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7-10 05:44:00

导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志们:

这次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的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全面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建设城郊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区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二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会后又组织专班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前不久,区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我区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城郊新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排在首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其中消费是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又可以直接促进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要推进的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提高的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我国的国情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特别是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新老矛盾交织、利益关系调整的特殊时期,建设稳定和谐新农村,对于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治安状况不好,等等。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才能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区委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五年建设新ⅹⅹ”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主要的空间在农村,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区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ⅹⅹ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全区农村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处于艰难的爬破和攻坚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问题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迫切要求。

当前,我区正处于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调整的黄金时期,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一是农村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宜昌城市东拓步伐的加快,ⅹⅹ已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宜万铁路××段已掀起建设高潮,新火车站将在年内完成拆迁,总投资3.6亿元的宜昌城东大道建设全面启动,汉宜城际铁路将在××境内与宜万铁路接轨,这些重点工程和项目都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并投入运营,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80%的村将逐步融入城市,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将面临大的调整和转变。二是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4元,这个数字在全省位居前列。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的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各项农村改革扎实推进。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交通出行、信息通讯、环保水利、教育卫生等各项条件大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今年我们加快推进了村民集中居住小区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重点工程建设的推进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同时,全区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富民宜居、平安和谐新农村的热情和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

基于对区情和形势的科学判断,区委提出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方式,以“待遇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为基本方向,建设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路。全区上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城郊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把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进一步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工作重点

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的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既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注重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既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注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建设城郊新农村必须根据中央和省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二十个字的要求,以推进城市化为主导方式,以“五化”为基本方向,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逐步建成繁荣、富裕、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时期是城郊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要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目标,着力增强城郊农村经济新优势。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既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取得大进展。在现阶段,农业生产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远郊村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种植养殖多宜性强,农业内部调整的空间和增收的潜力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品、珍品、新品菜。积极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与农业的深度结合,加快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二是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大进展。以农业龙头项目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走种、养、加工、贸易、工农一体化的路子。要重点扶持裕波纺织、龙汇禽业、康旺肉牛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支持临江坪粮油批发市场、金桥果菜市场、杨岔路水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成为辐射鄂东渝西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三是要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上取得大进展。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也是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第一要素。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进军,是当前建设城郊新农村进程中最紧迫、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创办企业、领办经济实体,切实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要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村级经济园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和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仓储装卸、餐饮酒店、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要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大进展。今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走资源利用型和资产运营型的路子,在重点项目征地时,要积极争取政策,预留所征土地的10%--15%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积极发展仓储、运输、物流配送等三产业和临站临港经济。

第二,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着力培育城郊村庄新风貌。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容整治,是建设城郊新农村的突破口。要按照“规划在先,建设在后;超前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统筹编制好城郊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绿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整体规划。要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采取“三个一批”的办法,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推进村庄整治与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以重点工程征地拆迁还建为契机,实现城市社区化一批。共强、火光、旭光、共勤、联丰、前坪、共和等村要加快村民集中安居小区建设,新建村民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以及社区服务等,要争取纳入城市建设与管理,一步到位实现城市化。二是加强对已基本成型的村庄的综合整治,规范完善提高一批。要在汉宜、共前、共勤、共升、共联、合益等城郊结合部大力开展以“三清四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环境整治工程,即村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农户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治安,村民家中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风貌,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全面规范提高村容村貌。三是对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因地制宜规划整建一批。灵宝、南湾、共谊、共同等村要紧紧围绕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作出详细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六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善垃圾处理),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逐步建设形成集中成型的农村新社区。

第三,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完善农村发展新机制。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一是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处理好减人、减事、减支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要进一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加强涉农收费治理,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予以锁定,坚决制止新债,逐步化解老债,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二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规范、有序、稳妥地发展规模经营。要积极向上争取,推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被征地农民从经营性项目中长期分享土地收益的新机制。三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工作协调,积极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高度重视“城中村”的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将城中村的卫生、治安等纳入城市统一管理。

第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促进农村社会事业新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摆上工作日程,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的公共事业状况,让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经常性的投入机制,规范提高村级卫生室建设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对接。大力实施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着力缓解农村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同时,认真做好人畜共患疾病、农村地方病和其它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要以生育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办人满意教育区”和“零辍学乡镇”、“零辍学学校”创建工作,高标准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坚持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健全贫困生入学救助机制,扎实开展农村贫困生助学工作。三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将乡、村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乡综合文化站建设,逐步完善广播、文化、科普、娱乐、体育等综合功能。积极推进村级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努力使每个村都有2000平方米左右的固定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依托乡村文艺团体,广泛开展“送戏下乡”和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从区情实际出发,按照“因村制宜、多元投入、低标准起步、多渠道解决、广覆盖受益”的思路,农民自己拿一点,村集体补贴一点,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条件成熟时逐步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对被征地农民中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加强对农村土地征地补偿费的管理,确保土地补偿费70%进入社保专户。继续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加快“福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救济、残疾人救济和临时救济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要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要靠农村基层组织,推进城郊新农村建设也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在城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以“创五好,奔小康,推进农村城市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扎实推进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这个主题,把注重实效贯穿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集中教育结束后,要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第六,要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着力探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新乡风,培养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一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方式。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按照“企业培训、政府补助,农民免费、就地就业”的思路,探索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要以“绿色证书”培训、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等活动为载体,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又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既搞好农民转岗转业培训,又搞好农业技术培训。让被征地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能够适应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适应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和普法教育。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三是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大力推进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及生态文明村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三、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把握城郊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新农村的“新”,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贯彻二十个字的要求,体现区域特色,符合群众意愿,运用辨证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加快城郊新农村建设步伐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准备的关系。前段时间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认真组织学习和传达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和总书记、总理的讲话精神,加深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基层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信心百倍,结合实际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方向性的奋斗目标。与历次农村改革相比,更具有综合性、全局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不能幻想一夜平地起高楼,搞一阵风,而要科学规划,扎实推进,逐步实现总体目标。

第二,建设城郊新农村与建设新村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农村的硬件建设,还包括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的软件建设,绝不等于单纯的村庄整治和新村建设。新村建设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六改五通”、建新房、盖新楼等都只是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内容之一,这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我们建设城郊新农村,必须完整把握、全面贯彻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立足城郊的特殊性,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市化统一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在建设城郊新农村进程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与政府主导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新农村并不是政府用钱堆起来的,而是群众自己的伟大创造”。这是外地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能忽略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激发他们自主、自强、互助,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同时,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办法,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动员和组织农民和村集体开展农村的公益性建设。

第四,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今天农村不少地方“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室内欧洲,室外非洲”,就是长期缺乏科学规划所致,教训深刻。因此,我们制定城郊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推进城市化是我区建设城郊新农村的主导方式,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另一方面,村庄建设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要因村制宜,根据不同村情、不同条件,提出不同的目标,体现不同的特色,依山顺水,因势造景,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张图纸一个风格。同时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忌无谓的大拆大建。

第五,增加本级投入与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的关系。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区、乡两级要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做到“两个高于”,即区、乡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增长比例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最近,中央、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因为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有些政策城区农村很难享受到,我们要迎难而上,加大力度,争取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城建、教育、卫生、科技、土地、农林水、交通、移民等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对上协调,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争取支持,推动城郊新农村建设。

第六,坚持区域联动发展与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近年来,我区坚持“市区一体,上下联动”的思路,有力促进了城区经济的发展。在建设城郊新农村的问题上,我们要进一步延伸区域联动发展的思路,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城郊新农村建设。区直各单位要把建设城郊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的本职工作,明确目标,分解责任。同时,要切实把握当前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对“三农”工作更加支持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激励、要素运作等方式,鼓励、动员、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发挥他们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支持农民创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捐物捐资的形式,支持农村村庄整治,把强势企业与农民这个弱势群体联系起来,加速农村面貌的改善。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郊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郊新农村建设,对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重点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有效的工作措施,把这项关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

第一,加强对城郊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要把城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建立坚强有力的城郊新农村建设领导体系,形成高效权威的协调统筹机制。区委、区政府要成立城郊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的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农林水、建环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全区城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统筹运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二,创新指导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重大的农村社会变革,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抓落实。一是建立城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要从区直机关选派有经验的干部驻村到户,具体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县级领导都要挂点联系一个村,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乡党委、政府要根据全区统一安排部署,拿出过硬措施,选派优秀的党员、干部深入到村、到组、到户,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指导和推动。二是要不断研究和创造抓落实的办法。有什么样的感情决定着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满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抓落实,才能避免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的问题。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心中想着农村,视野聚焦农村,精力投向农村,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既要为农民释疑解惑,又要帮农民排忧解难,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三是要加强督办检查。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建设新农村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三,要形成促进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合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会上,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年度目标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探索机关部门结对联村,民营企业结对帮村,在外人员结对扶村等方式,使城郊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迅速掀起声势浩大、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同志们,“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为加快建设城郊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