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如何增强典型宣传的公信力

时间:2022-06-06 10:08:00

导语:论丛:如何增强典型宣传的公信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丛:如何增强典型宣传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时代孕育典型,典型反映时代。让更多的典型从生活中走出来,走上报纸,走进电视,再从报纸、电视上走下来,走进群众,使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是新闻媒体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各种媒体都把典型宣传作为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和“主打歌”,不惜投入重兵,辟出重要版面、留出黄金时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推出了一大批深入人心、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个别典型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个挖空心思选出来的典型宣传出去后,却并没有产生预料中的“强烈反响”,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时候与典型本身“不过硬”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一些报道为了追求“高大全”而不顾事实,进行“过火”宣传,让人们感到这个典型可望而不可及,甚至不可信。

大致来说,典型宣传中容易犯的毛病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嗓门大。不管是写工作还是写人物,都喜欢拉个架子,一本正经,满嘴说教,甚至摆出一副训人的样子,让人望而却步。二是官话多。尤其是一些工作通讯,写得跟政府工作报告一样,满篇数字堆砌和经验罗列,让人难以卒读。三是写法旧。写工作则“做法+数字”;写典型则“奉献+荣誉”,总是一幅老面孔,难以吸引人的眼球。四是根子浅。浮在面上,隔靴搔痒,一二三四,贪大求全。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缺乏思想,没有深度。五是文风俗。不用群众的语言,也不用典型自己说的话,却不惜“用诗一样的语言”对典型大唱颂歌,让人觉得太虚幻,太花哨。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毛病,使许多宣传的典型被“吊在半空”,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受众,也就脱离了他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土壤,从而失去了公信力。所以,只有下决心取掉这些毛病,克服典型宣传中的片面性、绝对化,真实而不夸张,升华而不拔高,力求客观性、全面性,才能增强典型的公信力,也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一方面,多些实话实说,少些涂脂抹粉。典型报道要获得成功,克服片面性、绝对化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在典型报道中讲求真实性,力求全面性,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采写典型是不可缺少的。报道先进典型,宣传其与众不同的事迹,无疑是必要的。但在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反映一下典型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能引起受众兴趣,增强先进典型的贴近性,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没有虚构,没有合理想象,既不拔高,也不回避矛盾,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典型。

另一方面,应从报道内容入手增强公信力。在典型报道的内容上,既要把握典型的时代意义,又要正确分析受众心理,不但要看典型符合何种时代精神,而且也要研究内容的选择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能否让群众感到可信、可学。有些对先进典型的报道成了模式化,一说某某忘我工作,便是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推迟了婚期、家人住院不回家看等。这样宣传,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典型缺乏人情味,从而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人们感到这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可敬但不可亲,可夸但不可学。

失去了公信力,你所宣传的那些东西就没人看了,没人信了,典型宣传也就失去了意义,典型也就不再是典型了。所以说,缺乏公信力对典型宣传构成的杀伤是致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应该引起各种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认真对照检查自身差距,并下决心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