少多类检查、清理各项达标、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让领导干部和“一把手”从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谋规则、谋发展、抓重点、抓大事。要加强精神激励,为干部打气鼓劲。要多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在干部遇到挫折时及时给予鼓励,有不足或有倾向性苗头时及时给予帮助指正,尤其是对坚持原则、勇于开拓、敢于碰硬的干部遇到困难时,要分清原因,多为他们说话,给予支持撑腰,释放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后顾之忧,激发干部工作动力。要适当提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政治待遇。对有政绩突出、担任正职时间长、年龄偏大的县市区和乡镇党政“一把手”,要适时解决他们的级别问题,切实用适当的政治待遇鼓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多做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要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要认真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建立基层干部关怀激励新机制。可实行弹性工资制、结构工资制或年薪制,也可借鉴国家重奖科技人员的作法,加大对政绩突出干部的奖励力度。还可参照借鉴援藏干部、沿海发达地区干部工资待遇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基层干部的现实问题,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经济待遇,真正用适当的经济待遇鼓励干部扎根基层、扎根环境艰苦地区干事创业。
- 上一篇:统筹城乡党建推进发展
- 下一篇:加强企业队伍建设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