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五个问题” 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7-10 03:13:00

导语:解决“五个问题” 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解决“五个问题” 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五个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的思路是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总的工作原则是做到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同时提出具体要求,要切实做到“五要五不”,即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讲究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在实践中,必须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切实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一些干部群众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是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把把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示范点搞新房建设,导致一些群众误认为农村面貌即将发生较大变化,农民生活也将迅速转好,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事,而要长达四五十年之久。就目前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道德素质,这些任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美国完成西部大开发用了50多年时间,我国西部贫困村要赶上东部发达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也许需要20至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抓住机遇,大干快上;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渐进性,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第二、要解决好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有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才能搞好。近几年,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取消了农业两税,推行了“两免一补”、退耕还林补助、农机具补贴、种子补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还有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以及每年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民政救济、救灾款等等,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极其严重。中央明确提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农民是建设的主体。政府主要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搞好规划,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依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要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身力量。在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依靠农民、相信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把政府的扶持政策作为引子,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干劲,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只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要解决好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新农村既要通过抓好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工程,体现新面貌,更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等软件工作,塑造新风尚,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民素质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接受新思维、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大大降低,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不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民长期遗留下来的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不讲究个人卫生等陈规陋习,也是新农村难有新气象、新面貌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素质不高使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漠。对一些与个人相关的公益事业,如修路、植树、抢险救灾等,也是斤斤计较,不给好处就不干。此外,在一些地方,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十分普遍,有的封建愚昧思想严重到了极点,以至于患病以后不去求医问药,而去求神拜佛,把自己的身体完全托付给“菩萨”、“神灵”,造成小病拖大,大病拖垮,甚至因此而丧失生命。还有一些村子,修学校、修路等公益事业无人问津,而对修庙、建祠堂等封建迷信活动却是慷慨解囊,出钱出力,还有互相攀比修造坟墓的现象。农村赌博活动也十分猖獗,特别是到了冬季,不少农民沉迷于赌牌、打麻将之中,赌博歪风的盛行,给农村和农民家庭带来了种种不稳定因素,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大有人在,由于赌博导致的打架斗殴、偷盗、抢劫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还有法制观念淡漠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发生矛盾纠纷后,不是打架斗殴,就是上访缠访,而没能依靠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逐步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要抓好科技培训,使农民普遍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要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道德风尚,努力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貌。

第四、要解决好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既要扶持群众发展生产,又要解决群众急需的行路、吃水、教育、文化等公益基础设施问题,加之农村面广量大,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显然不可能,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题。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引导农民树立自己事情自己干的思想,动员群众在一些公益设施建设上投资投劳,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在建设资金的使用上,既要集中起来搞一些示范点,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增强带动性,激发感召力。同时更重要的要从广大群众最迫切、最困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选准切入点,解决好农村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养老难、看病贵、生活环境差等问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变化,切实让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共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五、要解决好基层组织软弱不力的问题。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基层组织权力日趋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也随之下降。在计划经济时期,基层组织对公共资源有着全能的控制和分配权力,虽然这种体制弊端重重,但就村级管理而言,其实际效果简单而有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基层组织权力虽然受到很大限制,但仍然可以通过义务工、税费征收、罚工罚款等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来管理,虽然这些办法在操作中有违规现象,有的甚至违法,但客观上对平衡农村矛盾、发展公益事业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几乎没有什么硬措施来进行村务管理,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变得非常“散”,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小农”,平时开个会都很难。村级公益事业是“多数服从少数”,少数人不同意,公益事业就很难办。现在流行一个说法,群众对村级干部是“没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出现这种现象,既与农民素质不高、集体观念淡漠有关,也与村级组织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关系。税费改革后,个别村级干部惯习难改,不催种催收就觉得无所事事,没有真正为农民经济发展想点子、找出路。有的只顾自己致富,干群关系出现新的“两张皮”现象。除此之外,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偏低,墨守成规,在群众中威性不高,感召力不强,是工作难开展的主要原因。当前,我们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乡风文明,都有一个教育农民、组织农民的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村级组织面前的一大难题。要配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真正解决无人管事、无人干事的问题。要加大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学会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的方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用民主的方法抓村务财务管理,用服务和示范的方法帮助引导农民致富,用法治的方法解决农村各种矛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此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