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加强农村党的建设
时间:2022-01-12 01:04:00
导语:改进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切实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在农村制度上作了一系列创新,如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决定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等等。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对农村各级党组织而言是个考验,对农村基层干部而言也是个考验。二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村级组织选举和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一实际,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需要,牢固树立统筹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四是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改进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二、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1、农村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不健全、不协调的问题。一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衔接不够紧密。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方面,各级设计了一些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但大多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不能充分反映领导农村基层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引导和约束,一些领导干部“届”的意识较浓,只求在任期不出大问题,得过且过,怕担风险;有的干部为了自己出政绩,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或者是掠夺式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科学发展,损害了群众利益。二是实行乡镇党政主职“一肩挑”后,乡镇党委书记的主要精力发生偏移,导致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一手硬一手软”。一些乡镇党委书记反映,过去乡镇党政主职岗位分设时,乡镇长主抓经济,乡镇党委书记侧重于抓班子、带队伍、抓思想政治工作,而实行“一肩挑”后,乡镇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各种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全部落到了自己头上,迫使自己把更多的精力转移这些方面上,抓党建工作的时间相对少些,乡镇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弱化。三是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中西部不少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展不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缺乏基础,加上部分城乡基层党组织尚未充分认识统筹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城乡基层党组织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方面需要加强。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在调整和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总体工作面不大,没有打破传统的以行政村为主导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格局。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忽视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出现了理事会、协事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于村级组织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与设立在协会、专业合作社中的党组织争夺优势资源,存在隐性矛盾。村党组织与新经济、社会组织中设立的党组织之间接转党员组织关系也不够畅通,一些党员将组织关系从村里转出后,再想转回村里时,特别是村级组织换届前,村党组织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
3、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活力不足。一是乡镇机关后备力量不足,优秀村干部比较难选。乡镇机关进人目前基本只有选调生一条渠道,而选调生因为省、市机关经常面向他们招考,加上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相当大一部分不能留在乡镇工作,干部队伍有老龄化、年轻干部断层的趋势。村干部队伍则面临优秀人才难选、难留的问题。由于农村年轻党员和有文化、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尽管实施“回归工程”有进展,但这部分人个人创业有热情,而参选村干部不积极,一些村选拔村干部时只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少数村面临村干部无人可选的问题。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作风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需要。部分乡村干部习惯了传统的催种催收工作,对于税费取消后自己该干什么心里没有底,存在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帮助农民研究市场、熟悉市场的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示范做不来,服务跟不上,引导不得力。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几大中心的不少人员不是专业出身,无法履行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责,更无力开展经营性服务活动,一些乡镇无奈之下,每年将各级下拨的“以钱养事”经费核算给中心后,另出钱聘请其它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防虫治病、畜禽免疫等农技服务,“以钱养事”在一些地方变相成为“以钱养人”。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只要手机保持畅通、大小事务能及时通过电话联络处理就行了,没有必要天天呆在乡镇,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有所抬头。部分乡村干部群众观念淡漠,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少,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少。干部作风不实,是导致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三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党政班子的职数减少,干部任职级别层次只有中层干部和班子成员两个层次,乡镇干部提拔重用的机会较改革前少一些,加上不少乡镇的工作环境艰苦,部分乡镇干部工作的怨言大,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到村入户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有的甚至打着下村的旗号躲着玩。村干部队伍的报酬普遍不高,加上村干部养老保险各级都未出台政策,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部分村干部工作不安心,积极性不高。
4、农村党员队伍存在发展难、教育管理难、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突出的问题。尽管这些年发展党员一直向一线倾斜,但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来源不足,整体结构状况还有待改善。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由于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生存压力大,许多人忙于生计,政治热情不高,给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部分基层党组织忽视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党组织的凝聚力有所削弱。
5、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面临弱化。取消农业税后,乡镇的可用财力大幅减少,保运转、抓服务、促发展的压力大。全市32%的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相当数量的村负债。由于财力有限,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沉重,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功能面临弱化。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以强化管党责任、健全考核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细化和量化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强化各级党委的管党责任。二是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在市委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联系会议的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不断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考核县、乡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努力使考核的指标和结果贴近基层实际,充分反映社情民意。
2、以创新设置形式、改进活动方式为重点,逐步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格局。一是调整和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在坚持按地域、行政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探索完善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和按照产业类别划分党小组的模式,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的方式,研究探索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党组织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组织格局。同时,加强对设立在产业链和专业协会中的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二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紧紧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核心价值取向、以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创建活动,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检验创建活动的成效。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切实舞活县(市)区委这个“龙头”,盘活建强乡镇党委这个重点,巩固夯实村党组织这个基础,促使“三级联创”活动在全市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入有效开展。三是以“联村联户、帮扶帮建”活动为载体,统筹加强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农村开展“联村联户、帮扶帮建”活动,促使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3、以拓宽来源渠道、健全激励保障为重点,配强盘活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一是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在乡镇一级,结合乡镇党委换届和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扩大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公推范围,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领导班子的直选试点。并积极探索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村一级,积极稳妥地开展党组织直选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扩大村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切实从农村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回乡青年以及乡镇企业职工、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村干部队伍当中,进一步加大选派机关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驻村工作,留住、用好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一种灵活、务实的选人用人制度。二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出台政策,对那些干出了突出业绩的乡镇干部、长期在同一岗位或艰苦环境工作的乡镇干部在职级配备上相应给予优待,鼓励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逐步提高在职村干部的报酬待遇,保证在职村干部的年报酬高于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全面推行正常退职村干部生活补贴办法,立足实际探索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使村干部干有所得、退有所补、老有所养,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对乡、村干部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乡、村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奉献精神、业务技能和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切实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奉献意识,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能力,打造作风过硬的技能型农村干部队伍。
4、以提高能力素质、强化关心爱护为重点,着力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一是结合目标管理深入实施党员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活动,把发挥党员的作用具体化,激发党员“带”的意识。结合目标管理,在农村党员中扎实实施党员示范工程,组织农村党员参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创建生产基地、创建龙头公司活动。以此为载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致富。二是着力提高农村党员的务农技能和务工技能。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级各类“双建双带”示范基地(公司)的作用,扎实实施“阳光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农村党员中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努力达到“培养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效果。三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从优秀回乡青年、产业链上和外出务工经商能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保证每个村每两年至少发展一名党员,增加农村党员队伍的总量,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认真落实流动党员持证管理制度,抓好在外出流动党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努力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格局,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回归”创业,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5、以加大财力投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逐步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党建工作物质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投入。各级财政列支一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各级党委管理的党费也向农村基层倾斜,保障农村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村村建有规范适用的办公活动场所,保障村级组织有必要的办公活动经费,保障村干部得到与其贡献相对称的工作报酬。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实行税费优惠或者减免,各级财政设立扶持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或者补助的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给予扶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三是积极帮助村级组织化解债务。坚决制止村级发生新的债务,帮助和引导村级组织盘活现有资源,积极稳妥化解债务。
- 上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下一篇: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