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企改革

时间:2022-10-30 04:40:00

导语:浅谈国企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就是在企业主体不变的条件下,转换企业机制,发挥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

现在大部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有企业要再背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再不进行机制转换、管理创新、再不讲成本、不注重经济效益,还是靠国家政策、吃大锅饭,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那面临着的结局就会严重亏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那么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呢?我想,应该走出企业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场为基准,扎扎实地改。

×一: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目前部份国有企业改革后,仅把原来的厂改为公司,而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挂出两个牌子,一套班子两种职能,权责不明、职能不清。这种改法是换汤不换药,是明改而暗不改,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首先:加强舆论导向,为改制扫清思想障碍。应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召开座会等形式,向广大职工讲清楚企业为什么要改制?怎样改制?改制会给企业生存发展和职工个人带来什么变化,对职工会带来什么好处。通过宣传教

育,让职工人人知改制,懂改制,参与改制,拥护改制,做改制的促进派。同时,要组织职工学习《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加强思想引导,以“变”促进。一是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让每个职工清楚认识到:“只有改革、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二是变终身制观念为竞争上岗观念,改变那种“进了企业门,就是国家人”的依赖思想;逐步形成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分配按生产要素多元化,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逐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三是让职工真正懂得:“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前途,企业就不能发展,市场经济无情,改革是残酷的”;四是变等、靠、要观念为积极进取观念,努力工作,多做贡献,支持改制,搞好改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让职工清楚认识到:“只有企业发展了,职工才有希望”。

最后:加强主人翁教育,摆正主人翁地位;要教育职工懂得:“不管企业怎么改革,工人始终在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占重要地位,工人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要在职工中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三个创新”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岗定责,以

责定薪,上岗靠竟争,收入凭贡献,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改革应股权结构多元化本着经济效益的增长

股权结构多元化,也即投资主体多元化、出资人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企业产权的法人化、社会化。

一些全国著名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宣称,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就是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规范化的核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核心就是产权结构多元化、责权有效性和法理的法人性,而三者之中,产权结构多元化又是前提;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人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就不可能分离,就谈不上有限责任,也就谈不上产权明晰;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政企就不可能分开,公司内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就不可能形成,即使形式上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有效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多元化是公司制企业产权制度的核心,因而是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首先就要要求股权多元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股权越分散,企业的隶属关系就越模糊,产权的社会特征也才越明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股分有限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更具有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其次是股权配置优化。就国企公司制改革而言,关键就是改变企业财产所有结构单一状况,改变国有股比重过高的状况,我倾向于主张,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要尽可能减少国有股所占比重,国有股比重少一些,政

企分开才有可能法人治理的有效性才会更高,企业改革就是将企业生产需要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借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创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使国家控股的公司依托优良资产各主导产品的优势,增加经济效益。能否增加经济效益是关键,改制后的公司没有经济效益的增长,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失败。

三:找准市场,以成本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发展

邯钢之所以由过去的一个一般地方中型钢铁厂,跃居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的行业列,充分说明了国有企业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找准市场,模拟市场,进行成本核算,深挖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就是说对于改革的公司,要凭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主导产品,借市场来做优做强做大,改革后的企业,要找准市场,以成本为导向,不断管理创新,适应市场的发展,不然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加强现代标准化管理,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点突出量化考核

首先,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结合历史最好水平,科学、合理、可行地完善标准管理体系,做到工作标准定量化,业绩考核指标化,员工行为规范化,经营程序制度化,监督考评日常化,尽量减少定性考核,重点突出量化考核。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其经营业绩和工作效益都处在量化考核与监督之中。另外,企业在注

重资本金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本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不断创新企业品牌和形象,并通过企业文化的感染,使企业变成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其次,确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给员工一个充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舞台,并通过按劳报酬和贡献,决定待遇的提升,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淘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任人唯亲,庸者不让位,分配不合理的用人缺陷,扼制人才合理流动。

最后,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粗分到经营管理者,细分到岗位责任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挑。根据历史水平,结合市场情况,对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粗分到经营者,细分到岗位责任,形成企业全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目标。对超额完成指标的按比例计入其个人报酬,连续报告期内完不成经营目标的调离岗位或下岗,这就要求经营管理者制定出的经营目标先进、合理、科学、可行,并要求对目标管理者与责任人对目标的实现按比例承担责任,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顺利完成。

五: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管理的力度,实施全方位、多时控的监督体系,进行阳光操作

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看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企业管理者素

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水平。正如海尔老总张瑞敏说的,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好的员工队伍是好的干部带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因此,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所作出的企业决策,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管理者素质高,阳光操作,通过民主方法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无疑增加员工队伍的凝聚力,企业也就能在市场的风雨中搏击自如,久战不败;假如企业管理者素质低,奉行个人淫威,任人为亲,图谋私利,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毁掉。

总之,纵观企业改革的历史,无不说明企业在改革中扬长避短,借以发挥其优势,才能在今天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横看企业改革的众多例子,可以得出一条不可总辩驳的事实,哪个企业能遵照市场规则,实施现代化管理,哪个企业就能在今天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风浪中生存发展。

市场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能否在变化的市场中力挽狂澜,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是对企业整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改革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一系列的考验。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要用全新的思维方法真抓实干,才不失为是以突出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起点,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收入分配为保障企业改革的成功办法。