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战略决策  未来的行动纲领

时间:2022-03-27 09:55:00

导语:科学的战略决策  未来的行动纲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的战略决策  未来的行动纲领

在中共巴东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县委书记龙世洪在代表第十二届县委所作的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巴东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中,立足巴东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提出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巴东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是县委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全县人民的共同意愿,符合巴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巴东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能否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巴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透过战略出台的背景,深刻理解战略的丰富内涵,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走出战略理解上的误区,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全力实施。

一、战略出台的背景

任何一个战略的制定都是时代的反映,都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理解发展战略,必须要准确把握战略出台的理论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

(一)战略出台的理论背景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始终坚持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光辉灿烂的理论成果。第一代领导核心同志在1956年发表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两个文明一齐抓,提出鼓励部分先富,然后共同富裕的先富带后富发展战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战略。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使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纵观各个历史时期党的重要发展战略,贯穿始终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发展,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新一届县委确立的“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就是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精神与巴东实际的有机结合。

(二)战略出台的时代背景

战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战略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综合考量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后所作出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决策,而不是为了某项具体目标而采取的短期行为。新战略就是新一届县委基于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形势而制定的。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全球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贸易与投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据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额有可能比上年增长8.5%,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将出现新的增长。200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十分明显。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和一些欧美大国,都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良好契机。

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看,未来五年对外开放将全面提速,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以2005年为起点,我国进入入世“后过渡期”。这一时期,国内市场环境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大幅度削减非关税措施,深度开放服务业,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一些敏感领域将结束保护,市场开放的力度加大、范围更广。

从产业转移趋势看,世界产业大调整大洗牌,为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契机。迅速成长的国内市场,较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总量巨大的高水平人才,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规模齐全并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体系,是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为此,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首要选择地之一。近年来,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小项目发展到资金、技术密集的大项目;从一般加工项目,逐步向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延伸;从传统的投资建厂,发展到产业转移、资本聚集、跨国并购;从单一技术转让和技术分享,发展到研发合作,与国内优势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

要加快一个地方发展,既要把握时代主旋律,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又要积极化解不利因素。未来五年我们将面临五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随着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国际性资源进出国境的制约变小,大进大出的可能性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将增加外部需求增长的不稳定性,从而有可能加大经济的波动性;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将使廉价劳动力受到制约,并使居民的储蓄率下降;三是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的不足将极大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四是深化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可能引发局部的小范围的社会动荡;五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最严格土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融资以及建设的难度都将会加大,将直接影响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总之,未来五年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届县委在制定战略时,紧紧抓住“黄金发展期”机遇,历史性地提出了“产业兴县”的战略任务,同时,为缓解“矛盾凸现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坚持把“和谐惠民”作为另一战略重点,力求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使巴东的发展节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三)战略出台的现实背景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全面分析了未来五年巴东加快发展的机遇、优势和条件,这些机遇、优势和条件共同构成了战略的现实背景。一是巴东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九五”、“十五”时期,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扶贫开发战略,将给巴东带来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机遇。尤其是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三峡库区后期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将有效解决库区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同时东部地区制造业基地向西部梯度转移的速度加快,为巴东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三是恩施州赋予了巴东新的功能定位。明确提出并要求巴东围绕建市目标和城镇化布局,构筑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枢纽的人流物流聚散地,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沿江城镇带,使巴东成为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四是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三峡、水布垭电站投产发电,县域内重点企业相继投产,巴东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五是顺利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五”以来,我县的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财政体制、人事制度等事关全县发展稳定大局的几项重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三峡库区、水布垭库坝区及两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移民搬迁任务基本结束,使我们能够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快发展。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为我们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新一届县委在全面分析一切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工业经济转型较慢,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的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的主要症结又在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属于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不发达的经济结构。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关系巴东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定新战略,实施新战略,切实加以解决。

二、战略的构成和基本内涵

所谓战略,就是指重大的、带有全局和决定全局的方略。战略一般由三个要件构成:一是确定总目标,二是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三是规定目标重点并进行资源配置。新一届县委确立的“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战略,包含了上述三要素,即明确了巴东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找准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整个战略呈“金字塔”型,共分三个层次。其中“科学发展”是战略理念,统揽全局,贯穿始终,属第一个层次;“产业兴县、和谐惠民”是战略支点,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是推动战略实施的双轮,属第二个层次;“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是战略目标,通过绘制巴东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举全县之力为之不懈奋斗,属第三个层次。概言之,整个战略就是由一个战略理念、两大战略支点和三项战略目标所构成。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指导我们未来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如何贯彻新一届县委的要求,真正以科学发展为灵魂,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全局,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是城市和乡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既要增强经济实力,又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付出成本和代价;另一方面要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俞正声同志在2006年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现场会上,作了题为《真心实意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要求各级各部门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真心实意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也要有这种真心实意的态度,以人为本,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按照新一届县委“和谐惠民”的战略部署,探索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机制,统筹江南江北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尤其要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推进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发展,其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我县的实际相结合。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创业致富的成功经验,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用原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话说,关键在于“吃透两头”,一是吃透中央的精神,二是吃透当地的实际。巴东属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全县人民谋利益,首先必须增强经济实力。不增强经济实力,始终戴着贫困的帽子,举步维艰,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同志深刻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一届县委把“产业兴县”作为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本质,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现代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政府不仅要研究做什么,而且要研究怎么做,要树立现代执政理念,遵循市场规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从不该管的事情中“跳出来”,实现自身角色的回归,是企业的事情交给企业去决策,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让市场去解决,是基层处理的问题依靠基层去处理。同时,凡是应该由政府部门办的事情,相关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办好。

(二)“产业兴县”的基本内涵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也是解决社会供求矛盾,实现富民兴县的重要举措。黄镇东同志在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期间,针对重庆当时面临的就业难问题,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产业是就业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就业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产业。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因此,要实现产业兴县,首先必须兴产业。

“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与产业对应的是“产业化”,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后,真正形成的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产业必须实现规模化。一亩小麦、一畦水稻,是产品而不是产业。产业天生具有扩张性,讲究规模效应,只有通过量的扩张,才能整合资源,壮大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产业必须实现组织化。产业本身就是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只有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才是发展产业的主体。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集群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完备既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和检验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三是产业必须实现市场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能否有效占有市场决定了产业的兴衰存亡。产业既是产品的组合,更是商品的组合,只有通过流通环节,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才能实现产业增值。四是产业必须实现品牌化。品牌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品牌的产业是弱势产业,最终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从产业所具备的特征可以看出,巴东产业发展已经度过了初乳期,正处于成长增速期。一些产业已初具雏型,生猪、蔬菜、魔芋、药材、桑蚕等基本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少数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得到加强,加大了对产品的认证工作力度,形成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GAP道地药材、AAAA级旅游景点、撒尔嗬民间艺术等一系列品牌产品,其中一些农产品开始打开国际贸易大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同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了多仁、时珍堂、绿野、浙江纵横、江苏雨润等龙头企业,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冷静分析我县产业发展现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低。在历经库区工业“关、停、并、破”和国有企业改制后,民营工业目前尚处在建构复苏期,工业“空心化”症状明显,从而导致产业链条短缺,关联度不强,缺少优势产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产品附加值低。同时,一、二、三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和组织化程度还有待全面提高。

针对巴东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县委书记龙世洪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始终坚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工业、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以发展工业为重点,构建产业体系,培优扶强支柱产业。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抓好水电、煤炭、铁矿、白酒、建材和药业六大优势产业。针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招商引资,培植骨干企业。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每一个产业有1—2个达到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使工业增加值达到GDP的28%以上。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要在抓好畜牧、烟叶、茶叶、蔬菜、魔芋、干鲜果等产业的基础上,把市场前景好的桑蚕和小杂粮纳入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规模,争取1—2个产业进入省级板块。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扶持福润、多仁、绿野、时珍堂、鹏程茧丝绸等以农副产品加工或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使我县农业尽快同现代农业接轨。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农业增加值达到GDP的25%以上。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坚持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神农溪和水布垭两个旅游精品,搞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巴东作为全州对外港口城市的优势和信陵镇、野三关物流人流聚散中心的作用,搞活商贸流通,积极促进餐饮、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提档升级。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GDP的30%以上。要以产业化理念谋划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巴东的朝阳产业切实引导好、扶持好,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GDP的10%以上。

实施产业兴县要突出抓好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要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假定——资源稀缺假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合理开采、有效利用。当前,巴东资源还存在无序开采、甚至掠夺式开采的现象,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丢失了财源,极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强化资源保护意识,整合资源,做到合理、有序、规范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要突出工业在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培优扶强优势产业。按照产业划分理论,产业最初的定义专指工业,可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发展不起来,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就会失去强有力的支撑而处处掣肘,产业兴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重要工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应当承认,通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对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体制机制未理顺,巧立名目、吃拿卡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门利益市场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使市场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环境不优的根源是因为发展不够,发展不够直接导致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结果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要树立兴业创业必须创优发展环境的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经关系,为产业兴县提供宽松祥和的政策环境、行政环境和人文环境。四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家项目的有效对接。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国家的投资政策,尤其是国家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量使产业规划具有科学性,使我们所呈报的产业项目符合国家的投资取向,为我县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三)“和谐惠民”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和为贵”、“中和之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步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如果说,和平、合作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和谐与发展则是当今中国的主题。正如总理2006年在重庆考察时所说:“我们目前有两个目标,一是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正是从这个良好愿望出发,新一届县委立足巴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和谐惠民”作为另一战略重点,与“产业兴县”一并成为推动巴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双轮,成为富民强县、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和谐惠民”是一个组合概念,“和谐”是前提,“惠民”是目的,通俗地理解,就是要以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这充分表明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应急之举,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新一届县委以民生为重,以和谐的理念统揽一切,明确了未来五年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问题,扩大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充分就业,加强生态保护,健全保障体系,激发创造活力。

和谐惠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惠民之力。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妥善处理富县与富民的关系,夯实和谐惠民的物质基础。二是要有惠民之心。要始终牢记宗旨观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树立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三是要有惠民之责。对人民群众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努力建设责任型政府,培养责任型干部,勤政为民,尽职尽责。

坚持和谐惠民就要敢于正视并化解矛盾。和谐社会并不掩盖和抹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巴东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为加快巴东发展凝聚人气,赢得民心。“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当前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信访突出问题,主要是移民补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拖欠务工农民工资的问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些问题能及时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也要把问题讲清楚,理顺情绪,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坚持和谐惠民就要确保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安排部署,未来五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巴东属欠发达地区,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要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全县人民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

坚持和谐惠民就要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参与国际和地区竞争的重要因素。巴东文化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巴东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这是全县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要抓好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巴东精神,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旷野窄门等邪教思想的侵蚀。

坚持和谐惠民就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各级干部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调解人,干部作风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目前,少数地方和部门干群关系淡化,社会矛盾加剧,一些问题欠拖不决,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不是干部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干部的作风出了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为民办事上,曾有过“不为”与“不能”之说,用他的话讲,“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力足于举百钧而不足于举一羽,明足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一舆之薪”,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的某些干部冷漠自私,对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漠然置之、不关心其痛痒”,不是有所作为,而是不作为,不是主动去化解矛盾,相反还制造矛盾,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今后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战略一经确立,就要整合各方面要素,强化战略保障措施,推动战略全面实施。

(一)人是实施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推动战略实施的主体。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同样的道理,新一届县委确立的发展战略能否全面实施,关键也在人。要按照龙世洪同志在十三次党代会上关于打造学习开放型社会、团结廉洁型班子、务实进取型队伍、诚信友好型环境的要求,把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要不断提高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是落实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要把提高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一是要增强执政意识。各级党委要围绕发展战略,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地位、执政使命、执政方式的教育,努力增强历史使命意识、执政为民意识、能力水平意识和危机忧患意识。二是要提高执政素质。各级党委要自觉地把执政实践与执政使命紧密结合,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时,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健全执政制度。要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制度,政府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公开透明的现代政府。四是要把握执政规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始终维护团结统一的大局。

在加强各级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第一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紧密,起着最直接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广大农村的现状看,凡是产业发展得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相反,那些矛盾重重、人心不齐、条件好但经济却发展不起来的地方,可以肯定地说,那里的基层党组织一定出了问题,而那里的党员干部也难辞其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这里的干部就是指广大基层干部。他们能否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能否真正带领群众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县委的战略意图,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兴旺发达,也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切实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县委意图,认真落实好、实施好县委确立的发展战略。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为产业兴县提供智力支持。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就永远摆脱不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最终被淘汰出局。巴东目前专业人才短缺、外流现象严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官僚化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因此,要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培养一支结构合理、配备科学、积极进取的人才队伍。

(二)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机遇

机遇是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敏锐观察到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指出国际形势会有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

国家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一个地方也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分析了巴东今后五年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巴东能不能抓住机遇,是能否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在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面前,只有立足自身,利用自身优势,去争取一个个现实可能的机会,机遇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把握机遇,也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水平和创新的手段,机遇就会从手中溜掉,就会被别人抢走。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热心招商引资,凝聚四海之力,推动经济大发展。

(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好思路、好办法,大家也都认同,但就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并没有认真研究具体落实的办法,也没有采取具体落实的措施。追根寻源,还是由于没有做到求真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巴东要发展,需要的是实干家,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落实,不仅是一个作风问题、一个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党性观念和政治品德的问题,要把求真务实作为检验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决不能做无用功,摆花架子。要引导和激励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集中到干事业上来,把本事用到促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扎扎实实抓落实上来。

为此,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转变干部作风,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建立新的干部考评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实绩选拔任用干部。二是完善分配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贡献率确定收入分配比例。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要以铁的纪律、铁的手段、铁的措施,保证战略实施。

(四)树立廉政勤政的整体形象

古人说:“政者,正也”。“民不畏我严,畏我廉,廉生威;民不服我能,服我公,公生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基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树立了廉政的形象,才会有威信,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我们的极少数干部,农民的粮食直补资金敢拿,国家的救灾款敢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还有什么威信?哪里还谈得上带领群众谋发展?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一身正气,带头廉洁从政,将对全县的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要以执政为民的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办事,以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社会、带动干部和群众。

一个干部能力再强,工作再勤奋,但在廉政上出了问题,就丧失了根本;而一个干部虽然廉洁,但不积极主动为老百姓办事,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的干部尽管在廉政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只做官不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光吃“斋饭”,碌碌无为;有的则难事推给别人,好事推倒别人。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更坏事。全县各级干部要做到勤政,就必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发展战略的理解,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不当甩手掌柜,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小事和细节抓起,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尽心尽力,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抽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和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四、走出对战略认识的误区

战略能否实施,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对待,决不可一开始就陷入某种认识误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是走出孤立理解、急于求成的误区。列宁讲,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有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制定自己的策略。

一个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有其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回顾我县发展历程,从十一届县委“开放强县、科教立县、旅游兴县、民营富县、市场活县”战略到十二届县委“五三”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发展之基,营造了发展之势,积蓄了发展之力。第十三届县委正是在全面审视巴东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确立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这个战略,它既是“五三”战略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对“五三”战略的延续与升华;既保留了“五三”战略的精髓,又与时俱进,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内容更具体,措施更得力,更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高度统一,立足县情与面向全国的高度统一。

在全方位理解这个战略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个战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什么“速效药”,需要三、五年或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见成效。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全面、准确领会这个战略的实质,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县情。

二是走出一哄而起、不顾实际的误区。战略制定得再好,如不正确地执行,就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各乡镇如果不顾乡情村情,一哄而起,依葫芦画瓢,一个乡镇也搞十几个产业,机械地执行这个战略,那就背离了这个战略的本质和初衷,偏离了这个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精神,这是没有真正执行县委决策的表现。各乡镇在资源、环境、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各有差异,江南江北、高山低山各有不同,既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又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执行战略时,如不结合乡镇、部门实际,不顾实际,面面俱到,什么产业都要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会什么也没有。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一届县委意图,又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趋利避害,选择适销对路、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确立产业目标,力求“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做到握手成拳,扎竹成排,形成规模和品牌。

三是走出坐而论道、我行我素的误区。战略一旦制定,一旦成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就要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坚决执行。切忌坐而论道、空发议论,评头品足而不见诸行动。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主义的问题不争论”。不搞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来办实事。目前,一些同志还没有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县委的决策上来,还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坐下来思考如何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来实施这个战略,还在等待观望,没有进入工作状态,依然是我行我素。当务之急,是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围绕这个战略真抓实干。县委对此已作了明确分工,实行一个县委领导带几个部门联系一个产业、几家企业、帮扶一个乡镇,一抓到底,不出成效不脱钩。那么各乡镇、各部门也应少一些争论,多一些思考,一门心思抓落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施这个战略的洪流中来。

四是走出常规思维、固步自封的误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也证明,常规思维只能做好常规工作,完成常规任务。而要实现新战略描绘的宏伟蓝图,仅有常规思维是不够的,要敢于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藩篱,改变各种惯例定式。邓小平同志曾说:“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越多,对我们的事业就越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闯将”。因此,我们不能做小脚女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跳出思维定式,摒弃主观成见,突破教条束缚,要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始终保持一股朝气和冲劲,大胆工作、争先晋位。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以全县目标带动局部目标,以重点工作促进常规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高效率,快节奏,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圆满实现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